在同樣定於7月10日首播的明星真人秀節目紛紛延期的情況下,照常開播的北京衛視《暖暖的新家》在播出上領先了一個身位,從收視上而言,節目首播在明星真人秀的「狂轟濫炸」下挺進收視前6,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反映出素人紀實真人秀蘊含的收視潛力。
作為一檔製作理念與眾不同的節目,其人氣還反映在節目引發的社會反響上,每一期節目播出後,都能引發觀眾和網友的熱烈討論。節目中那些業主們的真情流露和真實反應,給「吃慣了」精心編劇的明星真人秀的觀眾們,以全新的觀感和視覺體驗;而完全免費,切實為業主解決生活難題和情感糾紛的節目設置,也讓很多網友樂於發表感受。
可以說,《暖暖的新家》這檔素人紀實節目,在傳播效果上不輸明星真人秀節目。種種「現象」,讓人不由想一探究竟——《暖暖的新家》究竟是一檔怎樣的節目?
生活百態 真實呈現
聽其言、觀其行,是故老相傳的識人秘訣,對於一檔以人為本的節目,也適用這樣的標準。據節目製作方介紹,《暖暖的新家》在製作初期便定位於「真人紀實節目」,與以往的純家裝類節目不同, 做為第一檔最高金額高達30萬元的純免費裝修的節目,節目所關照幫助的是中國最基層百姓的居住困難,實現的是百姓最樸素也最切身的居住夢想。這些節目中的「主角」全部都是切實有居住困難的百姓。他們有的一家七口擠在35平米的小房子中,爸爸、媽媽、兒子、兒媳、小孫子五口人擠一張大通鋪;還有的是一家三口擠在27平半地下室……節目不僅刻畫裝修技巧,更是關照普通中國人居家夢想的勵志節目,立意上更勝一籌。
實際上,《暖暖的新家》雖然是一檔在國內觀眾看起來很「前沿」的全素人節目,然而房屋改造的題材,早在2002年已經為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所嘗試,並大獲成功。國內的家居改造節目,也多數借鑑了其成型的模式,即邀請一流建築設計師,將窘迫的小空間重新設計,呈現出完全不同於前的神奇格局。不過,《暖暖的新家》把側重點放在了「家庭」上,對於十二個背景各異,卻都面臨著種種生活困難的家庭,免費提供的裝修改造更像是一劑催化劑,在驚喜之中觀人情、見人心,才是深意所在,節目特地引入了心理專家為家庭提供諮詢支持,也足見用心良苦。
這樣的初衷,毫無疑問要比裝修來得困難、來得艱辛,編導在第二期節目中甚至因為與家庭成員溝通不暢情緒瀕臨崩潰,她痛哭的畫面被攝像機如實地捕捉記錄下來,毫無刪減、不加矯飾,讓部分觀眾直呼心酸。然而,將外在的房屋設計與內在的家庭情感雙雙「升級」,真實生活呈現出來的戲劇性與成就感,又是《暖暖的新家》所獨有的。
事實上,這份心思也妥帖地傳達給觀眾,節目播出後,就有網友反饋「看了節目才知道,有些家庭是那麼不容易,他們都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懷和重視。」部分觀眾的評語則有力、直白、而又意味深沉:「節目真實地反映了人間百態。」
放下質問 才懂慰問
真實生活、紀實拍攝、情感記錄,這樣的關鍵詞串起了《暖暖的新家》的精氣神,而來自素人毫無作偽的情感呈現,則給了節目獨特的血肉。
隨著廣電總局對於真人秀指導意見的下發,今後素人真人秀可能將成為常態。這一季很可能是明星真人秀大戰謝幕的一季,也正是各類「男神女神團」雲集的一季。面對各類豪華明星陣容,素人節目想要與其硬撼,第一個挑戰的,就是觀眾長期的審美習慣。對於《暖暖的新家》這樣主打紀實的節目而言,其所受關註明顯會更大一些。
眾所周知,為了節目效果,明星上秀都需要經過特殊的訓練和角色的設計,明星登臺,「秀」的成分居多,已是不爭的事實,觀眾由此而生的審美習慣,也已經形成了定式。
不過,對於一檔純素人出鏡的節目,觀眾似乎是很難分辨何者為「真」,何者為「秀」的,過於平淡的敘述,過於正面的剪輯,定然會讓劇情失去應有的張力。對於這樣的難處,也不是沒有敏銳的觀眾發現了端倪,微博用戶「觀自在葡萄3321」就不無感慨地評論說:「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更別提一大家子住在三四十平米的小空間裡了。這樣的居住環境,沒點家庭矛盾,說話一直和顏悅色,你信嗎?」
素人真人秀該有怎樣跌宕起伏的設計,可能是後來者需要研究的話題了。對於當下《暖暖的新家》而言,解決好十二個家庭從家裝升級到情感的雙向問題,是他們希望呈現給社會的一份正能量。「我們希望通過傳遞溫暖,幫助業主真正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完成生活態度和方式的轉變,心的開始,才是新的開始。」(製作方人員)如是說。
張大媽老伴訴說當年張大媽撐起整個家的不容易
實際上,這樣良苦的用心收到的結果也是溫暖的。在首期節目中被網友質疑「蠻橫」的張大媽,正是靠著這樣的性格,才讓她在艱難歲月中拉扯大一雙兒女,撐起了一個家。而這樣飽含真情的故事,被節目組不遺餘力地展現出來。相信看到這裡,每個觀眾都能原諒張大媽的「蠻橫」,也對她的不講道理多了幾分理解。也正因為這樣,當看到節目結束時張大媽綻放的微笑時,我們才會感到真誠與溫暖。
生活的改變,可能都是需要一些契機的,既然被選中的幸運家庭有了這樣的契機,為什麼不讓他們由內到外,都走得更遠些呢?
量體裁衣 家才更暖
儘管淡化了家裝改造的意義,但作為節目的核心推動要素,房屋設計有如節目的筋骨,是個繞不過的話題,《暖暖的新家》在這方面也算特立獨行,幾位設計師給出的解決方案收到了許多好評,「35平米變四室兩廳『豪宅』」的夢幻改變,也讓很多人感到神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同類裝修節目差別最大的是《暖暖的新家》中所有的裝修費用都是由節目組提供的。為了切實解決業主的困難與疑問,設計師和節目組從沒有放棄過與業主的積極溝通,最終也都取得了皆大歡喜的效果。正如設計師所說:「最後我們還是希望通過積極溝通的方式,排除重重困難完成最後業主滿意的作品。房子在外人眼中裝修得再好,最終在屋子裡居住和生活的還是每個家庭,業主的堅持代表了他們對家的眷戀、在乎、重視,讓每個家庭滿意是我們的堅守。」有細心的網友對設計師的作品表示體諒:「我不懂建築,但我懂生活,面積有限的情況下,美觀是一定要給功能性讓路的。
《暖暖的新家》第三期出鏡的家庭,可能是節目組帶來暖心結果的一個優質案例,30歲的單身大男孩張晨和老父老母床挨著床共處一室,生活極度尷尬不便,父母一直愧疚自責房子影響兒子相親失敗至今單身。改造後,房間各自獨立,獲得了獨立生活空間的張晨更加獨立自信,積極改變自己為愛情做準備。
自己的家 自己說了算
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審美也必然是多元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自己的家好不好當然要由業主本人說了算。儘管每一家在裝修中歷經波折,但是都在人性美好的溫暖中結局。
第一期節目張大媽的女兒小史給總導演王彥發來簡訊致謝
第一期節目播出後,張大媽的女兒小史給總導演發來了她的真實感受:「節目播出之後,我成了單位裡的明星,同事都看了節目,為我們能住上暖暖的新家感到高興。我要代表全家人感謝北京衛視和節目組,不僅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還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未來,現在我們一家人的關係很好,我媽也不常發脾氣了」。
第三期節目播出後,張晨一家人更是給節目組送來了寫有「親民愛民為人民 暖房暖家暖人心」的錦旗,而張晨也在他的個人微博上寫下了:「感謝暖暖的新家,讓我家舊貌換新顏」這樣的話。
與業主感受相同的,還有很多網友。在節目播出同時,如「設計師太有才了」、「房屋設計很炫」、「好喜歡那個隱形的餐桌」、「節目真是太貼心了,特別是吳設計師,我和節目裡的大娘一樣,感動到哭啊」這樣的評價實時地出現在微博、微信等互動平臺上。
看到這樣的評價,第二期設計師林振中發來微信說:「我好多朋友、學生幾乎現場轉播給我看。一致說太感動,有設計,更有愛,感謝你們的付出和心血。相信正能量的傳播。」
第三期節目設計師吳興華也發微信給導演說:「效果不錯。」住進新家的住戶收穫的是驚喜和溫暖,參與其中的設計師則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
對於一檔家居改造節目而言,花這麼多心思在人身上,不少觀眾可能會有走錯了片場的感覺,網友的一些評價,也多半來自節目中真實直白的情感表達,但這樣「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詮釋方式,可能正是節目製作方想表達的初心:再暖的家,也有本難念的經,但只要敢於直面問題,真誠溝通,生活也是可以像房子一樣敞亮、溫馨、舒坦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