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有種遺傳叫複製粘貼,孫女也沒逃過」「兒子在劇組當爸爸助理,30歲了還被人說啃老」……近日,老牌喜劇演員陳佩斯一家的消息挺多,仔細一看才知道,陳佩斯父子已入駐短視頻平臺,這些關注度就來自他們的創作內容。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笑聲」和喜劇演員,陳佩斯、馮鞏、郭冬臨、鞏漢林、潘長江、蔡明等曾經給萬千觀眾帶來歡聲笑語的喜劇臺柱子,目前已經不在喜劇大舞臺的C位,但他們適應新媒體環境,認真「營業」,做起了新型「段子」創作者,繼續給大家帶來笑聲。
昔日笑星沒「憑空消失」
成「段子製造機」
春晚舞臺上誕生的笑星很多,而馮鞏、郭冬臨、鞏漢林、潘長江、蔡明等小品、相聲「專業戶」不多。他們有喜劇才華,有知名度,在春晚舞臺上亮相漸少之後,也沒有浪費這份才華,繼續在短視頻平臺上搞喜劇事業。
郭冬臨的小品擅長演繹與大眾貼近的家長裡短的故事,他演的大多是心地善良但又有點兒碎嘴的小人物。拍短視頻的郭冬臨延續了這個藝術特點。他的各個短視頻帳號關注度很高,他給自己樹立的「人設」是「暖男」。
作為小品演員,郭冬臨走的依然是秀口才的喜劇風格,而非平臺流行的那種土味創意搞笑,每條段子裡都隱藏著他精心設計的包袱,比如「辦公室是個神奇的地方,錢包、手機放一個星期沒人動,放一隻筆試試,嗖就沒了」「故宮旅遊走丟了,大喇叭一響,郭冬臨速到乾清宮來,好像被皇上召見」「臉大的人脾氣好,因為他翻臉翻得慢」「朝三暮四就是早晨鬥地主,晚上打麻將」「三百六十行行行拼顏值」「吃得最苦的東西是前女友的喜糖」「成本後面想加幾個零加幾個零那是文物」……
包袱抖得利落、脆生,很像「迷你」單口相聲。他能說會道、眉飛色舞,觀眾誇讚郭冬臨演繹得淋漓盡致,老粉、新粉們大呼不過年也能天天像看春晚一樣,真是太幸福了。
傳遞快樂之外,「暖男」郭冬臨的暖心段子也很接地氣,充滿日常煙火和雞湯氣味,比如他說「傷害你的不是對方的絕情,而是你抱有幻想的執著」「人在年輕時不管有多少歡歌笑語,到老了都要用寂寞去償還」……短短幾句話吸引數萬條留言。有網友說,郭冬臨塑造的自我形象是幽默不失儒雅,傳神不造作,親民不低俗,睿智不迎合。
相聲演員馮鞏最近也開了短視頻帳號,帳號更新也很頻繁,通過短視頻創作一些小段子,也分享自己的生活。雖然人老了,但那一句句「想死你們了」還是那個味兒。
別人是帶兒子出道,馮鞏則和自己的孫子東東玩得不亦樂乎,包袱抖得充滿童趣。比如馮鞏問「你從小到大誰給你的紅包最多啊」,東東大聲回答「蚊子」;馮鞏問「爺爺送你一盤薯條你該說什麼」,東東答「有番茄醬嗎」。馮鞏那張臉本身就逗趣,把祖孫之間的日常生活演繹得充滿詼諧幽默。
馮鞏也發布一些與徒弟方清平、賈旭明、曹隨風等人合作創作的段子,有一絲舞臺相聲的味道,只不過把表演放到了客廳、陽臺、花園、辦公室等,更隨心所欲。雖然很多笑料不新鮮,比如「剪一個250塊的頭型」「稿子不是筆寫的,不能叫筆者,應該叫鍵人」等,但馮鞏等專業相聲演員表演起來還是自帶喜感。
潘長江的抖音短視頻帳號有2000多萬粉絲,屬於比較熱鬧的帳號。潘長江拍短視頻也比較放得開,扮醜賣乖無所不能,跳「無價之姐」舞蹈,大玩各種表情包,還帶著外孫子小石頭一起搞笑。
微喜劇節目創作
藝術家寶刀未老
陳佩斯和鞏漢林則在短視頻平臺進行「微喜劇」的創作,這些作品帶有很獨特的演員風格。鞏漢林一家的創作有濃濃的東北喜劇味兒,陳佩斯和兒子的喜劇小作品讓觀眾發現他依然寶刀未老。
鞏漢林近期也開通了短視頻帳號,專門發幾分鐘時長的原創喜劇小節目。他和妻子、兒子全家上場,內容則聚焦自己家的生活或大眾比較關心的話題,比如跳廣場舞、囤積癖、媽寶男、輪流做家務、巨嬰行為、直播帶貨等,該搞笑的搞笑,該諷刺的諷刺。
鞏漢林還通過這些小劇場節目普及喜劇表演,比如他教育飾演太監的兒子:「臺詞是說出來了,但『戲』在哪兒?『情緒』出來了,又沒臺詞了,表演就應該有邏輯重音。」鞏漢林和家人的表演認真,內容花樣翻新,不少話題引發觀眾的共鳴。有網友說鞏漢林把家裡的事情都創作成了有意義的喜劇作品,說明藝術來源於生活。
陳佩斯和兒子陳大愚認認真真拍攝各種喜劇小故事,題材接地氣,表達方式也比較新穎,非常能引發年輕觀眾的共鳴。其中有個故事是,陳大愚給陳佩斯200元一盒的餅乾,陳佩斯認為是吃金子,兒子換掉包裝後騙他10塊兩斤,陳佩斯覺得真好吃,讓兒子給叔叔大爺再買10斤。觀眾認為這樣的喜劇小故事幽默又真實,很接地氣。陳佩斯批評兒子天天玩遊戲不刷碗,批來批去把自己繞了進去:「我沒有你這樣的爸。」表演一氣呵成,臺詞功力了得,舉手投足都是戲。
陳佩斯和陳大愚配合默契,真實父子間的生活逗趣很容易將觀眾帶入其中。比如父親聽著電視睡覺、兒子偷偷換臺那段小喜劇節目,呈現的是老年人在電視陪伴下才能入眠的梗,年輕人很有共鳴,也讓老觀眾回憶起《瞧這一家子》中陳強和陳佩斯的搭檔演出。
如今,陳佩斯經典劇目《陽臺》《託兒》等作品也都有兒子陳大愚的參與,父子更是聯手一起拍短視頻賺人氣。陳佩斯曾表示,自己和兒子之間的關係,與當年父親陳強和自己的父子關係不一樣,「我父親當年對我更為嚴格,他老人家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在於,都到了該退休的年齡,重新起步做喜劇。那時我父親領著我,就像在黑夜中探索,沒有太多的經驗和理論可以借鑑。我是屬於最苦的一代,從無到有地去打拼。而大愚他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指導工作,就進步得很快。」陳佩斯一家「三代共享一張臉」的梗,也被觀眾津津樂道。
不賣弄情懷
憑本事維繫關注度
時代的審美在變遷,喜劇人一茬接一茬冒頭,老牌笑星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時代的大潮淹沒、隱退。當下觀眾喜歡德雲社,喜歡開心麻花,喜歡脫口秀,傳統小品、相聲藝術家則代表著不少觀眾的「青春懷念」。但是,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老牌笑星集體逐夢新媒體搞起創作,不少人得以繼續看到他們傳播快樂。他們能抓住新媒體機會,與時俱進,繼續認真創作,給觀眾繼續帶來笑聲,也值得敬佩。
其實玩短視頻、拍喜劇段子不是誰都能出彩,看似簡單的一兩分鐘的故事,要想有料、有趣,也需要下功夫,才能真正地吸睛。
陳佩斯和陳大愚之前拍過緊跟時事的《口罩》《買菜》等喜劇段子,陳大愚曾透露在家拍短視頻「全劇組只有兩個人」,系列短片的編劇、導演、攝影、燈光、道具、剪輯、演員全都是他和父親陳佩斯兩個人搞定,表演更是走位、試鏡、回看、調整樣樣不能少。除了專業表演,一小段喜劇節目能否抓住觀眾還要看裡面有多少爆點、包袱,是否有真正的幽默感。
另一方面,隨著短視頻的日益流行和深入生活,這裡成了大型的圈粉現場,能吸引大波粉絲,有了粉絲就有了流量,就能引流,就有了更多的曝光和商業價值。短視頻大平臺已經成為藝人們增長知名度的重要陣地之一,通過更新更多符合演員調性、受眾調性的作品,就能多少維持「舞臺」之外的活躍度。
現在連處在流量峰值的年輕明星都不會放過短視頻平臺,老藝術家門更需要網絡曝光度,憑藉真本事、實力維繫關注度。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