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美術館「微課程」系列的主講人:曾孜榮老師(中信美術館 館長),具有20年藝術普及工作經驗,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通俗易懂。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其中一篇關於S型曲線的秘密。
S型曲線的殺傷力,不必多言,上到每年萬眾期待的維密盛典,下到每天都聽到的「我要好身材」,確認過眼神,大家都喜歡!
今天跟大家好好探討一下S型為什麼美?
在中國和西方的古典藝術中,都有S型的完美範例。
斷臂維納斯,S型的巔峰之美
如果你總偷偷地照著鏡子模仿維密凹造型,不必害羞,給你支一招,不如大大方方揣摩斷臂女維納斯的經典POSE!
維納斯是古希臘雕刻家阿歷山德羅斯於公元前150年左右創作的大理石雕塑,是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之一。360度無死角S型,展現古希臘雕塑的巔峰之美:
裸露的上半身,呈現一個S型曲線。
下半身左腿前線彎曲,右腳露出,又是一個S型。
這座雕塑線條流暢,具有一種音樂的韻律感,充滿魅力。同時,它也具有一種對立與平衡的張力之美,亦動亦靜,引人遐想。
英國美學家荷加斯在經典著作《美的分析》(1753年)中,曾指出:
波狀線造型比直線、圓弧線更能夠創造美;蛇形線又比波狀線更靈活生動。
這種「S蛇形線是最美的線條」觀點,影響了之後眾多藝術家的創作。
再來看看中國古典繪畫裡的S型。
以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為例,其中有大量 「S形山脈構圖」,這是中國古代畫中的一種經典樣式。
從最高峰頂點,到山腳的大石,看山脈的走向,正好是一個S形的曲線。
華夏藝術的「S形」的源頭從哪裡來?
S形構圖起源於太極圖,太極圖中間,就是一條條分隔陰陽的、簡潔流暢的S曲線,蘊含了中國古典哲學「此起彼伏」的中和狀態。
S形本身還有韻律感、節奏感等特質,使視線流動,構圖靈動起來。
北宋郭熙《早春圖》,元代王蒙《青卞隱居圖》,甚至宋徽宗的花鳥畫《芙蓉錦雞圖》中,都藉助S形的虛實結合與剛柔並濟,產生出節奏感,引人入勝。
北宋郭熙《早春圖》:
元代王蒙《青卞隱居圖》:
不僅僅是「大型」山川的空間布局,在花鳥畫中也有極好的運用。宋徽宗的花鳥畫《芙蓉錦雞圖》氣韻與構局貫註上下,把一個由靜到動的瞬間,描畫得栩栩如生,令人叫絕。
宋徽宗《芙蓉錦雞圖》:
現代人都追求S型的曲線,現在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到S型美的內核,不光可以用來欣賞美人,更有助於發現雕塑、繪畫、建築裡的構局之美,享受動靜之間、剛柔並濟、直擊內心深處的張力。
聲明:【文章及圖片轉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覺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公示或刪除】
來源:中信美術館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硯田書院官方微店」,更多精彩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