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晚上好啊,大人上線啦。今天是我們的<科普系列>,由大人我跟大家聊一聊一場不怎麼美麗的誤會「宮頸糜爛」。
隨著張栢芝三胎孩子名字的曝光,跟母姓「張」,而孩子的父親是誰再一次頂到了風口浪尖。港媒曝光了孩子的出生證明,也沒有證實孩子的父親是誰。
在大家都在關注孩子爹的時候,大人滿腦子都是「女神的身材和皮膚管理也太好了吧」。這哪能看的出剛生過第三個小孩!
在線直播化妝,只用牙刷刷眉毛,唇膏當口紅,0腮紅,清水整理頭髮,這樣的神仙化妝教程惹得網友直呼「認清自己」。
與張栢芝三胎同時掛在熱搜的還有#低生育率預警#,對比真的是非常鮮明。
女神拼著生子,80後90後談生孩子就逃避;網友調侃張栢芝這是給國家做貢獻沒錯了。
還記得讀書的時候看到歐洲人口增長率為負數還覺得不可思議,沒想到有一天中國也能位列低生育率之列。
聊到生孩子,有一個關於護膚的說法你一定聽過,就是「子宮有多乾淨,臉就有多乾淨。」
這樣的口號,讓動不動就過敏、爆痘的女生聽到想打人不?已經不敢想生孩子這回事,還要因為爆痘被說子宮不乾淨?!
再看看,熱巴早期的皮膚狀態,估計胖迪聽到這話也想打人。
而且很容易讓人忽略皮膚本質作為屏障的本質,產生錯誤的護膚習慣。
說到乾淨的子宮,就有一個一直困擾中國女性的病叫宮頸糜爛(已婚的寶寶聽到一定不覺得陌生)。
關於這麼個不美麗的誤會大人今天澄清一遍,同時讓你們鬧明白HPV疫苗的那些事。
首先你要知道,根本沒有一種病叫做宮頸糜爛,這是醫學教育的集體失誤。
在2008年之前,宮頸糜爛一直是作為一個標準的疾病存在,甚至談到它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因為中國的醫生都是被這麼教的,他們有一本醫學生的統編教材叫《婦產科學》,就把宮頸生理期出現的宮頸的柱狀上皮外翻當作是一種病理現象,進而加以診斷。
還有所謂的宮頸糜爛分度診斷,稱之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認為糜爛範圍 的大小是判斷炎症輕重程度的依據,面積小於1/3 是輕度,1/3至2/3是中度,超過2/3是重度。
(真的是很唬人)
在2008年出版的醫學專業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前言中明確表示:「要和國際接軌,重視知識更新.不斷更新臨床診斷治療標準。例如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
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內是應該取消「宮頸糜爛」這一診斷的,距離現在已經整整10年過去了。
說白了,就是醫學界集體產生對人體的誤解,把女性正常生理結構定義成為了一種病態。
那為什麼屢糾不改呢?
普遍認為有幾個原因吧。
首先,不少醫師知識更新緩慢,哪怕是在本科生教材修訂這個診斷10年後的今天,仍然有很多醫師在診斷「宮頸糜爛」。
大人去搜集關於「宮頸糜爛」的資料,2015年往後,還看到不少關於宮頸糜爛的治療方法的探討研究。
(在此也引發了大人的一個思考,到底是老醫生經驗豐富更好,還是年輕醫生知識迭代更新快更好?大家覺得呢?)
如果哪天你媽媽跟你說被醫生診斷為宮頸糜爛,記得懟回去「這個醫生該補課了」。
還有一層原因是宮頸糜爛因為名字實在太形象了,貼合了宮頸圖視覺上的效果,深入人心。
簡單地說,女性宮頸口是柱狀的,有兩種細胞結構,一種比較光滑,一種顆粒粗糙。這兩種結構有一個交接區,而且這個交接區不是靜止的,有一個動態平衡。
因為個體差異,在青春期發育後,受雌性激素影響,每個人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導致顆粒粗糙的細胞的暴露程度不同。
暴露越多,從視覺上看,很像人其他部位的皮膚發炎潰爛的樣子,所以就衍生出了這樣一種「病」。
總之呢,這其實就是受雌激素影響後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不管輕度、中度、重度,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進行任何的治療,也不會對生育造成影響。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作為一種某些不良醫院斂財的手段實在太方便了,以至於他們並不想澄清,於是這樣的信息不透明一直存在。
宮頸健康關係著每個女性的健康,影響生孩子,甚至跟女性殺手「宮頸癌」息息相關,一旦發現宮頸糜爛,女性的第一反應就是義無反顧地治療。
現在社會上不少不良醫院,用治療宮頸糜爛作為吸引病人來婦科門診的招牌,
健康人去查十有八九會查出宮頸糜爛,緊接著就是上藥、輸液,甚至 用宮頸電熱圈環切、雷射等治療手段,導致治療費動輒上千上萬。
種種原因,這個存在十多年的誤會依然屢糾不止,好多媽媽們對闢謠充耳不聞,總是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害怕影響自己生孩子,導致依然有人時不時被某些保健醫院宰一刀。
再次申明,宮頸糜爛(確切地說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作為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什麼特殊的臨床表現,不需要治療!
了解到宮頸糜爛只是對女性生理結構的誤解後,你就知道宮頸糜爛和宮頸癌沒有必然的相關性,但要跟宮頸炎症區分清楚。
說到宮頸炎,如果有白帶增多、發黃、有異味的情況,這些是宮頸炎症的表現,是在宮頸上出現感染後的症狀。宮頸納囊和肥大,也是宮頸慢性炎症的結果。對於有症狀的宮頸炎,是需要進行治療的。
而女性健康的真正殺手是「宮頸癌」。
99.7%的宮頸癌與HPV感染有關。HPV就是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通過性傳播的病原體。目前已分離出的HPV達100多型,其中至少14型可導致宮頸癌或其他惡性腫瘤。
全球範圍內,大多數的宮頸癌中可測出高危型HPV16和18亞型,其中HPV16亞型誘發癌變的潛力最大。
現在宮頸癌疫苗已經可以接種,對沒有性經驗的/沒有感染過的寶寶們更為有效。
至於宮頸癌疫苗的「價」就是能預防的病毒的種類數,二價就是兩種,四價就是四種,九價就是九種。價格在2000-4000左右,價數越多,價格越貴;
適齡且有經濟能力承擔的寶寶都可以去預約接種啊,畢竟宮頸癌是女性第二大殺手,愛自己要防患於未然。
此外,有條件的話記得要定期做切片檢查。
醫生建議 21歲以後有性生活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的檢查,在30歲以後,可以聯合HPV進行檢查,如果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陰性,可以間隔時間延長到3年一次檢查,到65歲以後可以停止篩查。
(不要諱疾忌醫)
保養先養腦,才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講完宮頸糜爛這麼一個不怎麼美麗的誤會,你還相信「子宮多乾淨,臉就有多乾淨」這種鬼話嗎?
(參考文獻:《對於宮頸糜爛及相關術語的探討》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龔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