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一言一行會被無限放大,對於那些「招黑體質」的明星來說更是如此,有時這种放大會演變至刻意解讀,甚至是歪曲的程度,近來黃聖依就是一個典型。
在最近一期的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中,黃聖依與張萌來伊能靜處做客,兩人被安排到同一間臥室休息。在休息前,兩人同床密聊顯得很是親密,張萌說「感謝靜姐給咱倆同睡一張床的機會。」黃聖依笑著說道「為什麼她們只有一個客房。」
本來是再尋常不過的一番對話,卻又一次讓黃聖依成為了眾矢之的。有人根據黃聖依的這句話解讀出「黃聖依嫌棄伊能靜家只有一個客房」,這個解讀一出,很快便成為社交媒體上的一個詞條,此詞條一出,很多人便橫刀立馬,開始了對黃聖依的討伐,順便還帶上了張萌。
「是真的嗎?」,區區四個字,在心頭一閃念也不過只有零點幾秒,但是有一部分人在網上看到什麼消息時,偏偏就缺少這零點幾秒的思考。「黃聖依嫌棄伊能靜家只有一個客房」這個消息一出,他們心裡所想不是先找來《婆婆和媽媽》的視頻看看具體是怎樣的情況,而是先跟風黑了再說。
類似的評價有很多,基本上都大同小異,無非是措辭不一樣,比如有的人說「黃聖依有優越感的毛病要改改」 有的人則直言「黃聖依太過分了」,中心思想都是在說「黃聖依嫁了給有錢老公住慣了豪宅就嫌棄伊能靜家只有一個客房。」
還有的人看起來要「實在」一些,還懂得替黃聖依「操心」,擔心黃聖依這樣嫌棄伊能靜家,會影響到她們姐妹之間的感情。不過這類人明顯沒有操心到點子上,能覺得黃聖依是「當面說出」的,可以很明顯看出這個人並沒有看過這期節目,事實上並不存在「當面說出」的情況,黃聖依的那句玩笑話是在就寢前和張萌說的。
還有更搞笑的,因為張萌和黃聖依這番聊天,張萌也被當作成攻擊對象,甚至直接上升到了價值觀的層面,在這些人的口中,張萌成了黃聖依的「狗腿」,儼然一副嫌貧愛富的小人嘴臉。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不見得,相信但凡是真看過這期節目的人,沒幾個人會從黃聖依的那句玩笑話中解讀出「嫌棄」的意思。筆者也特意請身邊的人和素未謀面的網友看了那則視頻,答案很統一,他們都沒能從黃聖依的話中體會到「嫌棄伊能靜家只有一個客房」這層意思。
那麼前面所提到那些討伐黃聖依的人怎麼就覺得「黃聖依嫌棄伊能靜家只有一個客房」,難道真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筆者身邊沒有懷著惡意去揣測他人心理的那種人,還是說這些人未確認過視頻,只是帶著偏見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跟風黑。
這種情況應該往好處想,那種懷著惡意去揣測他人心理的人畢竟只是少數,相信「黃聖依嫌棄伊能靜家只有一個客房」這種說法的人,大多只是沒有看過視頻而帶著偏見去評價罷了。
有此結果,還是與黃聖依的一些過往有關,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和周星馳的解約風波。2004年,《功夫》在內地上映,1.73億票房,當年的年度票房冠軍,16年前的1.73億票房放在如今是什麼概念,大家可以想一想。
而黃聖依從這部電影中受益匪淺,啞女一角成功為她打響知名度,可以說「星女郎」的身份讓當時的黃聖依的境遇真如眾星捧月一般,一個配角,被周星馳領著到處出席發布會,多倫多電影節,周星馳乾脆就走了,留她一人出席《功夫》全球首映禮,還公開宣布,她將出演《功夫2》的女主角。
就在《功夫》上映的次年,黃聖依接拍了《男人裝》,據說是並未和公司商量而做出的決定,這與她當時的「玉女」定位並不相符,周星馳很生氣,星輝公司以接私活的理由將黃聖依告上法庭。
而黃聖依也以牙還牙,向外界公開星輝所謂的「三大罪」,既逼迫自己拍戲,不幫忙打理演藝事業,還要求自己推遲畢業。由此與周星馳徹底撕破臉。在外界看來,黃聖依是周星馳力捧出來的,兩人鬧到這個地步,相當於她負了周星馳的知遇之恩,這是許多人對黃聖依感官不好的開端。
再之後,就是因為黃聖依與巨富楊子的感情,屢傳緋聞,卻多年來遮遮掩掩,結果2015年楊子父親去世,黃聖依和兒子卻在靈堂披麻戴孝,終於證實兩人8年前已經結成夫妻,女明星嫁富豪,本來就會給娛樂圈帶來大把談資,再加上後來諸如紅毯事件這樣令人迷惑的操作,可以說將大眾對她的信任消耗殆盡。
之後在《演員的誕生》裡因「海娃」被群嘲,演技受到了質疑,屢屢展現出那「豪門闊太」的作風也很敗人好感。一個女演員,代表作拿不出幾部,目之所及儘是關於她的花邊新聞,外界的評價想來也好不到哪去。
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積累起來,讓許多人提起黃聖依就直皺眉頭,從而逐漸生出了偏見,隨之後來的後果,便是每當有關她的負面消息傳出,人們結合她的過往,下意識就會信以為真,既然是已經帶著這種偏見去看一個人,於這些人來說自然也就懶得再去辨別所謂「料」的真假。
一如開頭所說的,黃聖依和張萌在說笑,其中一句話被莫名其妙解讀成「嫌棄伊能靜家只有一個客房」,很多人立刻展開了對黃聖依的批評,然而是否真的有過「嫌棄」,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放眼當下的網際網路環境,類似這樣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並不在少數,很平常,但是平常並不意味著就是合理。
首先這種行為會帶給當事人莫大的傷害,因為過往的一些事對黃聖依有看法,對她這個人抱有些許成見,或者質疑她演技,或是質疑她在《浪姐》中的表現不夠出色,這也就罷了,但是因為一句話被曲解成別的意思而被人在網上攻擊,換成是你你會是怎樣的感受,莫須有的罪名不管放在誰身上都不會好受。
再加上帶著偏見看一個人,別人很難聽進去她的辯解,明明是沒有的事,當事人還沒法解釋,有口難辨真的會讓人感到很憋屈。
除了會帶給別人傷害,這種偏聽偏信還會傷害到自己。就拿前不久「教師涉嫌體罰學生」的反轉事件來說,為了取得輿論的同情,家長刻意誇大甚至捏造事實,導致該教師遭受網暴。這名教師受到了傷害留下了心理陰影,而那些網友呢,本來各個自詡善良正義,結果卻被人家利用當槍使,用無知的善良感動了自己,害慘了別人。
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偏聽偏信、在未知事情全貌的情況下就急於下結論評判一個人,一個不小心輕易就被人消費了自己的善心與正義,一下子從正義之士變成了最可笑最尷尬的人,這豈不是對自己的莫大傷害。
「就事論事」這個詞大家從小可聽的太多了,雖然只有四個字,可也是足夠學習一輩子的事,藉助對一個人過往的本能判斷來論證是非功過,這並不能讓你守衛道德、踐行正義,不過是你一廂情願的自我滿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