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勇,1959年生,北京人。常年從事文物藝術品經營、出版和鑑定工作,有長達二十多年的豐富經驗,是國內著名書畫鑑定專家,尤擅長近現代書畫的鑑定。長期在清華和北大的藝術研修班為學生傳授藝術鑑賞和投資知識。曾任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拍賣行業協會副會長,現為榮寶齋藝術委員會委員。
我曾供職過的榮寶齋其書畫經營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榮寶齋是以商家的身份全程參與了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榮寶齋的百年經營史中,在學術與商業的互相推動下同時展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藝術收藏史。改革開放之後二十年的經營史和拍賣史,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近現代美術的發展史。如果將這幾條線索匯總在一起分析和研究,也是一個非常精彩的過程。
中國近代書畫主要以民國時期為主
民國藝術大師都是經過歷史沉澱下來的,由歷史檢驗而被證明是藝術經典。辛亥革命是一場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它是由一些留學生發動的,在書畫界也出現了很多遊學海外的名人,如徐悲鴻、林風眠等。其實,這個時期不同領域的革命都是由留學生主導的,這個革命有兩個理想與目標,一個是推翻滿清、驅除韃虜,第二個就是引進西方的民主制度,這是孫中山等人最初的目標。在文化藝術上,受過西方新式教育的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起了一場「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為五四運動的發生鋪平了思想道路。這場革命基本上延續到新中國,至文革終結。
在文革中對古代文化和西方政治的強烈否定是這場革命最激烈的演變,一些對文化、對藝術的價值最激進的判斷都是因為這場革命引起的。它成為那時的價值判斷標準。所以說,如果對這場革命不理解,對這一百年的歷史不理解,那就會給我們後來的收藏和學術研究帶來很多的困惑。
在近代美術史中可以看到,政治制度影響著我們對美術價值的判斷,比如徐悲鴻是否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呢?這個判斷就有很多種說法。再比如劉海粟在近代美術史上有沒有意義呢?他的作品價格一直徘徊不前,除了市場因素外,更有深層次的學術原因,以及其他極為複雜的社會原因。
近代美術的價值體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這是我們對藝術品投資最需要了解的。
兩大主線——南方藝術與北方藝術
民國美術基本搭建了我們近百年藝術的價值體系,而這裡產生了兩條主線,即:南方藝術和北方藝術。北邊以京派為代表,南方以海派為主。京派之名來源京劇,事實上是沒有明確的京派,它是代表了整個北方藝術。
魯迅先生在民國時期就曾經總結過南北藝術論,他站在一個思想家的歷史高度上去評論。他說,北派藝術是為統治階級、達官貴族和遺老遺少服務的;而南派藝術則是靠資本家、商人和富裕市民階層存在的,歸根結底還是市民階層,所以北派藝術必定要超過南派藝術。
"揚北抑南"是因為"重官抑商"造成的,是中國社會的價值觀造成的,政治掛帥,商人再有錢有力量也總是超不過統治階層。劉海粟和林風眠長期居於南方,因此就不能和在北京中央美院任教的徐悲鴻相提並論了。這從藝術研究的角度看顯然是不夠公平的。
南方有一個頂尖一流的山水畫家陸儼少,早先其作品一直在市場買不上價。但藝術地位與他相當的李可染,雖是南方人,但是後來到了北京中央美院任教,他的作品就非常值錢。再如黃賓虹,原本一直在北方,解放前去了杭州,導致其作品很長一段時間得不到認可。
南北文化之爭從民國開始,到今天還在延續,特別是1949年後政治中心落在北京,高度集權與計劃經濟使北京長期處於強勢地位,藝術只有主動依附才能獲得支持,直到今天藝術家要北上或北向積極參與主題創作是藝術生態的必須。
「以舊為新」——接上歷史的正宗文脈
在我的研究中發現,還有一種現象叫"以舊為新"。在近代美術裡有一大批人是以舊為新的,力爭將本土的傳統血脈延續到新的時代中並獲得持續發展的營養,即弘揚漢族文化傳統和審美。因為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滿清統治,所以這批人首先追尋的就是明代,而明代文化追的則是宋代文化。這裡的代表人物就是很著名的"南張北溥"——張大千和溥心畬,這兩個人在民國市場上很是活躍。
"以舊為新" 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概念,這種復古不是一種回頭,更不是落後。在文革時期特別否定這種做法,認為是復闢,是開了歷史的倒車。其實,它是接上了歷史的正宗文脈,是借著古代的軀殼畫了今天的心境,和復闢是不一樣的。在市場中,這一部分畫家的作品也賣得很貴,證明他們也是被市場所接受的。
站在經濟的角度來說,市場是永遠正確的,因為沒有人會隨便花錢。典型的例子是畫家齊白石,他是拜師自學,沒有上過新學堂,但也是被市場承認的。
「厚今薄古」——民國美術裡的怪現象
民國美術裡有許許多多的怪現象,以致我們今天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是它有它的獨特意義。比如,張大千在當時辦一個畫展,賣掉自己畫作的收入就可以買到明代大家文徵明、唐伯虎的畫。除了畫家的身份之外,張大千本身也是一個收藏家,他特別喜歡買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歷史上很多重要的繪畫作品都曾經過張大千收藏,比如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
張大千最初的畫作雖是傳統風格,而不是後來的潑彩,卻已經受到當時人們的熱捧,所以他就懂得賣了自己的畫去買古畫。而我們在文徵明的筆記裡發現他當時也曾賣掉自己的作品而去買宋代書畫。這就是收藏界的怪現象,新的反比舊的貴。而大多數人都在花最貴的錢去買最新的畫,我們稱為"厚今薄古"現象。
張大千後來到敦煌去臨摹唐代的畫,竟然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之前只見人們追明追宋,他竟追到了唐代,這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以舊為新"的例子。他的畫在當時就賣到200到500大洋,這個高價一直延續到今天,因為張大千已經是一個時代公認的大藝術家,在兩岸三地都是被認可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那場革命離我們越來越遠,發展經濟是相當長時期內的主要任務,藝術又可以從經濟中心獲取贊助,向經濟中心靠攏獲得相對自由的藝術生態。於是,經濟中心區東南經濟重鎮也會吸引一些藝術家寄居其間。以政治考量藝術價值的方式將逐漸非主流化,南北的差異也在慢慢縮小,市場講公正,水一定是會端平的。
新中國的現代美術
新中國美術是對民國美術的演變與發展。民國美術有兩條價值線,到了新中國美術畫派就越來越多了。京派延伸成了京津畫派,從北京到天津瀋陽都叫京津畫派,這依然是個主線;新出現的有長安畫派,是以石魯、趙望雲、何海霞為代表,黃胄開始也屬於長安畫派,後來他到了北京;新海派陸儼少、關良、謝稚柳等;新嶺南畫派是以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這些藝術家為主。
新中國美術裡還有一個不南不北的畫派叫新金陵畫派,是因為傅抱石到了南京以後,這批畫家就開始了一個新的樣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當時被廣為宣傳。由傅抱石帶隊的一群藝術家如長徵一般走遍了全中國,到處寫生,即「筆墨當隨時代」。這跟長安畫派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新中國美術反映出來的樣式。
其實,這些藝術家都是從民國時期走過來的,已經打下了豐富的基礎,在新中國美術裡得到了發揚。比如黃胄,在民國時去了西安,後來作為一名軍旅畫家調到軍博來,成為了新中國美術的代表性人物。
我們常說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市場的選擇代表了一種價值判斷。
老外看得懂的齊白石與黃賓虹
如果是研究近現代書畫藝術有兩個人必然跳不過,即齊白石和黃賓虹。他們在市場中大放異彩,不同於張大千的畫作人們比較容易看懂,齊白石和黃賓虹的作品卻有好多人看不懂。如果說一個藝術家的畫只有中國人說好,沒有外國人說好,那是不行的,說明他只是中國的而不是世界的。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中,外國人最能看懂的就是齊白石和黃賓虹兩位畫家,他們很容易看懂這兩人作品的美。
外國人比較注重畫面的完整性,畫作的體積感、厚重感,因為他們接受的是油畫。站在他們的觀點上,會認為我們大部分中國畫畫得都太薄,甚至於有大量的空白,他們認為很不值得。多數外國人就是這樣想問題的,因為審美觀念不一樣。而黃賓虹的千筆萬筆畫在裡面都非常厚重。
當你做美術陳列的時候會發現,如果將油畫和中國畫放在一起,中國畫確實顯得太輕,擺不到一起,感覺畫沒畫完,不完整,很輕薄,很不討好。但如果拿的是齊白石、黃賓虹或者是李可染的作品就不一樣了,你會發現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所呈現的厚重感跟油畫一樣。雖然齊白石的畫作有很多空白,但他的空白比他畫的東西都漂亮,這就是齊白石的獨到之處,是計白當黑的好,他畫的空白比他畫的黑(有造型的部分)還要美!那麼這些內容外國人是看得懂的,特別是喜歡現代藝術的外國人,他們在講究節奏、講究空間、講究形式美的時候,就越看得懂齊白石作品。
2011年春拍,齊白石的一幅篆書對聯加一個《松鷹圖》就拍賣了4.25億,這是在嘉德拍賣完成的一個奇蹟,可是目前還沒有結帳,什麼原因呢?
現在各種傳說,一說這個是假的。這個所謂假的說法肯定不對,我們都認為作品是真跡無疑。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賣的太貴了。齊白石是我國美術界的頂峰,在世界主流文化裡面把他作為一個高峰也不為過,但是一下子就賣到4.25億元,如此高的價格大家接受起來就有困難。同時,這裡面還涉及到書畫鑑定的問題,這是特別敏感的話題。書畫鑑定本身,既不是問題又是問題,它是我們買賣書畫的第一道門檻,如果鑑定問題沒解決,恐怕第一個門檻就邁不過去,但一旦邁過去了,鑑定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包括這張畫,它可能主要還是一個估值問題。
潑彩創新的張大千
張大千的意義是什麼呢?畢卡索曾提醒張大千說:"你要畫你自己的畫,不要畫古人的。"張大千聽從了畢卡索的建議,就有了後來的潑彩。這種潑彩很漂亮,山水為主,外國人看到後,覺得這個東西很有新意,他很有一種抽象的美。
抽象藝術是二戰以後由美國人推行的,我估計在中國再過5-10年,抽象藝術也要逐漸風行,甚至也許會大行其道,這也得益於美國在戰後不斷的推進抽象藝術。張大千順應了潮流,畫出了美感,這是中國古代從未有過的山水錶現樣式。他的這種畫法剛出品時是沒人要的,在臺灣也賣不掉,因為中國人不太喜歡看抽象的東西,"以醜為美"的東西中國人還看不習慣。但是,不喜歡不代表不能參與,抽象藝術今天不值錢,也許明天會很值錢,那為什麼不參與呢?
如果未來的5-10年,抽象藝術大行其道了,那要從今天就做好準備。因此,我們需要調整好自己,去接受它。
中西與新舊雜糅的海派
在對近現代的梳理當中,海派會時不時的跳出來,因為它是近現代美術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於它不是主流而經常被忽視。海派畫家吳湖帆的畫作很漂亮,大家很接受,但是缺乏顛覆性的手法和元素,這是海派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海派文化主要是一個商業文化,在當時代表了一個先進的文化思想,有市民精神和平等精神,很多元,被注入了很多正面的力量。有中有西,有舊有新,這是很少有的文化現象,但是重官輕商的國家理念導致其最終不能成為主流文化。文藝服務了誰,誰就影響了你,海派服務的富人階層,是靠商業文化存在的,如同政治文化容易僵化一樣,商業文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容易"俗化"。俗化的文化肯定不是主流文化,它是服務於社會中低層的文化,如果不去規範就容易世俗。
海派人物裡最應該說的就是吳昌碩。因為真正對近一百年以來的美術有深刻影響的就是吳昌碩,齊白石也是研習吳昌碩。從當時的市場表現來講,賣掉一張齊白石的作品就可以買到三張吳昌碩作品,簡直無法相比。但是齊白石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我寧願化作一隻走狗,到吳昌碩家去轉悠,只為看看他怎麼畫畫。不過,齊白石非常聰明,他逐漸形成了齊派藝術,最終脫開了吳昌碩,產生了新的藝術價值,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無論從學術還是市場角度來看,吳昌碩現在的市場價格都是被嚴重低估的。藝術品收藏,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看這個藝術家在美術史上到底重要不重要,如果是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一頁,就不可能輕易地翻過它。
嶺南大師關山月
關山月是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他也畫了很多革命題材,紅色經典題材的作品類似李可染先生,當時這種藝術表現手法被稱之為"紅光亮",如紅太陽、紅樹、著紅衣的女民兵,田野中、陽光下冒著煙塵的廠房等建國初國家工業建設,是半農業半工業社會的景象。
自創「抱石皴」的傅抱石
傅抱石的畫作分兩個重要時期,一是民國在重慶時的金剛坡時期,那段時間他的作品非常的文雅,而且樣式新穎,因為他曾經留學日本,回國後又學石濤,他將古典跟現代的水彩結合,形成了非常新的樣式叫"抱石皴",這是他自創的畫法,雖然是對傳統農業社會表達方式的顛覆,但還處於過渡式,朦朧期。
從學院藝術角度來講,這是不成系統的畫法,不講章法,完全靠美術修養畫畫,所以他在美術學院沒法講課。我們知道,有些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們的教育體系和科學體系無法囊括的還有很多好的東西,傅抱石就屬於這種。今天是一個講求科學體系的時代,所有探索類的不夠科學的都被我們摒棄了。傅抱石作品是無與倫比的好,但是究竟怎麼好卻說不清楚。
這一類的畫家很多,也不容忽視,不能在美術史上將他拋棄,即使無法在學術研究上解析,也不能輕視,市場也從來不輕視他們。
市場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對以上幾位大師的認知,把近代和現代的美術史進行解析,會發現我們對近現代美術史的研究是遠遠不到位的,還有很多事情沒有研究透。但是市場就在我們身邊,其最大的存量就是近現代美術。由於資本的介入,這裡面的好作品被搜刮殆盡,而且在短期內不會流出。那麼,通過研究市場中過億元交易的拍品,我們會感覺到藝術的精品正在漸漸枯竭,越來越少,再不去搶,就來不及了。後續進場的買家,大多數是只能選擇當代藝術了。
但是,選擇當代藝術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就是我們經常看不懂。看不懂的重要原因是,中國很多所謂的當代藝術實際上是外國人運作的,他們是怎麼想的我們一時也弄不明白,他們認為好的、貴的我們還不能認同。所以,如果有機會再遇到上述的近現代大師作品,如果是精品、是來源出處好的代表作,我們還是不容錯過的,因為它們將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