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朋友圈一篇文章刷屏了,標題倒是起的蠻有詩意,叫《我們與香港終於不告而別》。
點進去看了,卻頓時覺得上當,因為作者在文中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說香港衰落了:
香港正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封閉,港味的傳承看起來遙遙無期。那個自由的香港,正在自建圍城。
不過翻一下這篇文,你會發現,他的所謂論據,不過是說,曾志偉過氣了,過氣的娛樂圈大佬還不如當紅主播;還有香港亞視停播了,TVB也不好過,昔日當家花旦紛紛投奔大陸;還有香港電影完了,等等。
這些東西很重要麼?
是的,在某段時間內,他們很重要。我知道,在很多大陸青年(確切地說他們現在已經步入中年)的青春時光裡,港片、港劇、粵語歌,曾經是他們唯一的「精神進口貨」。
他們中很多人對電影的記憶,是從小鎮上的錄像廳《古惑仔》的打打殺殺開始的;他們中很多人對股市的概念,是看《大時代》裡鄭少秋的股市沉浮開始的;他們中很多對於流行歌曲的認識,是從四大天王開始的。
當然,在他們的記憶中,所有這些東西的出產地——香港,自然就是精神的聖地。
然而,這並不代表當時的香港電影、電視劇和音樂就是全世界最好的,甚至是後來你才知道,我們耳熟能詳的粵語歌,好多其實都是翻唱自日語歌的,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千千闕歌》,張國榮的《風繼續吹》,李克勤的《紅日》等等。
之所以那時會覺得香港就是好,港味就是洋氣,就是一切,不是因為香港最好,而只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太封閉。
娛樂產業始終只是香港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一部分而已,以前是,現在也是。
香港始終還是那個香港。
變化的是我們,在可以隨手打開英劇、美劇的時代,港劇被青年一代逐漸放棄,恐怕是一種市場選擇。
看《劉老根》的永遠都在看《劉老根》,但是以前看TVB劇的那個收視人群,現在恐怕在看《冰與火之歌》。以前看《古惑仔》的那個群體,現在恐怕在看《行屍走肉》,或者《絕命毒師》。
確實港劇在年輕人心中不再那麼重要和吸引人了,港片也不鹹不淡了,像《千千闕歌》一樣傳唱的粵語歌也少之又少了,放下網際網路等受眾渠道的進化暫且不論,而港劇、港片、港歌,又能代表百分之多少的香港呢?
很多人看完《古惑仔》一直以為香港滿大街都是黑幫砍人的,到了香港才知道,原來那都是演電影。
很多人看完《大時代》一直以為香港股市的水有多麼深,後來炒了A股才知道,換個證監會主席都對股票市場影響那麼大,這種傻缺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在港股市場。
更不用說,金庸老先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本武俠小說經典,都是在香港寫的,可是現實中香港老太太去菜市場買菜,還是提著籃子走過去,而不是凌波微步飛過去。
港片、港劇、港歌,滿足來自封閉世界的小鎮們對世界的想像,也順便滿足了他們對香港的想像。但那些,並不是香港的全部。港片、港劇、港歌的市場沒有以前大了,也代表不了任何事情,因為他們本來就應該是給港人自己看和聽的。
香港還是那個香港,有人在港鐵裡步履匆匆,有人為供樓天雋峰愁白了頭,有人發善心製作平價盒飯,有人在牆上貼大字報章,有老人在賽馬會裡逐字逐句研究馬經,有年輕人周末裡在清水灣悠閒郊遊和徒步。
香港從來沒和誰不告而別,而是慷慨地給了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大陸人,重新選擇的機會。
所以,這樣看來,那篇數落香港的《我們終於和香港不告而別》,真的是未免太矯情和低幼了。
我們已不再是當年錄像廳的封閉小鎮青年了,卻目光短淺到仍舊只知道盯著電影圈、娛樂圈的幾個大佬,他們風光就代表香港風光,他們在大陸撈不到錢,不如網紅主播,就覺得香港不告而別了。
香港好得很呢。
根據央視新聞在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發布的新聞顯示:
香港連續23年蟬聯「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
全世界平均壽命最長的地區,
70%的土地未開發,
便利程度全球第四,
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在榜單中至少甩開北上廣深好幾十名)
150個國家給予香港護照免籤或落地籤
政府效率全球第一
而這些東西,對於一座城市的市民來說,似乎被聽什麼歌,唱什麼曲,看什麼電影和劇,更為重要。這點認識的進步,至少是這麼多年過後,應該具有的吧。
假如還停留在什麼娛樂圈大佬上,只能說,你與那個封閉而又目光短淺只會躲在錄像廳裡看片的曾經幼稚的自我,並沒有不告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