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從《裂變》開始,一直受到許多網友的好評,《大秦帝國之裂變》也是最為經典的一部,講述了秦孝公和商鞅之間的君臣之情,兩人經過20年的努力,一步步將弱小的秦國變為軍事大國的故事,也是整個系列的開頭。
《大秦帝國之縱橫》主要講述了面對東方六國的虎視眈眈,秦惠文王與張儀採取「連橫」的戰略,瓦解東方六國的圍堵,讓秦國的國力得以進一步的發展。
《大秦帝國之崛起》這部戲講述了在秦昭襄王嬴稷的故事,與趙國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還有後續的消滅西周收納九鼎,嬴稷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帝王,為八十六年後的嬴政統一天下做了很大的貢獻。
從最開始的《大秦帝國之裂變》,到第四部《大秦帝國之天下》,老秦人一步一步從西方蠻夷之邦,成為了天下的主人。秦王嬴政也完成了幾代人的夙願,完成了天下一統。
這部拍攝了十幾年完成的史詩,給人們揭露了一個時代的歷史。秦國的歷史作用,不只是在統一天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中央集權制等等。早在秦國統一的135年前,商鞅立木取信的時候,秦國的發展規劃,就是給後世學習的一本教科書。
「人窮志短,國窮多亂。」窮則思變,己所不通,則求於人。
秦孝公知道秦國照此發展,難以自保。便自降身份,禮賢下士,廣納六國人才。在經過了不懈的努力之後,終於遇到了影響秦國百餘年的人物——商鞅。
欲用其人,施以全信。商鞅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種和戰功、實行連坐之法等等。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終於歷經二十餘年,秦國變法大成,到這時的秦國,已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蠻夷之邦。
欲成其事,先攏其人。
張儀的出現,改變了大秦可能被滅亡的命運。六國合縱慾滅秦國,而當時的秦國遠不及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的軍事實力。張儀遊說六國,大破合縱,更是留下了「張子一怒而諸侯懼」的傳言。
張儀傾其一生,為了秦國的國際地位周轉。幾次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打破了秦國要滅亡的風險。
這時的秦國,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商鞅變法的成果,已經讓其他六國感到恐懼。然而張儀為秦國爭取了國際地位之後,秦國的巔峰時期就來了。
蓄三代國力,破六國之軍。
由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國力日漸強盛,直到嬴稷上位之前,秦國沒有發動什麼大的戰爭。後來兼併巴蜀之後,更是有了一個天然糧倉。蓄力久了之後,秦國迎來了南徵北戰的巔峰時期,這也得益於一個人的出現。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一生徵戰七十餘場,無一敗績。
伊闕之戰大破韓、魏聯軍,斬首24萬。一戰成名升國尉,次年升為大良造。
鄢郢之戰,深入楚國腹地,迫使楚國遷都。
華陽之戰,大破趙、魏聯軍,斬首15萬。
長平之戰廉頗固守不出,雙方僵持了三年。這一場戰爭,三年間打的就是國力。秦國國力蓄力三代,加上巴蜀糧倉,後勤補給源源不斷。最後趙國國力不濟,臨陣換將,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卒40餘萬。
至此,六國之間無一國可以與秦國抗衡。雖然白起打空了國庫,但是商鞅的法治還在,巴蜀依舊是未經戰火的天然糧倉。國力迅速恢復,終於在嬴政時期,一掃六合,統一天下。
秦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秦國六代國君都在為統一做準備。
秦孝公不甘心偏安,一心自強。商鞅變法,給秦國攢下來雄厚的基礎。
秦惠文王時期,張儀遊說六國,無數次化解了秦國可能被滅亡的風險。
秦昭襄王時期,白起打的六國毫無還手之力。
幾十年後,嬴政掃六合。
秦國的發展模式,就算是運用到現在的個人提升上面,也是相當管用的。
貧窮弱小的時候,先提升自己。如果自己不知道應該怎麼提升,那就去請教別人,抱著謙虛的態度,去學習能接觸到的知識,厚積薄發,積攢經歷。
魏王的一句話「秦國也有邦交啊」。這句話一語中的,弱國無外交,廢人沒朋友。一個人一無是處的時候,是沒有會積極的和他成為朋友的。當一個人能力變得優秀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就變得多了起來。這就到了下一步,結交人脈,打造聲望。秦國富強了之後,張儀幫助嬴駟稱王,打出了國際聲望。讓當時六國都知道了,秦國強大了。
當變得優秀了之後,就會有些人主動的來和我們交朋友,我們也可以主動去和別人交朋友。至少這時候交的朋友,都是對自己有幫助的,反觀那些一無是處的人,是沒有人願意主動去交朋友的。
朋友多了之後,就開始打造聲望,打造個人品牌。只要是名聲打響了,不用自己宣傳,也會有人幫我們推廣出去。只要是聲望足夠高,個人品牌足夠大了,就會達到「張子一怒而諸侯懼」的效果。
個人品牌打出去之後,就可以開始幹事業了。之前不斷的學習和蓄力,已經給我們積攢了不少的財富,不管是知識儲備,還是人際關係。這個時候如果想要做什麼事情的話,要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