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無所住什麼?(宣化上人)
無所住這個情愛;你不住到情上
-
【雙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宣化上人中英文開示錄(一)
◎宣化上人 開示A talk given by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作禮無住化往生,無窮無盡義彌豐;十方如來同攝受,離苦得樂出火坑。在佛教裡常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在講〈楞嚴咒〉不是說:「作禮無住化往生」,這個「生」就是生生無定、化化無窮的意思。作禮,就是向佛頂禮。無所住,就是叫你沒有執著;你說那麼我不要修行就沒有執著,這就錯了。你修行也不要執著有修行。你說那麼我不吃飯時,不去執著沒有吃飯,可是肚子卻不答應。可是你吃飽了,還想要再吃,那也是不對的。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宣化上人)
> 你要行所無事,做出來了,還要不執著你有什麼功德。作禮無住化往生,無窮無盡義彌豐;十方如來同攝受,離苦得樂出火坑。在佛教裡常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叫你沒有執著;你說那麼我不要修行就沒有執著,這就錯了。你修行也不要執著有修行。你說那麼我不吃飯時,不去執著沒有吃飯,可是肚子卻不答應。可是你吃飽了,還想要再吃,那也是不對的。《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答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網友提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金剛經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理解的意思是應該沒有什麼所執著的,要有把一切功名利祿看淡的心,求詳解。什麼是白色?路人甲說,紙是白的。瞎子無所適從路人乙說,下雪天瓢的雪花是白的,瞎子更茫然了。路人丙說,大鵝是白的,你來摸摸看。這時候鵝叫了。瞎子說。啊!我明白了!嘎嘎就是白!就像沒法形容什麼是白色,只有自己看過以後才知道。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關鍵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心生出來的所有的這些念頭呀 ,不能住在上面。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不能被他所轉, 不能跟著他跑 。什麼叫不能跟著他跑呢? 就是你不能起知見, 不能起判斷, 一有善惡美醜好壞的判斷,然後你就跟著這些知見和判斷一直胡思亂想下去, 那麼你就被他所轉。
-
29.什麼叫「一行三昧」?丨無所著住,道才能流通【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
定慧品第四◎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師示眾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如淨名經雲」:就像《維摩經》上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直心就是極樂世界的淨土。「其心行諂曲,口但說直」:你口裡說是直,但是行為卻是諂媚於人。怎麼叫諂媚人呢?
-
六祖為何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懂了你也會開悟
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裡面開示說他聽五祖弘忍為他解說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立刻開悟。這是什麼道理呢?金剛經這一段原文是這樣的: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星雲大師: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文/星雲大師 金剛經講話4/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二)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華手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相當重要的意旨之一,能掌握其義,即能獨具慧眼,徹見金剛寶山中的種種寶物。
-
怎樣理解《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怎麼降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問引出一部曠世奇經《金剛經》。無所住是什麼?無所住就是不執著。怎樣做到不執著?首先要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經》教人運用般若智慧證入終極空性,剔除器世感官的粘滯束縛,從而獲得自在無礙的空靈境界。《金剛經》作為諸佛之母,千百年來,多少大德因誦讀此經,而得大成就。原本想為大家講解《金剛經》,然昨日深入一番思考,甚覺不妥。只因末學學佛僅一年,時間尚短,冒冒然講解此等重要經典,等於自取其辱。
-
慧律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
-
什麼叫「無漏」?什麼叫「有漏」?(宣化上人)
什麼叫「無漏」?什麼叫「有漏」?宣化上人 講述【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怎麼叫「無漏」呢?我曾經講過,就是「沒有漏了」。沒有什麼漏呢?沒有「欲漏、有漏、無明漏」。(一)欲漏。欲,是desire。無漏,就是不漏落到三界來了。「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什麼叫「欲界」呢?我們現在所有的人就是在欲界,這叫「欲界天」。
-
心無所住 得大自在
六祖慧能未出家前,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經文時,當場若有所悟,決定出家學道。他前往湖北黃梅,投奔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又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豁然開悟。在《壇經》中,他談到無住、無相、無念,這三者實際上是相通相融的。「無住」就是不在一個念頭上或任何一種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
在忘掉境界和身心後入道,此時「應無所住而生」的是什麼心?
一、修行過程的四個階段是什麼?為什麼不能停留在某一個階段?心態上的解脫才是真正的解脫,並非神識能出去了就是解脫。修行是有次第的,一個階段過去必然會有另一個階段,若你住在一個階段,則你的修行就是原地踏步,停滯不前了。氣、光、神識、心態,每一個階段都是我們的沿途風光,只有不斷地超越,才能前進。首先四個階段其實也是方便說,是身體階段性的反映,正應了「該來時會來,該去時則去。」
-
印光大師:無所住而生其心
其實,其它的修行都應當「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就象剛才上邊說的,您說,道是有相呢,還是無相呢?這樣廣大光明之相充滿了整個宇宙,如果連這樣的廣大光明之相,都被您說成是「無」,這和生來就是盲人有什麼區別?經文中說「無一眾生得度,不住相,無相,無所住」等等,是想讓人不執著於世俗之情,或者聖人之見和它們的區別等。
-
宣化上人與廣欽老和尚的對話
宣化上人: 「是的,處無為法,行不言教。我現在要做什麼事都能夠辦到,譬如我要現在所住的舊金山不地震,就不地震,不是地不會動,而是我能使之不動。以前我在香港,颶風要來,我能使之在二十英裡外不來。在東北做沙彌時,就有許多鬼、神、龍、狐狸精等都採皈依,現在我度的這些美國弟子,就是我打他們、罵他們,他們也不會離我而去。」
-
《海潮音禪文化研習會微刊》開啟生命的自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的精髓就是叫你不要成為他們,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香、味、觸、法、生心。若人著相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人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我們的心要像虛空一樣,能裝載一切,而一切又不是他。 中國的禪宗大師大慧宗杲有一個著名的竹蔑條公案,問道:喚作蔑條則觸!(肯定)不喚作蔑條則背!(否定)不得有語肯定,不得有語否定!
-
怎麼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見諸相非相?
學員問:請師父給深入淺出的講一下平時怎麼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好嗎?上果下空禪師: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平時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他不是在平時能夠做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入定的時候,就說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那個時候才能入定。所以這句話講的就是當時這個菩薩開悟的經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這樣是不可以的。那麼如果想把這句話應用在生活之中呢,只能是怎麼樣去看待。
-
慧律法師講金剛經(11):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
-
590.什麼是菩薩摩訶薩所應修的如影忍?【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第八 如影忍【佛子。菩薩所修的法門,他也不執著是實,也不執著是不實,一切無所執著。菩薩雖然常常修行一切所有的佛法,可是能辦理一切世間的事。也不是舍世間的俗諦,而修真諦。雖修真諦,而不離世間的俗諦。他能行所無事。世間法就是出世法,出世法就是世間法。沒有一切分別和一切執著。菩薩雖然處理一切俗諦世間法,可是他還能隨緣不變,沒有執著。又能不變隨緣,不執著於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