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威脅」如芒在背 黃氏四兄弟隱退 明發集團開始自救

2020-12-27 澎湃新聞

明發集團創始人黃煥明

中房報記者 李葉 北京報導

股票停牌4年後明發集團開啟了「破釜沉舟式」自救路徑。

今年4月,明發集團創始人黃煥明辭任集團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授權代表各職務,黃麗水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到7月17日,明發集團再度發布公告,黃慶祝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兼執行長,黃連春辭任了執行董事、營運長兼執行副總裁等職務。

至此,明發集團黃氏4兄弟全部退出臺前走向幕後。

業內人士看來,黃氏4兄弟此舉實屬無奈。從2016年4月公司股票停牌以來,明發集團的經營模式、管理層誠信、高息舉債乃至地方項目事故等問題飽受詬病,加上退市的「威脅」如芒在背,已經處於危險邊緣的明發集團不得不試圖從「源頭」解決問題。

此次,明發集團能否順利復牌保住上市公司地位仍存變數。

「上市」與「停牌」

據明發集團官網介紹,明發集團有限公司創始於1994年,是一家以城市運營為核心,以商業地產、住宅地產、酒店經營為支柱產業,並涉及工業、商貿、投資等多項領域的大型現代集團企業。2002年開始明發將戰略重點轉向商業地產的開發和運營。

同時,明發集團的商業地產起點很高,廈門第一個商業項目廈門明發商業廣場讓明發集團名聲大噪。商業也帶著明發走出廈門,開始全國化布局。

一路順風順水的明發集團計劃上市。

2009年,明發集團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繼寶龍地產、禹洲集團之後在香港上市的第3家廈門民營房企。

彼時,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也對其上市進行了報導。上市當天,黃氏兄弟特意將七旬母親接到香港,一起見證明發集團的歷史性時刻。黃煥明代表明發集團贈送閩南特產漆線雕「九龍瓶」給香港聯交所,並當場捐贈100萬港元給香港公益基金,支持公益事業的發展。

從上市之日起,明發集團也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在揚州、南京、上海、泰州等地明發集團的項目相繼落地。明發集團財報顯示,2009年至2011年,明發集團毛利率一度維持在40%-50%高水平。

營業規模擴張自然也帶動了明發4兄弟身家上漲。

2009年,廈門明發集團的黃煥明家族登上《胡潤百富榜》。到2012年胡潤發布地方《胡潤百富榜》上,廈門明發集團的黃煥明家族資產達85億元,位列第32位,成為廈門地產家族中的首富。

誰也沒想到,緊隨明發集團的「高光時刻」到來的是「盛極而衰」的巨變。

2013年,一度高歌猛進的明發集團突然出現業績下跌。當年財報顯示,明發集團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綜合利潤約為13.99億元,同比減少約20.7%。

2014年,黃煥明甚至被列入了「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2015年,明發集團利潤巨幅縮減至2609.4萬元,與2014年的8.29億相比減少了96.9%。

2016年3月17日,因三宗銷售交易未能提供足夠憑證,以及部分現金付款及首款未能解釋,明發集團前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對其2015年年報"不發表意見"。

這份年報也直接成為明發集團停牌的導火索。

同年4月1日,明發集團被香港證監會責令停牌,並給出四個復牌條件:對前核數師提出的事宜進行調查並披露調查結果;處理2015年財報中的審核保留意見;將所有重大資料告知市場;刊發所有尚未發布財務業績,只有滿足上述四點要求,明發集團才有可能達成復牌條件。

停牌後仍在擴張

2016年4月29日及2018年7月27日,香港聯交所(以下簡稱「港交所」)又兩次向明發集團發出復牌指引,但直到2018年8月1日港交所正式發布修訂版的"上市新規"——即倘若企業維持停牌連續12個月則可取消其上市地位。之後,明發集團才開始有了新的動作。

在這2年裡,明發集團並未放緩發展步伐。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截至2018年10月明發集團布局了長三角、環渤海等地區在內的超50座內地城市,並進駐香港和臺灣地區,以及日本、柬埔寨、泰國、澳大利亞等國發展地產業務;累積投資、開發規模近3000萬平方米(含儲備土地),其中商業地產超1000萬平方米。

2016年-2018年,明發集團應佔土地儲備分別為1820萬平方米、2140萬平方米、2240萬平方米,合計持有項目分別為77個、99個、116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明發集團應佔土地儲備增長4.7%至約2240萬平方米。

布局城市的增加和土地的擴張對明發集團的實際盈利是否起到了有利作用?不妨繼續從財報中找答案。

綜合收入從表面上看呈上升趨勢,實際上明發集團的淨利潤卻在逐年下滑。

根據財報,明發集團2016年-2018年綜合收入分別約為人民幣50.9億元、100.71億元、116.42億元,集團2018年綜合收入約為人民幣116.42億元,較2017年增加15.6%。

2016年-2018年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綜合利潤分別約為人民幣11.69億元、10.24億元、8.55億元;2018年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綜合利潤約為人民幣8.55億元,較2017年減少16.5%,且2016年至2018年集團每股基本及攤薄盈利已由人民幣19.2分減少至人民幣14.0分。

在企業淨利潤不斷下滑情況下,明發集團擴張的"後遺症"也開始凸顯。

高息舉債顯資金隱憂

今年6月1日,明發集團宣布其已在日前完成發行1.76億美元債券。該債券本金額1.76億美元,票息22%的美元債券用於償還債務。年利率22%,期限為2020年12月5日到期。

值得注意的是,若明發集團未能如期償還這筆債務,則該美元債利息將會由22%+10%飆升至32%。若以最高利息計算,這可能是迄今為止亞洲債券公開市場裡最高融資利率。

高息發債背後,顯示出是明發集團對資金的渴望。

據明發集團2019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明發集團實現合同銷售113.1億元,同比下降約30.8%;綜合收入約為126.61億元,較2018年增長8.8%;年度利潤由2018年的12.891億元減少11.9%至11.359億元。

截至2019年末,明發集團總負債590.41億元,其中,流動負債545.55億元,非流動負債44.86億元,流動負債佔總負債的比重高達92.4%。

現金流方面,明發集團2019年經營性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11.18億元,同比減少59.78%;融資性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36.50億元,同比大幅下降963.51%。期末現金34.88億元,同比降33.73%,而同期短期借貸64.92億元,現金短債比低於1這個指標。

在流動負債中,短期借款64.92億元,貿易及其他應付帳款160.11億元。然而,公司帳面現金及等價物僅為34.88億元,同比下降33.73%,難以覆蓋短期債務。但明發集團應於一年內及一年後償還的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分別約為64.920億元及5.604億元。

高息舉債背後,反映出投資者對於明發集團再融資和流動性風險的擔憂。

為復牌 4兄弟「隱退」

2019年4月15日,明發集團再次收到港交所函件,增加了額外復牌條件:公司需顯示其設有充分的內部監控及程序以遵守上市規則;公司需顯示並無有關管理層誠信及╱或任何對本公司管理及營運具重大影響力的人士誠信的合理監管關注,而有關的關注將為投資者帶來風險,同時損害市場的信心;公司需顯示其所有董事均符合勝任上市發行人董事的標準,以履行上市規則第3.08及3.09條規定的技巧、謹慎及努力行事的責任。

明發集團的自救之路也正式開始。

收到港交所函件後,明發集團一口氣發布2016年-2018年三份財務報告、調查報告補充資料等。

今年3月20日,港交所表示其正在審閱復牌呈遞文件,並要求明發集團就達成復牌條件呈遞進一步文件。

一個月後,明發集團高管迎來更迭。

3個月內,黃氏4兄弟相繼卸任,上演了一出「去家族化」的戲碼。據資料披露,黃麗水、黃煥明、黃慶祝、黃連春四人中僅有黃麗水一人是因為退休計劃而在今年4月辭任,其餘三人的辭任皆經過仔細思量、考慮集團發展歷史和未來發展方向。

此前,在業內外人士看來,明發集團無疑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上市以來,黃煥明一直擔任執行董事(自2019年7月15日起調任為非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黃慶祝則一直擔任執行董事兼執行長,黃連春為執行董事、營運長兼執行副總裁。其中,黃煥明為公司的核心人物,佔公司55%的股權,其餘三兄弟各佔15%的股權。

家族式管理所帶來的高度集權以及決策單一化問題等,對於企業整體經營管理的影響十分明顯。有媒體報導,針對2015年年報審計問題,2019年公布的獨立法證調查報告顯示,明發集團多宗與其他七間公司的資金流動交易,與明發董事局主席黃煥明的三名家庭成員有關,該等親屬曾為其中六間公司的法定代表、股東、董事及擔任其他職位;餘下一間公司則由黃煥明的兒子持有。

從明發集團黃氏4兄弟的辭任中,不難看出明發集團的復牌決心。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明發集團前景依然堪憂。

「明發集團的復牌之路依然難言順利。」有分析人士則認為,復牌需要業績成果、財務狀況等達到相應要求,並回應2015年年報審計疑點和刊發所有未刊發年度財報層面對於明發將形成重大影響。只有將現有問題全面解決,明發集團的復牌才有希望。

當下,即便復牌擺在明發集團面前的負債高企、融資困難、利潤下滑等諸多問題仍亟待解決。

相關焦點

  • 「退市威脅」如芒在背黃氏四兄弟集體隱退明發集團開始自救
    至此,明發集團黃氏4兄弟全部退出臺前走向幕後。業內人士看來,黃氏4兄弟此舉實屬無奈。從2016年4月公司股票停牌以來,明發集團的經營模式、管理層誠信、高息舉債乃至地方項目事故等問題飽受詬病,加上退市的「威脅」如芒在背,已經處於危險邊緣的明發集團不得不試圖從「源頭」解決問題。此次,明發集團能否順利復牌保住上市公司地位仍存變數。
  • 明發集團四年未復牌 黃氏兄弟退居幕後
    隨著老三黃慶祝和老四黃連春的退出,黃氏兄弟四人全部告別前臺。在此之前,明發集團的家族式管理備受爭議。黃氏二號排名老三的黃慶祝,是明發黃氏四兄弟中,除老二黃煥明以外的第二號靈魂人物。自明發集團股份在2009年11月於港交所上市以來,黃慶祝一直擔任明發集團執行董事兼集團執行長。
  • 低調的黃氏家族:四兄弟均身家過億
    天地一黃、黃氏一家親、黃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黃氏文化,傳播黃氏正能量,打造黃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黃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但他卻執意這樣做,直到數年之後,黃氏四兄弟憑著這些地在商界強勢崛起,眾人才不得不讚嘆他當時的眼光策略。
  • 黃氏家族兄弟四人身價過億,其中一位以225億成為首富,究竟為何
    一些熟悉商場零售業和地產業的人,大部分都聽說過黃茂如這個人,他曾以225億的身家登上胡潤富豪榜,在經濟發達遍布富豪的深圳市登頂首富的寶座,不得不說是一個商界傳奇。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黃茂如所在的黃氏家族,他的三個兄弟全是資產過億的億萬富豪。
  • 接連虧損 退市邊緣《八佰》真的能救華誼兄弟嗎?
    2019年淨利潤虧損近40億元被譽為「救市之作」的《八佰》也為命懸一線瀕臨退市邊緣的華誼兄弟帶來了希望但是這部電影自打創作以來就面臨爭議不斷此前在點映時也因華誼兄弟對中小影院的「霸王條款」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
  • 明發集團總裁黃連春出席砂之船(長沙)奧萊盛大開業剪彩儀式
    明發集團總裁黃連春先生,砂之船奧特萊斯聯合創始人、砂之船集團董事局聯席主席楊雪女士,中閩百匯零售集團總裁陳開通先生,砂之船集團執行董事、首席建設官、砂之船聯合創始人之一徐榮澤先生等領導為砂之船(長沙)奧萊盛大開業剪彩。
  • 新加坡黃氏兄弟:蟬聯10年首富的傳奇人生
    「不要在房產市場蓬勃時才進場,市場疲弱時就退場。」就是這樣的理念,幫助他在新加坡和香港地產界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黃廷芳非常勤奮,經常一天工作12到18小時,他稱自己要做一名「全天候創業家」,最常說的就是「能者多勞」。然而,富貴之後的黃廷芳卻變得異常低調。
  • 印尼富豪前五都是華人:黃氏兄弟比肩中國首富,福建亮了!
    市界發現,位列該富豪榜前四的五位富豪,不僅全為華人,其中還有4位與福建頗有淵源。福布斯稱,黃惠忠和黃惠祥兄弟是榜單中少數財富有所增長的人,兩者現在的身家為388億美元,約合2540億人民幣,連續12年穩坐榜首之位。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上,位列榜單首位的馬雲身家同樣為388億美元。
  • 黃氏歷史 | 福建虎丘黃氏簡介
    虎丘黃氏始祖敦公的墓冢,海拔約200米,與今七疊溫泉景區之玉臺山遙遙相對。光啟元年(公元885年)黃敦跟王潮、王審知兄弟關係密切。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王氏兄弟在光州固始起兵,他和弟弟黃世銘(黃鷹)起來響應,為王潮、王審知兄弟重要部將之一,王氏義軍一路南下,渡黃河,過長江,所向披靡。王潮最後據有福建,被唐昭宗正式任命為福建觀察使,成為福建的實際統治者。
  • 深圳四兄弟人人資產過億,其中一人身家225億成首富,有何來頭?
    黃氏四兄弟,黃茂如、黃世再、黃茂展和黃振華,每一個都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大富豪。茂業國際的董事長黃茂如曾經以225億身家躋身百富榜,大中華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黃世再、國都集團董事長黃茂展和信和地產掌門人黃振華他們四兄弟每一個人,都創辦了自己的產業,也曾經躋身百富榜,並且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裡如魚得水,混得風生水起。
  • 企業前線|華誼兄弟能否完成自救?
    《八佰》27億票房大捷後,連發18部片單,華誼兄弟能否完成自救至此,華誼兄弟的自救才剛剛開始。9月16日,華誼兄弟「趁勝追擊」發布2020年-2021年片單,包括18部影片。華誼兄弟2020年下半場戰事《八佰》面世之前,作為華誼兄弟存貨最高的一部影片,救市尚小,救華誼事大。按照此前的上市規則,若2020年仍未扭虧,則將面臨退市的風險。
  • I.T 集團退市,潮流不再後繼有人?
    此重組計劃生效後,集團將在有效期後即刻退市,創辦人沈嘉偉的控股公司將持有I.T集團50.65%的股權,CVC控股公司將持有I.T集團49.35%的股權。   I.T集團在本次公告中提到,退市的兩個主要原因來自於電商掀起的數位化轉型所導致的消費者行為變化以及受新冠疫情影響後主要市場(尤其是香港地區)銷售額大幅降低,2020年第三季度香港入境旅客同比大減99.7%,而前三季度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同比減少7.2%。截止2020年2月的財年內,公司年虧損淨額達到7.4億港元。
  • 《八佰》火爆背後,能改變華誼兄弟退市命運麼?
    此時上映的《八佰》,似乎啊,代表著影視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復工,背後的公司華誼兄弟上映到現在股價也是連創新高,市值已經衝到了184.8億,但你可能不知道哦,《八佰》這部電影啊,可能是直接決定著華誼兄弟是否退市的命運呢。
  • I.T集團退市,潮牌行業「日薄西山」?
    作為香港規模最大的時裝集團之一,I.T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最終2005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I.T在資本公開市場活躍了15年,然而近日I.T集團的一則私有化公告打破了它的高光時刻,據稱集團已經同意通過一筆約13億港元的現金交易私有化退市。這筆交易由私募基金 CVC Capital Partners支持,將以每股3港元的價格以現金支付形式購入其他股東持有的非創辦人股份。
  • 如果《八佰》票房不理想,華誼兄弟會面臨退市?
    【編輯/作者 每天十點財經資訊欄目萌萌/書雨】電影《八佰》自定檔以來,華誼兄弟退市的這個熱門話題,就一直持續上升。其實從2018年開始,華誼兄弟就一直在虧損,2018年虧6.52億,2019年更是虧了將近39.6億,如果今年繼續有虧無賺,直接面臨退市也許就是華誼的退路。因此,2020年本是華誼兄弟逆襲的一年,無奈因為疫情的嚴重影響,從第一季度的成績來看,情況並不理想,單是營收才2.28億,同比下滑61%。
  • 黃氏家族簡介
    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贈太尉孝子黃香及子宰相黃瓊與曾孫太尉黃琬都世居江夏,中華黃氏第一狀元黃鳳麟,也出在江夏郡黃州,故其天下黃姓共以「江夏」為郡號。
  • 《八佰》能拯救退市邊緣的華誼兄弟嗎?
    作為曾經的創業板影視第一股,在連續虧損三年即摘牌的規則下,華誼兄弟已經來到退市邊緣。 2020年必須盈利。王中軍兄弟把翻身籌碼押在了電影上,他們曾在不同場合表示,華誼兄弟會逐步剝離和電影、實景關聯較弱的業務與資產,回籠資金用於好內容。
  • "潮流鼻祖"I.T集團退市,潮牌行業"日薄西山"?
    I.T在資本公開市場活躍了15年,然而近日I.T集團的一則私有化公告打破了它的高光時刻,據稱集團已經同意通過一筆約13億港元的現金交易私有化退市。 眾所周知,隨著90後、00後開始逐漸成為消費主力,潮牌和潮玩行業熱度節節攀升,為什麼曾經受到市場認可的I.T要從港股退市?它的退市又會為這一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 「潮流鼻祖」I.T集團退市,潮牌行業「日薄西山」?
    作為香港規模最大的時裝集團之一I.T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最終2005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I.T在資本公開市場活躍了15年,然而近日I.T集團的一則私有化公告打破了它的高光時刻,據稱集團已經同意通過一筆約13億港元的現金交易私有化退市。
  • 質疑《黃玠與即墨黃氏》
    還包裝了另外一個人:「《慈谿湖山黃氏宗譜》中記載,黃玠有個本家兄弟叫黃純裕,其子名叫黃景楊,也寫作黃景揚,這應該就是即墨埠南族的一世祖。」不知出自是何本《湖山黃氏宗譜》?  《湖山黃氏宗譜》記載:黃玠是第十世,而黃純裕,即熙安是第十一世,竟然成了「本家兄弟」。黃純裕根本沒有一個叫「黃景楊」或「黃景揚」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