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巴黎危機劇情講述了由冷麵中情局特工與聰明的小偷組成的搭檔,一起揭露並破獲陰謀大案的故事。一名執行臥底行動的美國中情局特工接到了一個新任務:他必須調查一個年輕的美國職業扒手,因為這位年輕人可能會讓美國官方遭受恐怖襲擊巴黎的錯誤指控。但隨著巴黎恐怖襲擊的升級,特工意識到這位年輕人是無辜的,並且是他找到幕後真兇的唯一線索。
《巴黎危機》作為一部反恐片,再現恐怖分子襲擊巴黎這樣的大城市的大場面自然成了影片最大的亮點。片中以新聞播報的形式真實再現了恐怖分子炸彈襲擊城市後的驚悚場面。巴黎街頭的殘垣斷壁、傷亡慘重的無辜市民、人心惶惶的社會治安,以及面對恐怖分子在視頻直播中的襲擊警告,整個巴黎都陷入了極度恐慌的危險境地。
《巴黎危機》屬於典型好萊塢式的動作電影,風格與電影《諜影重重》類似,延續了動作電影的一貫路線,打鬥場面講究技巧,剪輯凌厲且節奏明快,在返璞歸真的同時也緊跟電影趨勢。
電影的故事從一個技藝高超的扒手行竊開始,無意間捲入了一場恐怖襲擊,被鎖定為通緝嫌犯,桀驁不馴的美國中情局特工介入此事,隨著調查的深入展開,發現事情遠不是恐怖襲擊這麼簡單,最終兩個人一方面頂著高層的壓力,一方面應對巴黎警方的圍追堵截,最終破壞陰謀,將罪犯繩之以法。單看這樣的故事脈絡,依舊沒有跳脫出好萊塢動作片大玩個人英雄主義的路數。但影片勝在敘事滴水不漏、故事經得住推敲,以及對國際關係和時政的探索和思考。好萊塢的爆米花電影往往將重點落在動作場面的展現上,正邪雙方的人設不會留給觀眾太多聯想空間,簡單粗暴,這樣的結果是,即便主角扛下的是拯救地球的任務,也顯得格局不夠大。
而《巴黎危機》恰恰相反,塑造了一群高智商的反派,利用職務之便,通過法美雙邊關係挑起巴黎警民暴亂,然後藉機打劫銀行。在整個過程中,反派實力強大、步步為營,而正派則一直處於被動角色,這讓影片緊張、壓迫的氣氛貫穿始終,這是大場面營造的感官刺激換不來的,充分說明了導演對節奏和氣氛的把控能力。其實「黑警」對於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在港產警匪電影中屢見不鮮,不過《巴黎危機》顯然玩的更大,警察局高層犯案,可謂「爛到根裡」,由此可見,這部合拍片尺度還挺大的。
在看到《巴黎危機》的時候,有數次都覺得恍若真實,炸彈爆炸,電視新聞報導,民眾恐慌,示威遊行,警察彈壓,汽油彈和水龍催淚對峙,時尚之都仿佛一夜之間變成了阿富汗,處於恐怖而又慌亂的氣氛中,銀幕上的故事,與現實不謀而合。與此同時,理察•麥登飾演的美國小偷梅森和伊德瑞斯•艾爾巴飾的美國特工布瑞爾在危機面前銜枚疾走,為公共安全而戰,上演了爭分奪秒又驚心動魄的解救與自救。
由此,不難看出《巴黎危機》的特別之處,和好萊塢大片總是虛擬勢力龐大的幕後黑手,以使故事變得極具娛樂性,這部電影中所演繹的恐怖襲擊與反恐行動具有寫實感,兩大男主都沒有爆表的武力值,而是通過普通人也能夠理解的智慧與意志,來化解這一場城市危機。
編劇和導演顯然達成了共識,把故事講好,比乏味的動作場面更重要,在我看來,這也意味著電影選對了路子。影片沒有無節制的誇大動作場面,而是完全依附於劇情,每一次爆炸、每一場槍戰都很克制的悉數奉上,既保證了合理性,又因劇情的代入感而讓人感覺過癮又震撼,影片開頭的定製炸彈、前半部分兩個主角屋頂跑酷、過半時街頭追車、結尾在中央銀行裡的槍戰和肉搏,雖然沒有重型武器的槍林彈雨,可是每一場戲看過後都讓人記憶猶新。
影片的人設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巴黎危機》不是簡單粗暴的以暴易暴,圍繞著故事主線,不乏對正與邪、善與惡的探討和人文關懷。電影裡每個主角都不那麼單純,觀眾沒有辦法用單純的好與壞去定義,特工西恩·巴瑞爾行事魯莽、頂撞上司,對付罪犯時不計後果,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認他是個好警探;麥可·梅森是個遭人恨的小偷,但他遊蕩在巴黎街頭其實另有隱情,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堅守底線,另外,幫他銷贓的老頭其實是個沒有身份的難民,從恐襲到警民衝突,再到難民問題的展現,能夠看出主創的野心,力求講一個不平凡、引人深思的故事。而一幹黑警則貪婪到不計後果,如果警察局長不是放不下5億的誘惑,可能劇情會走向另外一種結局。
電影在選角上也很有趣,飾演特工和扒手的伊德裡斯·艾爾巴和理察·麥登都是英國演員,這應該也是主創想遠離好萊塢爆米花電影所做的努力把!兩位主演的表現可圈可點,他們都為觀眾所熟知,特別是理察·麥登,喜歡《權力的遊戲》的觀眾,會對他在影片裡的形象深感意外,這應該算是演員方面留給觀眾的一個小驚喜。
觀眾看習慣了詹姆斯•邦德和「碟中諜」式的無所不能的絕頂高手,再來看這種雖然平實但更具真實感的特工大戲,不僅是一種動作片的全新體驗,也是對反恐意識一次普及,雖然是和平年代,但是危險仍然無處不在,在面臨恐襲時,大家只要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保持冷靜和勇氣,一定能夠逢兇化吉,把恐襲帶來的危害與恐慌化解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