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結束之後,單日大盤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跌落。
雖然有所謂75%上座率的限制,但是由於影院數、銀幕數的增加,以及社交媒體口碑傳播速度相較前兩年進一步下沉加快,導致春節檔七部影片在公映十天左右,就已經釋放了超過80%以上的票房。通過今年春節檔單日票房與2018、2019年的對比可以看出,雖然今年春節檔首日擁有著高達16.9億的超高勢能,但是後續走勢並不算太好,同期水平已經落後於2018年。
如果說,2018年、2019年春節檔後2-3周還有《黑豹》《阿麗塔:戰鬥天使》等6億+量級好萊塢大片,以及《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綠皮書》等高口碑批片可以助燃市場,那麼今年在春節檔之後能夠擁有3億+量級的影片真的少之又少。
可以預料,從下周一開始,工作日大盤將重新跌破億元大關,甚至距離單日大盤不足5000萬的日子也不算遠了。緊隨春節檔之後到來的冷檔期,比我們預料的又早到了一些。
大檔期前後靜悄悄
春節檔票房大爆,這也是中國電影市場被行業外媒體報導最為頻繁的階段,人們看到的多是熱門檔期到來時,大盤的整體向上爆發,以及影院門前觀眾的絡繹不絕。
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工作日大盤跌至5000萬以下時,大多數影院的單日票房營業額甚至會不足1萬元,難以度日。而對於三四線的非核心地段影城,冷檔期階段的單日票房營業額甚至會跌破1000元,別說房租,票房分帳連員工工資和水電費都沒辦法覆蓋到。
在大檔期之前和之後,都會經歷一段冷檔期,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內地影市的「標配」。例如春節檔之前的1月和春節檔之後的3、4月。暑期檔到來之前的6月中上旬、夾在暑期檔和國慶檔之間的9月,賀歲檔來臨之前的11月,都是內地傳統的冷檔期。
冷檔期是夾在兩個大檔期中間的較短時間。春節前的「春運檔」,夾在賀歲檔與春節檔之間。而9月的「開學節」,則夾在暑期檔與國慶之間。為什麼冷檔期多發生在大檔期前後呢?因為在大檔期之前1-2周上映的影片,會被隨後到來的大檔期片海腰斬排片。而在大檔期之後的影片,也害怕觀眾短期內的觀影熱情已經被大檔期消耗殆盡,觀影積極性在冷檔期並不強烈。也正因此,過山車式的影市波動,也早在近幾年成為常態。春節、暑期、國慶、賀歲等節假日檔期票房將佔據全年票房超過60%,而單日票房不到5000萬的天數,也已經逼近了50天。
由此也就造成了非節假日檔期冷不冷完全「靠天吃飯」的狀態,而今年因多種原因,這種冷熱不均的市場問題相比以往也更加嚴峻。
冷檔期年年有,今年最嚴重
縱觀中國電影市場快速發展的最近十幾年,已經從2003年的10.8億,增長到2019年的接近650億。16年整整60倍的增長,在全球任何一個市場都非常罕見的。然而也正因此,也造成了電影市場的諸多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因素。
檔期的冷熱不均就是目前在市場層面最大的危機。而今年的冷檔期,或許比以往更多一些。
首先,因為疫情原因,好萊塢分帳片的數量被大幅縮減。伴隨著多部影片的撤檔,今年1-4月僅有華納的《貓和老鼠》、迪士尼的《尋龍傳說》以及傳奇的《哥斯拉大戰金剛》三部影片即將在內地公映。而換做是往年,這可能僅僅是之前一個月內公映的數量。而放眼未來,已經經過多次延檔的《黑寡婦》《速度與激情9》《007:無暇赴死》依然無法保證按時上映。放在平時,好萊塢大片是冷檔期的絕對中間力量,不少月份進口片票房佔比甚至能夠貢獻80%以上。
其次,批片難尋爆款。如果說2018年還是有《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線》《奇蹟男孩》《龍貓》,2019年還有《千與千尋》《綠皮書》《何以為家》《調音師》等批片爆款相繼出現。那麼從2020年開始,買斷批片在內地正式進入嚴寒期。另外,由於去年12月某部批片的引進事故,也造成了後續多部批片的過審難問題。包括《鬼滅之刃》在內的多部有望在3月公映的影片,目前都沒有了後續的引進消息。原本撐起批片絕對份額的日本動畫批片也面臨著市場壓縮,多部影片排隊過審,也造成了檔期錯過了最佳上映日期,最終票房預期也並不被看好。
此外,中印衝突餘波未平,至少在半年內還不會有印度批片引進。而韓國方面則剛剛有解禁的苗頭,等到第一部至少還需要2-3個月的時間。整個買斷批片市場,仍然在艱苦等待下一部爆款的到來。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即便沒有好萊塢來爭搶市場,依然沒有國產片願意來分蛋糕。
為什麼國產片還不定檔?
在今年的特殊環境下,國產片的定檔意願越來越低。
首先是目前疫情的不確定性依舊太高,國產片因此也針對性的選擇壓縮了宣發周期,可能直到檔期明朗之後,才會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宣發。因此預估準備定檔在3-4月的國產片的定檔窗口期,或許也會被相應的壓縮。
另一大原因,也是對於3、4月冷檔期的擔心。昨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要求各大高校依舊需要保持校園管控,採取封校處理。這對於3、4月的票房大盤也註定會帶來較大的消極影響,再加上片源的稀少,3、4月冷檔期的單日票房大盤甚至還會複製去年11月的慘狀。
不可否認,大檔期前的冷檔期,的確不適合所有影片。即便擁有較高的口碑,當大檔期正式降臨,還是會對該片的排片產生壓倒性的影響,這對於目標是10億+的影片的確會產生較高的影響。除非大檔期的影片口碑全部不如預期,但在目前品控已經逐漸趨於穩定的內地影市機率較小。
而對於擁有高投資的國產片商,對影片的檔期選擇因此傾向保守,儘量避免因檔期而「背鍋」。定在大盤較高的熱檔期,往往會覺得高額大盤可以帶動自身,這種定檔思維結果導致了目前國產影片的檔期分布不均。
大檔期前靜悄悄,但是一個健康發展的電影市場,不應該有一天是浪費的。
目前重點國產片再來3月或許已經來不及,及時定檔清明以及4月中旬才是最重要的。傳統「冷檔期」依舊需要國產片擁有足夠的定檔勇氣。
從冷檔期最重要的三個成功案例來看,冷檔期優秀的國產片已經具有和好萊塢分帳大片對抗的資本,《無問西東》幹掉了《勇敢者遊戲》、《無名之輩》逆襲了《神奇動物2》、就連《超時空同居》都在520當天單日票房超過了同期的《復聯3》。近幾年隨著國產電影受眾的不斷下沉,國產影片早已擁有了憑藉類型、口碑優勢,和好萊塢分帳片同檔期競爭的能力,現如今連好萊塢都稀缺了,國產片更應該扛起這個大旗,用更多的腰部影片填補這個空白。
可以說,冷檔期國產片如果賣的好,即便沒有法定節假日加成,擁有6-8億的體量完全沒問題,這已經是春節檔影片4-5名的成績了。
再熱的檔,沒有強片,它也會變成冷檔;再冷的檔,放進熱片,它就會變成熱檔。正如2017年春節檔、2018年國慶檔,因為多部影片口碑的不如意導致檔期大盤下跌一樣。國產片無需迷信檔期,合理的檔期對影片會有一個強大的助力,這個檔期,有可能是傳統的熱檔,也可能是所謂的冷檔。
救救三四月冷檔期吧,別讓中小體量國產片又錯過一個黃金檔期。
來源:一起拍電影
編輯:張果力
責編:付新
編審:莊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