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
New Digital Design 新數字設計論壇
線上圓桌大會與嘉賓介紹
Amber,陳蓓佳,菜菜,何丹寧,花姐,Jasmine,李奇凡,林義博,劉今,劉瞻遠,羅靖琳,Siling,索菲婭,唐紫曄,湯浩恆,王玥華,向田晟,葉怡然,Yilei,Yolanda,雨洋,曾浩洲,張佩珊,朱是瀧,卓康夫
數字世界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新型的創造性語言,而數字創作者也從未停止過探索他們的設計陳述。在這場圓桌大會中,來自國內外各個領域的優秀藝術家通過不同的創作思想、操作方法、物料,展現他們對後數位化的理解和表達。他們的作品將為觀眾提供一個進入數字領域的萬花筒,從藝術、時尚和動態影像等,探求新數字設計的邊界和意義。本場嘉賓中有頗具影響力的跨界藝術家Yam Ben Adiva,他是Yambo工作室的創始人和創意總監,也是NFT和數字收藏品生態系統Dissrup的聯合創始人。Davide Quayola,3D 掃描藝術家,用科技探索對立元素之間張力與平衡關係:真實與人造,形象與抽象,舊的與新的。其作品已在全球許多知名機構展出。楊睿,酸性CG設計師,擅長用植物與生物表達其視覺語言,在型與意之間探索,更加大膽地進行試驗,在實拍與虛擬攝影的不同形式中發掘自己的設計語言。王晶,一個成熟的藝術家、場景設計師和專欄作家,在過去的20年裡以歌劇、戲劇、舞蹈和音樂劇等一系列藝術形式尋求獨特的創作表達。以及位於柏林的國際知名設計事務所C A T K (Colors And The Kids),通過融合人工智慧、動態影像與原創聲音設計來創造定製化的視聽體驗。論壇策展人之一,Phygital 跨學科設計師,《奇異超市》系列作品主創之一Liu Xin也將展示多個融合虛擬與實體世界的跨媒介作品並展開討論。
後疫情時代讓我們重新思考虛實世界之間、時間和空間的關係。這場大會將從理論的角度去探討當代新語境下New Digital意味著什麼。本場論壇中有《Big Flat Now》的作者Jack Self。他的思想影響了許多不同行業的人, 例如2015年Gucci的Fashion World所涉及的時空同質化概念。建築設計師和數字藝術家Shaun McCallum通過短暫的建築物體和裝置,研究新技術對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Space Popular的聯合創始人和AA導師Fredrik Hellberg和Lara Lesmes則致力於研究創造物理和虛擬建築之間的融合,並探索科技如何改變未來人們之間以及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
本場圓桌大會將討論最近的大熱話題:加密藝術、區塊鏈和元宇宙等。藝術品的價值不等同於藝術的價值,而區塊鏈的出現也使得藝術商業成為了一門當代新型學科。這一場將有理論研究者、開發者、藝術家,為觀眾揭示這一場數字革命的本質,並對新數字藝術的未來趨勢展開對話。嘉賓包括:國家建築師 (Cthuwork),遊戲《我的世界》(Minecraft) 二次創作及體素化藝術虛擬建築師團隊;王語薇, CFA特許金融分析師,人大社會學博士,現任萬通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藝術商業》出版人、藝商傳媒總經理。Flynn,Metaverse開發者,參與Decentraland龍城開發, MetaDAO幻境小組召集人,與多位探索者共同進行Metaverse實踐;kefan404,出生於浙江, 現居德國的國際知名數字內容創作者,當前主攻數字藝術、交互與視覺設計,致力於「感知即現實」這一理念的探索和認同;Reva,算法生成藝術家,加密藝術家,曾任中影數字電影研發工程師,後作為合伙人在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領域內創業;陳抱陽,藝術家,策展人,其研究不僅通過科技本體論反思科技與藝術家和大眾之間的關係,更在實踐中將部分創作的權力假手於算法與技術本身,探索一種真正與技術共存的狀態;Dora Lin, 一位專注於加密藝術領域的策展人和藏家,目前大概擁有上百件藏品,風格多樣,其中特別關注運用科技創作手段思考人文議題的藝術家。
01.
來自藝術、時尚和動態影像領域的數字創作者 Digital Creators from Art, Fashion, and Motion Pictures
北京時間 08.05, 20:00
C A T K (Colors And The Kids)
聯合創始人 Maik Bluhm
C A T K (Colors And The Kids) 是一家專注於設計,技術,藝術和音樂的創意公司。CATK牢牢地紮根於包浩斯的傳統,有趣地探索著新的技術和概念,以此發展先進的視覺和聲音語言。
BAOBAO ISSEY MIYAKE presents BAOBAO VOICE
Chobani Complete u2013 TVC
Luis是謝菲爾德建築學校的研究者和設計師。他最初受過建築訓練,作品探索數字,實體以及日常生活實時計算的邊界,並結合哲學與基於設計的探索。他的作品基於一個信念:設計是一種做哲學的形式,並且哲學思想在理解和重塑設計師與建築師的身份方面至關重要,特別是在不斷變化的材料領域。
Quayola將科技用作探索那些看起來是對立力量之間張力與均衡關係的透鏡:真實與人造,形象與抽象,舊的和新的。通過建構沉浸式裝置,他以現代科技從事於並重新想像正統圖像。景觀畫,經典雕塑和肖像畫代表著一些歷史審美,並成為Quayola混合構成的一個起點。他多樣的實踐,都源自於定製電腦軟體,也包括視聽表演,沉浸式視頻裝置,雕塑,以及紙媒作品。
他的作品已經在全世界多個知名機構表演並展出,包括倫敦V&A博物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東京國家藝術中心,北京尤侖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如何藝術博物館,首爾SeMA博物館,巴黎東京宮,林茲Ars Electronica電子藝術館,索納爾節,以及巴塞隆納和聖丹斯電影節。
Quayola也是音樂類項目的合作常客,他曾與作曲者,管弦樂隊和音樂家們合作,包括倫敦當代管弦樂隊,波爾多國家管弦樂隊,跨時代合奏,凡妮莎•華格納,傑米二十,米拉卡利,格子花呢,以及我們的故事等樂手及樂隊。
Yam Ben Adiva
Yambo / Dissrup
Yam Ben Adiva 是一位跨學科藝術家,Yambo Studio 的創始人和創意總監, NFT 和數字收藏生態系統 Dissrup 的聯合創始人。
「協作」是 Yam 設計理念的核心。他與全球藝術家網絡合作,利用來自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為Apple 、Nike 等客戶創造量身定製的數字世界,將先鋒品牌的 DNA 注入融合進自己標誌性的夢幻圖像和超具活力的顏色元素中,創建既具有視覺一致性又不單調的超現實環境。
這種協作方式對 Dissrup——Yam的元宇宙平臺也很重要。在真實與想像的交匯處,Dissrup 與行業領先的藝術家合作,創作限量版NFT藝術品和數字收藏品,旨在通過探索數字時尚和互動世界構建來突破元宇宙的界限。
通過Dissrup協作平臺,Yam在創造時著眼於未來,構建了隨著每次互動而不斷發展的絢麗多彩的世界,讓每個觀眾身臨其境。
My Search Of Incredible - ASUS Exhibition
藝術家、戲劇實踐者、專欄作者。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倫敦大學皇家中央戲劇與演講學院研究生,英國Prof. Gavin Henderson(CBE)院長獎學金獲得者, 現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方向數字空間. 2014年在英國劍橋設立個人工作室,創作往返於中、英兩國。
具有豐富劇場工作經驗的設計師,作品涉足歌劇、話劇、舞劇、音樂劇等多種戲劇樣式。近期歌劇作品《拉貝日記》獲英國2018國際歌劇大獎「世界首演」提名獎,是中國首部歌劇作品入圍歌劇界奧斯卡,作為首部華語歌劇2019年7月呈現於歐洲頂級劇院柏林國家歌劇院舞臺,獲國際讚譽。近期作品包括,深圳歌劇舞劇院《追夢人》(2019),倫敦南岸藝術中心音樂戲劇作品《老殘印象》(2018),英國國家肖像博物館沉浸式戲劇作品《房客》(2017),倫敦著名舞蹈劇場Sadler’s Wells的《平凡之愛》(Normal Love)(2014),中國國家大劇院的《哈姆雷特》(2016);日本鈴木忠志亞洲導演戲劇節《滿滿27車棉花》(2014);上海話劇中心《危情十日》(2017)、《起飛在即》(2016)、《桃姐》(2015)、《長生》(2014)、《香水》(2014)、《仲夏》(2014)、《懷疑》(2010),上海虹口足球場明星版話劇《紅樓夢》(2007),北京國際音樂節蕭士塔高維奇歌劇《鼻子》(2006),普契尼歌劇《三聯劇》(2008),兒童劇《安徒生》(2007),京劇《袁崇煥》(2004),音樂劇《酒幹倘賣無》(2017),《樓蘭》(2014),《尼爾斯騎鵝歷險記》(2013)等。
從業20年中,同時探索Scenography的獨立藝術表達,裝置作品包括《記憶》、影像作品《桃花源記》,VR作品《琵琶行》、《時間的終結》。
1998年出生,現居上海,新媒體視覺藝術家。關注3D視覺影像,Digital虛擬攝影,VJ。擅長用植物與生物表達其視覺語言,在型與意之間探索,更加大膽地進行試驗,實拍與虛擬攝影的不同形式中發掘自己的設計語言。
2018年受邀參加ThinkPad賽事活動奪得一等獎、特等獎;2019年與vans合作跨年系列活動;2020年參加labelhood管虎時裝周展覽;2020年為先鋒電子樂廠牌evolutionevo製作系列活動影像及海報;2021受邀製作中國先鋒品牌angelchen上海時裝秀周先導影像。合作時裝雜誌包括 Wonderland、Cosmo、《芭莎男士》等。
新媒體設計師、導演及數字藝術家。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新媒體與科技方向碩士在讀。他的作品往往融合藝術、設計與新興科技,且涵蓋多種媒介,例如建築設計、多媒體裝置、動態影像、混合現實和 3D 掃描。其創作興趣主要圍繞數字與實體、虛擬與現實以及人工智慧。2020年獲建築可視化領域「奧斯卡」CGarchitect國際建築三維大賽(2020 CGarchitect 3D Awards)電影(學生)組冠軍。2019年成為入選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十二位藝術家之一。作為創意工作室 Play.Work(又名 playdotwork)的設計總監,他的合作者包括 Burberry、極星汽車、Wallpaper、NYLON、WhatWorld Club、倫敦時裝周、Bosie、Victor Ma 馬伯騫、Chris Lee 李宇春、SCI-Arc Robot Lab 等。
Burberry x 馬伯騫 x 微軟AI - Runway 2.0
The Era of bosie(導演:Angie Su)
02.
建築學中的後數字與數字實體(歐洲場)
Post-Digital and Phygital in Architecture (UK/EU Part)
北京時間 08.06, 20:00
Lara Lesmes & Fredrik Hellberg
(Space Popular)
Space Popular是一個創造實體與虛擬建築,專注於兩者在不久的將來如何融合的工作室。該工作室由建築師 Lara Lesmes(西班牙)和 Fredrik Hellberg(瑞典)於 2013 年在曼谷創立,此後在亞洲和歐洲完成了建築、展覽、公共藝術品、家具收藏和室內設計,以及基於沉浸式網絡的虛擬建築。Space Popular目前位於倫敦,Lesmes和Hellberg畢業於AA,並正在任教探索虛擬聚會空間未來的大師課。從 2020 年開始,Lesmes和Hellberg在多倫多大學任教大師課。
Shaun McCallum
(iheartblob)
Shaun McCallum是一位蘇格蘭建築設計師和數字藝術家,他的作品通過短暫的建築對象和裝置探討了新技術對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他在鄧迪大學以傑出的表現獲得建築學士學位,之後在位於洛杉磯的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學習,並且在Die Angewandte的Studio Greg Lynn那裡完成了研究生學位。他的項目探索了數位技術在現有物理結構中的可行性和集成,獲得了多種獎項並且在國際上發表。作為一名研究人員,Shaun曾經在中國擔任旅行研究員,調查神秘的歷史遺蹟,新的消費主導型建築對象以及被佔領的巨大城市並置在一起的相互作用。
Jack Self (1987) 是一位居住在倫敦的建築師。他是 REAL 的董事、Real Review 的主編和 REAL 房屋的聯合創始人。Jack 的其他工作內容包括策展、展覽設計、空間戰略、品牌諮詢、傳播、出版、編輯、寫作和創意指導。他的建築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羅馬 Maxxi、泰特英國美術館、ICA 和設計博物館等,並發布在衛報、e-flux、032c、金融時報、BBC 和 CNN 上。他本次新數字設計論壇「思想」板塊論文 "The Big Flat Now" 的原作者。
032c 雜誌2018年夏季文章 "The Big Flat Now"
03.
加密藝術、區塊鏈和元宇宙
NFT, Blockchain and Metaverse
北京時間 08.07, 14:00
kefan404 (b.1996), 是出生於浙江, 現居德國的數字內容創作者。當前主攻數字藝術, 交互與視覺設計。其作品曾發表於Dezeen, 梅賽德斯-奔馳官方主頁,保時捷生活志《Type7》, 曾與現代汽車、波士頓動力展開三方跨界合作。於2019年開始的長期項目《模糊邊界》始於他對「感知即現實」這一理念的認同與探索,在一系列超現實與次現實主題作品的創作中試圖尋找感知與現實之間的平衡與制約。
Reva,算法生成藝術家,加密藝術家,計算機圖形圖像工程師,畢業於中科院計算所。曾任中影數字電影研發工程師,後作為合伙人在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領域內創業。多年浸染在視覺科技和創新媒介的前沿發展,她的興趣轉向探索科技發展與人性的關係,虛擬與現實的交互,以及後人類的藝術形式。有別於將藝術數位化智能化,她希望能從科技本身的視角出發去挖掘人類的藝術和機器的藝術。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與金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曾在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紐約中美天空峰匯俱樂部負責金融、市場及品牌等方面的工作。旅居海外多年。博士論文《信任革命一比特幣及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興起》,2019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是中國第一本從社會學角度對比特幣及區塊鏈問題進行系統性研究的學術專著。
現任萬通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藝術商業》出版人、藝商傳媒總經理。
陳抱陽,藝術家,策展人。1989年生於浙江杭州,2016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他的藝術創作與科技緊密結合:不僅通過研究科技本體論反思科技與藝術家和大眾之間的關係,更在實踐中將部分創作的權力假手於算法與技術本身,探索一種真正與技術共存的狀態。他的研究被發表於IJCAI,IEEE,ACM等會議與期刊。並多次在上海CC藝術中心,量子畫廊,武漢K11,楊畫廊,紐約新美術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與開展策展活動。
Dora是一位專注於加密藝術領域的策展人,曾經深度參與 亞洲加密藝術周的策展工作。2021年8月至9月,正在與社區和合作籌備CryptoArt Panda中國藝術家大展,HECO社區元宇宙藝術節,TingMusuem與各大國際組織的聯合展覽中作出貢獻。在收藏品方面,目前大概擁有上百件藏品,風格多樣,所支持的藝術家現遍布於亞、拉丁美、歐洲等大陸,特別關注運用科技創作手段思考人文議題的藝術家。
Metaverse開發者,參與Decentraland龍城開發。MetaDAO幻境小組召集人,與多位探索者共同進行Metaverse實踐。
遊戲《我的世界》(Minecraft) 二次創作及體素化藝術創作團隊。
編 輯丨馮娟 校對 | 黃貓 審核丨幽蘭/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