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廣州市教育局、廣州日報社主辦的「2020校長論壇」順利舉行。各個名校校長發言「乾貨滿滿」,引發網友在線熱烈圍觀。在廣報求學工作室副總監劉曉星主持的圓桌會環節,廣州市第二中學校長張先龍、廣東廣雅中學校長葉麗琳、華南師範大虛附屬中學校長姚訓琪、廣州市執信中學校長何勇、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王守亮等人展開互動,並回答現場家長的熱門關切。
辦學尺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目前很多教育集團成員校眾多,集團化辦學發展的度如何把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姚訓琪說:「集團化辦學是破解基礎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作為政府舉辦的學校,在教育均衡化發展過程中,這是我們不能推卸的責任和使命,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2001年華附番禺學校創辦,至今已經20年,到現在為止辦了4所分校,我們根據自己的辦學力量,發展的步伐比較穩健。如果主體學校品牌被稀釋了,我對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就沒有信心了。」
師資建設:要求每個老師全心全意愛學生
家長們對家門口的好學校最大的認可來源於師資。作為龍頭學校,如何滿足家長和學生對優質師資的需求?與此同時,如何加大師資隊伍管理,讓一線老師在集團內的流動再加強?廣州市第二中學校長張先龍指出,集團化辦學的邏輯是優質教育的拓展,但是現在有的地方走到了它的反面,變成一些超級大校「掐尖」,觸角伸到全省。
「我們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崇尚的是『不尚賢』和』見賢思齊』。」他要求每個老師都是好老師,能力有差異,但不一定要有差距,要全心全意,真正愛學生。
師資流動:集團統一招聘統一安排
不少家長注意到,今年幾所名校都招了很多名牌大學畢業生,這些畢業生是都留在龍頭校,還是有可能會分配到成員校呢?廣東廣雅中學校長葉麗琳表示,廣雅和集團內學校的機制是統一的,我們可以對人員統一管理安排,按照學科、教學任務的要求有流動。花都校區選擇了最靠近廣雅中學的一個點,就方便老師來回兩個校區。
廣州市第二中學校長張先龍說,不管是哪個成員校招聘老師,都是集團在統一招,而且在完整的學年裡面,教師流動是很少的。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姚訓琪稱,華師附中的情況差不多,招聘是集團統一標註的,但是分校是民辦的話,老師的流動性比較大,「中小學老師非常在乎編制,因此我們後面不再辦民辦學校,就是希望把分校老師的流動性降下來,讓他們扎紮實實在教育教學崗位上做貢獻。」
辦學特色:必須堅持多樣化
面對教育集團精細化管理的提問,廣州市執信中學校長何勇表示,雖然廣州有教育集團這個名詞是從2017年開始的,但集團化辦學的實踐很早就開始了,執信中學的集團化起點是1999年,現在已經覆蓋了廣州各個區,明年還將在南沙和增城辦學,「主要發揮了城市中心的優質教育資源向周邊輻射的作用」,也對學校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戰。
大家發現,執信中學每個校區的大門都不變,「校門和校訓都是文化的象徵,我們希望每個校區將辦學理念傳承下去。」他表示,集團化辦學必須堅持多樣化,發揮各個校區的特色,充分尊重和給予每個學校辦學自主權,包括教師隊伍管理也要有自主權。談到集團內教師流動的話題,他說,因為集團辦學是跨區域的,所以教師流動起來並不容易,「集團校之間如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展共贏,保證核心校質量不下降,也包括政府給了多少支持,這是集團化辦學亟需解決的問題。」
輸送課程:廣大附中這樣做
教育集團內部核心校的優質課程怎麼輸送到成員校,這一問題備受關注,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王守亮分享學校的幾個做法。第一,核心校廣大附中除了派出管理團隊,還有專業團隊做專業引領,這樣才能帶動一大片。第二,成員校派一些骨幹來半年、一年的長時間跟崗,體會核心校辦學理念、文化,教學課程等,全方面領悟學習,回去成員校作為業務骨幹。第三,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對成員校教師進行業務培訓。
第四,成立了文化傳播和交流中心,保證成員校一定要按廣大附中的文化進行滲透。每學期定期組織文化活動,對教師的態度、工作進行積極性引領。
學段銜接:九年一貫制是好辦法
在該環節,第一位家長提問:現在許多教育集團都涵蓋了不同學段,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同一個集團內升學,學校在學段銜接上有何安排?
對此,廣州市執信中學校長何勇回應說,我們希望多辦九年一貫制學校,這起碼減少了一次小升初的選擇,緩解大家對義務教育的焦慮。至於學生能否在集團內各個學校之間互換,這就涉及到招生政策,必須和各區教育部門討論。
薄弱學校求變:廣雅中學希望進化到3.0版
家長問,名校如何調動薄弱學校求變創新的積極性?廣東廣雅中學校長葉麗琳表示,面對集團辦學內部幫扶,廣雅中學在上世紀末就開始了探索。「廣雅教育集團規模比較大、類型比較多、地域比較廣。我們採取了先輸血再造血模式,頭5年派團隊培訓,5年後團隊就回來。後來這就成為一種常態,但我們也每年進行督導、培訓、定期派駐教育總監。嘗試下來後,我們感到非常欣慰。」
她坦言,辦學過程中,也有許多地方政府來找我們,但我們意識到,辦一所學校不是「貼牌子」,一定要給「廣雅」兩個字增色。到目前為止,陽東廣雅、江門廣雅、東江廣雅、白雲廣雅、荔灣廣雅、西關廣雅,這些是掛了「廣雅」牌子,他們中基本上在當地是數一數二的。這不單單是對當地教育的幫扶,而是引領,不單單是補差。
「輸血模式是教育集團幫扶的1.0版,後來是共建共享。現在我們就要追求共生共享,一定要實行『兩自一包』,即資金包幹、自主招聘、自主管理。我覺得這才是作為名校的責任,也是教育集團根本的出路。」她總結說。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曾俊、伍仞、林霞虹、謝澤楷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記者 莊小龍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