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今年23歲,這是一個普通人認為連熬幾個通宵都不會累,感冒也只用睡一覺就能好的年紀。但23歲的小李這一次卻因為頭痛、發燒在醫院治療了一個多月,他到底得了什麼病?
從蒙自轉送到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的小李,此時右上肢完全無法動彈。
醫生:「儘量抬一下這一邊,動一下我看看,平平地動一下能不能動,捏捏拳,儘量捏一下。」
小李:「不行啊!」
從轉診醫院的檢查資料上看,小李右側肢體的偏癱,源於頭一天中午突發的腦梗塞,雖然醫院已經為小李做了溶栓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
神經內科醫生:「頭還疼不疼?」
患者:「疼。」
神經內科醫生:「頭還疼。」
患者:「嗯。」
神經內科醫生:「你跟我說一句話,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眼睛看得清楚嗎?」
患者:「有重影。」
神經內科醫生:「頭暈不暈?」
患者:「有時候會暈。」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劉達:「溶栓以後說明沒溶開,有小栓子沒溶開,現在遺留下的就是偏癱,說話語音功能有問題,說話不清楚、吐字不清,這個情況在他這個年齡還是很少見的,23歲的病人。」
年紀輕輕為何就患上腦梗?在此之前小李身上發生過什麼嗎?
小李的父親:「他是洗了個冷水澡就開始頭疼了,在上海的醫院裡已經觀察了兩天了,後來他打電話回來,我們說疼的話就回來。」
父親說小李此前一直在上海工作,9月初開始出現頭疼症狀,以為只是普通感冒,但吃藥輸液後頭痛依然沒有緩解,一個星期後伴隨發燒,就回到老家治療。輾轉了幾家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最終發現小李的發熱頭痛並非普通感冒,而是顱內感染引起。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劉達:「治療了一個月了,家屬都說要好一些,頭疼、發燒的情況似乎是控制下來了,但是又突然發生一個腦血管事件。」
之前是腦炎,住院過程中又繼發腦血管疾病,兩者之間是巧合還是存在關聯?由於患者手中的檢查資料並不齊全,醫生也無從做出判斷,需要進一步完善檢查。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ICU主治醫師 尹建宏:「這種年輕人,這種小夥子,沒有其它的危險因素卻出現了這種病,不管是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或者繼發於感染以後的這些都是要查的,病情是比較複雜、比較危重的,所以我們也建議他還是儘快能住到ICU病房,進行密切的病情監護和治療。」
得知要住進重症監護室,小李內心卻很糾結,久病未愈,讓他的身體和心理承受了雙重打擊。
小李的父親:「病情穩定一點才會轉回去啊,他們是怕你這個病會不會加重,所以在重症監護室監護,別揉眼睛,眼睛疼嗎?」
小李的母親:「要這麼多的錢,他說別醫了,我們說轉院上來,他說不要轉了,回家了,不管怎麼樣還不是要醫,怎麼樣都要醫好。」
接下來,找出病因成為了整個治療的關鍵,隨後小李接受了核磁、CT、穿刺等一系列檢查,他的顱內感染也進一步明確為結核性腦膜炎。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劉達:「核磁共振的增強提示這個病人的腦膜有多發的、增強的、結節狀的團塊狀的信號,結合他腰椎穿刺、腦脊液的檢查,就再一次證實了這個病人是一個很典型的、顱內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性疾病,高度指向是一個結核的可能。」
至於腦梗,由於小李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可能性被排除,腦血管檢查也沒有發現明顯異常,醫生考慮還是因為結核性腦膜炎導致的小血管的炎性病變而引起。梗死面積雖然不大,但很不幸地處於一個運動神經傳導纖維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導致他出現嚴重偏癱。醫生說通過積極地康復,小李的偏癱還是有可能恢復的,目前小李已經轉到神經內科進行治療。
醫生:「把腳抬起來,抬高一點,這隻腳的肌力還是恢復很多,但手的力量還差一些,慢慢會好起來的啊,康復科醫生來了你要配合,主動地還是要去鍛鍊。」
此外,小李還需要接受抗結核的治療,通過聯合、足量地長期服用有效的抗結核藥,控制感染。對於結核大家並不陌生,醫生說,自從卡介苗普遍接種以及抗結核藥物的應用,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病率已經明顯下降。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劉達:「人群對結核菌是普遍易感的,怎麼去預防結核的感染呢?最關鍵的第一個還是疫苗的接種,要糾正隨地吐痰的習慣,另外就是增強個人的自身免疫,這個也是很重要的,規律的飲食、規律的生活,不要過度疲勞、過度飲酒,儘量不要吸菸。」
急診室裡看人生
播出時間:
今晚(10月24日)18:40
雲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
YNTV-2《都市條形碼》
下周一(10月26日)晚21:30分
雲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
YNTV-6 《民生關注》
為您講述!
記者:林玲 高敏濤
編輯:施施
【來源:都市條形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