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許慎(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
許慎,(約公元58年-公元147年)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漯河市召陵區許莊村人,,約92歲。宋人範曄《後漢書》曰: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於家。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
唐人張彥遠《法書要錄》:慎少好古學,書正文字,尤善小篆,師模李斯,甚得奇妙。
2、許叔微(南宋醫學家)
許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蘇儀徵縣)白沙人,南宋醫學家。曾為翰林學士,成年後發憤鑽研醫學,活人甚眾。所著《普濟本事方》又名《類證普濟本事方》,書中共收錄方劑三百餘首,按病種分為二十五門。該書是許氏數十年醫療經驗的結晶,採方簡要,理論清晰,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著《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類證普濟本事方》、《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等,著書存世較少。此外,尚有《活法》、《辨證》、《翼傷寒論》等書,因久已失傳,無從稽考。
3、許世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許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出生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鄉河鋪村許家窪。1955年許世友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並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等。
4、許光達(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許光達(1908.11.19~1969.06.03),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湖南省長沙縣東鄉蘿蔔衝人。192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光達任裝甲兵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為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著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5、許衡(宋元之際理學家)
許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號魯齋,世稱「魯齋先生」。懷州河內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自幼勤讀好學,之後為避戰亂,常來往於河、洛之間,從姚樞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與姚樞及竇默相講習。
元憲宗四年(1254年),許衡應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學,授國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與徐世隆定朝儀、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又領太史院事,與郭守敬修成《授時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歸懷慶休養。
至元十八年(1281年),許衡去世,年七十三,贈榮祿大夫、司徒,諡號「文正」,後加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魏國公。皇慶二年(1313年),從祭孔廟。著有《讀易私言》、《魯齋遺書》等。
6、許敬宗(唐朝宰相)
許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少有文名。
隋大業年間中秀才,後擔任書佐。其父許善心被殺之後投奔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記室。李密兵敗之後投奔唐朝,補漣州別駕,秦王李世民問其才學召為秦府學士,貞觀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監修國史,不久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因事貶官,任洪州都督府司馬,之後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其間參與了《武德實錄》、《太宗實錄》的撰寫工作,因此被封為高陽縣男,太宗李世民徵討高麗期間,許敬宗因起草詔書得體而深受太宗欣賞,在岑文本死後以本官檢校中書侍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高宗李治即位後代于志寧為禮部尚書。
永徽五年(654年),因支持立武則天為後而官運亨通,先後歷任禮部尚書、太子賓客之職,顯慶元年(656年)升任侍中,仍監修國史。次年進爵高陽郡公,同年代李義府為中書令。龍朔二年(662年)拜右相,加光祿大夫頭銜。次年又任太子少師、加同東西臺三品。至此位極人臣。鹹亨元年(670年)以特進的身份退休。鹹亨三年(672年)去世,時年81歲。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繆。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編詩二十七首。
7、許渾(唐代詩人)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許氏宗親點擊加入許氏全球群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鹹陽城東樓》。
8、許行(農學家、思想家)
許行生於楚宣王至楚懷王時期。依託遠古神農氏「教民農耕」之言,主張「種粟而後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帶領門徒數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漢間打草織席為生。
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許行率門徒自楚抵滕國。滕文公根據許行的要求,劃給他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經營效果甚好。大儒家陳良之徒陳相及弟、陳辛帶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拜許行為師,摒棄了儒學觀點,成為農家學派的忠實信徒。同年孟軻遊滕,遇到陳相,展開了一場歷史上著名的「農」「儒」論戰(《孟子·滕文公》)。
許行農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對不勞而食。他以農事為主業,同時也從事手工業生產,他還意識到市場貨物交換的重要作用,並對物價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認識。許行以其獨到的農家思想見解和實踐活動,對後世的農業社會和農業思想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9、許劭(評論家)
許劭(shào)(150年—195年[1] ),字子將。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射橋鎮)人。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據說他每月都要對當時人物進行一次品評,人稱為「月旦評」。曾任汝南郡功曹,後南渡投靠揚州刺史劉繇。劉繇被孫策擊敗後,許劭隨其逃往豫章郡,並在豫章去世。
10、許褚(將領、武衛將軍)
許褚(chǔ,見《辭海》)字仲康,譙國譙人(今安徽亳州)。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
年輕時在家鄉聚集了數千戶人家,共同抵禦賊寇。曾有一次因缺糧與賊寇用牛交換糧食,牛到了對方手中後又跑了回來,結果許褚單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賊寇大驚,不敢要牛就走了。從此淮、汝、陳、梁之地,聽到許褚之名都感到畏懼。
後追隨曹操,自典韋戰死之後,主要負責曹操的護衛工作。官渡之戰時發現欲謀害曹操者,將刺客全部殺掉。
渭南之戰時在身披重甲的情況下左手掩面,右手控船槳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上岸才發現早已身中數箭,在與馬超、韓遂會面時只讓許褚相隨,期間馬超欲襲曹操,但聽聞許褚之名兼懷疑從騎就是許褚,便問曹操虎侯安在,曹操指著許褚,許褚怒視馬超以令他放棄。
當曹操去世時許褚哭至吐血,曹丕其遷作武衛將軍,負責宮中安全。曹叡繼位時封其為牟鄉侯,不久去世,諡曰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