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認為自己知道很多,絕對不會讓自己落入無知與憤怒的泥沼。
但事實上我們不僅一再重複以往的過錯,還要在人前強裝自己「無所不知」。
有時「知道」並不完全代表領悟。
可能連領悟的皮毛都未擦到。
我們所謂的「知道」,往往通過兩種方式獲得:
一種是間接獲得的認知,也許是從父母的嘮叨中聽來的,也許是從各種渠道中看來的,也許是自己從旁人的遭遇中感悟而來。
而另一種則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的經驗。
相比於第一種,來自親身經歷的認知往往更為深刻。但畢竟人的活動範圍是有限的,所能經歷的事情也是有限的,所以領悟的廣度和程度也非常有限。
這就是為什麼人時刻都要保持謹慎和謙虛,因為這些局限會妨礙我們的判斷,讓我們做出極為膚淺的舉動。
01「知道」要努力,實際卻很放縱
人是一種很隨性的動物,有時很努力,有時卻很放縱。
心裡明知道放縱後會帶來不踏實感,但會僥倖地認為偶爾的一次兩次不會造成什麼影響。
一次、兩次演變成「經常」,「經常」則加重不安全感,後悔隨之如約而至。
於是決心自律,並著手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當堅持了一段時間,踏實感重新回歸後,放鬆警惕,再次逐漸墮落。
人總是在欲望、放縱、悔恨、改過中周而復始,最後一事無成,才感嘆歲月蹉跎。
「知道」的努力和「自發」的努力所帶來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沒有切身感受過堅持努力帶來的驚喜,所以不會意識到自發的重要性。
而要從知道變成自主自發,則需要依賴於習慣,任何習慣都是從強迫開始的。只有忍受過孤獨,才能迎來突破的人生。
02「知道」要謙虛,實際卻很嬌縱
謙虛謹慎帶來安全,嬌縱自負惹來災禍。
從小被教育要謙虛的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往往表現地十分嬌縱,目空一切,且好為人師。
「知道」為人處世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但真當身臨其境時,好勝心、自負心瞬間塞滿頭腦。
沒有真正領悟謙虛的含義和帶來的好處,不會從心底發出約束自己的要求。
嬌縱自負的壞處,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經多次得到了驗證;因為自負,曾錯失過許多好的機會;因為自負,曾經傷害和失去過朋友;因為自負,得罪過上級失去了晉升機會。
一次一次的自以為是,讓我們在人生叉路口迷失,錯誤的選擇造成了現在的後悔。即便如此,依然執迷不悟,沒有被約束的嬌縱與自負還是繼續阻礙著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古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後世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和謙卑心,但世人卻依然按照自己的慣性思維放縱自己心底的自負。
只有當自負招致災禍時,才後悔自己應該謹言慎行。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
只停留在明白和了解,是不能成為習慣,更無法改變自己。
不要習以為常地認為「知道」就代表不會犯錯,
不要誤認為「知道」會阻止自己不要去重蹈覆轍,
不要太過信任所謂的「知道」能帶來改變。
沒有親身經歷過,或者沒有從經歷過中總結,所謂的「知道」其實與「無知」並無差別。
人的欲望是無休無止的,不受控制的欲望會招來煩惱和災禍,單純用「知道」是無法克制欲望,甚至有時會滋長僥倖。
不要輕易地放過曾經一點一滴的感悟,用心去感受每一個他人總結的經驗,約束自己的意識和行為,把放縱、嬌縱、自負徹底清除。
-End-
20年後再相遇,依舊會心動,或許是對愛情最好的詮釋|百家故事
對自己和他人都好些吧,因為每個人都在生活中煎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