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最近什麼電影最火?大概非DC出品的《小丑》莫屬。北美首日票房即3990萬美元,一舉榮獲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電影獎,豆瓣評分更高達9.3分。
你或許從未看過一部有關的小丑的電影,但依然對那張用油彩塗成的白色面孔、黑色眼眶以及畫到臉頰兩側的紅唇的小丑形象並不陌生。
它是馬戲團和遊樂場為代表的現代娛樂業的標誌性形象之一,帶給人們歡樂。但美國的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超過40%的受訪者表示面對小丑時會產生恐懼情緒。
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宮廷小丑形象
這讓人又愛又怕的小丑形象,何以讓人如此偏愛?它又是如何從馬戲團諧星變成一個恐怖標識的呢?他們之間到底又有何淵源?今天言言子就想好好和大家聊一聊「小丑」的故事。
小丑形象的流變
小丑,也稱為弄臣,作為一種喜劇角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的埃及第五王朝時期,一般由侏儒扮演,通過逗笑法老而獲得賞賜。
中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優旃者,秦倡侏儒也。善為笑言,然合於大道。」
雖然小丑的身份卑微,但傳言它們是宮廷中唯一享有言論自由的人。例如,Will Sommers,就是都鐸王朝中著名的宮廷小丑。
他一生都在為亨利八世服務,尤其是在其晚年飽受傷病困擾的時候,似乎只有 Will Sommers的喜劇能為這位英王帶來些快樂和慰藉。
本圖中間人物為亨利八世,最右邊人物就是Will Sommers
同時,Will Sommers也是一位正直且謹慎的弄臣,他經常會用一些玩笑話來提醒皇室的奢侈和浪費。
如此美德,以至於託馬斯·克倫威爾等大臣都對他讚不絕口。在德國,「小丑」蒂爾·歐倫斯佩格爾(Till Eulenspiegel)更是一位民族英雄。
而在莎士比亞中小丑形象可謂被發揚光大。雖然他的作品中仍然保留了滑稽劇中小丑作為劇情中純粹的笑料製造者這樣一個「定型化」的角色,卻創造了另一種作為智者的小丑角色。
如《李爾王》中的智者,如《皆大歡喜》中的試金石,他們有著顯著的語言天賦,通過玩弄字眼的俏皮話和雙關語來譏諷和調笑,並將一些機智的、有趣的、富含哲理的內容融入語言表達中。
小丑的話令主君發笑,也令他們深思,還有一點卻可以被確認,那就是宮廷小丑總會說出別人不敢說出的話,不論時間,不論地點。
一半童話,一半噩夢
那曾是歡笑代名詞的小丑,又是如何與恐怖標示、犯罪兇殺產生聯繫的呢?有人說是源自於1940年DC創作的漫畫《蝙蝠俠》,其中「小丑」被描繪成一系列恐怖犯罪的策劃者。
其實不然,它的文化史淵源要比之更早。《蝙蝠俠》主創據說是借用了雨果的《笑面人》中的笑面人形象。
傑瑞·羅賓遜設計出的第一張小丑卡牌
我們通過翻閱資料可以發現這個說法是可靠的,蝙蝠俠中的Joker的身世和笑面人有很直接的相似之處。
Joker起初是為了自己懷孕的妻子賺錢而淪為街頭賣藝的工作的,而後因為一次意外被一種化學物質所毀容。
而笑面人則是從小被人販子有意毀容而逼迫他進行街頭賣藝的工作。笑面人在雨果小說中是個貴族後代,卻不幸成了政治陰謀的犧牲品,淪為了受辱的人,自己度過了悲慘的一生。
笑面人《劇照》
而小丑作為主角真正意義上與恐怖建立聯繫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
1982年,由史蒂芬•史匹柏參與編劇、託比•霍伯執導的《吵鬧鬼》則使小丑造型的玩偶成為了鬼怪的化身,可以算是現代恐怖片中小丑元素的開端。
1986年,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出版了暢銷小說《小丑回魂》,並於1990年被改編成電影,成為那個年代恐怖電影中的經典。
小丑的邪惡與暴虐在電影情節與視聽中得到完美的呈現。由此,小丑作為恐怖、黑暗元素在電影中得到越來越廣泛地應用。
其性格沒有任何限制,「為惡而惡」,始終站在超級英雄的對立面,製造著一幕幕具有「社會學」與「人類學」意義的矛盾衝突。
它恐怖,卻又迷人
毫無疑問,小丑是受人歡迎的,無論是在馬戲團中逗人開心的喜劇表演者,還是在大銀幕上讓人恐懼的類人鬼怪。前者自不必說,這個已經發展了4000多年的職業到現在仍然生機勃勃就說明了一切。
而以小丑的形象頻頻出現在恐怖片和犯罪片裡的反派也受到了觀眾們長久以來的喜愛。
從2004年上映的《電鋸驚魂》,到2017年上映的《小丑回魂》風靡全球,再到今年的《小丑》。「小丑」都取得了大多數超級英雄都望塵莫及的口碑和影響力。
《自殺小隊》中的」小丑女「哈利·奎茵同樣風靡全球
或許它迷人的特質正來源於影片中「小丑」對既定的秩序和等級規範具有「反叛性」,在某種程度上喚醒了觀眾的情緒共鳴。
其次,小丑在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暴力、失控性,作為一種表演為觀眾們提供了一個心理上的「道德假期」,從而產生興奮和釋放感。
巴赫金在《生活的話語和藝術的話語》中指出:「藝術同樣也是內在地具有社會性:藝術之外的社會環境在從外部作用藝術的同時,在藝術內部也找到了間接的內在回聲。」
仔細想來,小丑類影片最想傳達的觀點或許是: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丑,即是人性中的惡。
人們會懼怕電影中的小丑,正是這部分的黑暗切實的存在於現實中。換言之,無論是舞臺上還是電影中的小丑,當那種為所欲為的自由被惡意所籠罩時,強烈的不適與恐怖也就隨之而來。
當混亂和變故出現,惡就可能會從牢籠中爆發出來。然而如何面對內心的這股惡,即變成了一個十分深刻的話題,這也是「小丑」們想要討論的重點。
當然,現代與古代的小丑形象並非完全割裂。我們也能從現代的小丑形象身上,看到了古代小丑的影子——那些針砭時弊,嘲諷社會風氣的古代小丑,它和如今大熒幕上這些暗喻人類陰暗面的小丑有什麼分別呢?換句話說,它們不都是在為反映社會現實,揭露人性而做出努力嗎?小丑們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社會以及人性中最為黑暗的地方,反映著真實社會中,真實人性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