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趙曉生:貝多芬被誤讀 《月光》不是為愛而奏

2021-01-10 騰訊網

[摘要]在趙曉生看來,《月光》旋律中傳遞出憂鬱、愁思,仿佛靈魂深處升起靜穆的聲音,結合陰沉黑暗的戰時背景,其實並不像羅曼·羅蘭所說反映了戀愛情緒,而是貝多芬內心對百姓疾苦的關心和傾訴。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手稿。

「貝多芬,應該叫『悲多憤』。」近日,著名鋼琴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趙曉生教授在顧廷龍紀念館的「合眾講堂」上語出驚人。以《C小調鋼琴大奏鳴曲(悲愴)》為例,趙曉生撕下了貝多芬的勵志標籤,從種種現代人對貝多芬的誤讀入手,還原了一個壓抑、柔弱、充滿血肉的貝多芬。

《熱情》其實很「冷酷」

貝多芬創作的32首奏鳴曲中,由他親自起標題的只有三首:《C小調鋼琴大奏鳴曲(悲愴)》《降E大調奏鳴曲(告別)》《降B大調第29鋼琴奏鳴曲(為大鍵擊弦鋼琴而作的大奏鳴曲)》,其餘都是後人加上去的。而其中比較著名的也是被誤讀最嚴重的有四首:《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黎明)》《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

每一個上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有印象,《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裡有一篇課文,講述了在萊茵河邊閒逛的貝多芬為一個買不起演奏會門票的盲女演奏《月光》的故事,溫情動人,也讓無數人記住了這首曲子。文章這麼描述道:「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但實際上,這首奏鳴曲跟「月光」沒有半點關係,或者用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的話說:「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一瞬間的月光。」趙曉生說,雖然1801年創作這首曲子時貝多芬正和朱麗法塔·貴恰爾第相愛,但這位偉大的作曲家不只關心兒女情長。在趙曉生看來,《月光》旋律中傳遞出憂鬱、愁思,仿佛靈魂深處升起靜穆的聲音,結合陰沉黑暗的戰時背景,其實並不像羅曼·羅蘭所說反映了戀愛情緒,而是貝多芬內心對百姓疾苦的關心和傾訴。

被羅曼·羅蘭譽為「在花崗石河道裡火焰的巨流」的《熱情》全曲時長23分鐘。但趙曉生覺得比起「熱情」,用「冷酷」來命名更為合適——仔細聆聽可以發現,整首旋律用理性的次序,僅僅靠著「do」「ci」「do」三個音構築起來,不可謂不嚴謹,「也從側面反映出貝多芬是個形式主義者」,趙曉生說。

《黎明》是貝多芬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華爾斯坦伯爵的,原名「WaldsteinSonate」,譯作《華爾斯坦奏鳴曲》。很多主流評論認為這首奏鳴曲反映了貝多芬的自然觀,是他從大自然中獲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學啟示的凝練,在趙曉生看來也略有牽強。

《暴風雨》的誤讀就更為離譜,趙曉生介紹,之所以會被後人命名《暴風雨》,並不像一直以來我們所認為的,是貝多芬的學生兼秘書安東·申德勒向他的老師請教得到貝多芬的回答:「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而只是一名普通觀眾在聆聽貝多芬彈奏這首曲目後說了一句:「這首曲子讓我想到莎士比亞的《暴風雨》。」19世紀人們的傳謠能力可見一斑。

貝多芬不是約翰·克裡斯朵夫

不僅是樂曲方面,對貝多芬其人,也有著流傳了幾世紀的誤讀。

不同於一般認識中那個失聰後堅持創作的勵志光輝形象,貝多芬還有形式主義的另一面。趙曉生說,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名字中的「van」其實是貝多芬自己編撰出來的中姓。在德國或奧地利,名字中的von(往往譯為萬或馮)代表這個人的貴族身份,貝多芬不是貴族出身,沒有祖傳的中姓,但心高氣傲的他不甘心做一個平民,就在名字裡加上了形似的「van」。

傳說中的「窮」、「不修邊幅」也是無稽之談。貴族馬克西姆以每首曲子30元金幣(折算成人民幣大概3萬元左右)的價格購買貝多芬的作品,雖然要被酗酒好賭的侄子卡爾花掉大半,但也夠貝多芬購置體面的衣飾。「試想,如果穿得破衣爛衫,他怎麼進出貴族小姐的官邸?又怎麼和那些貴族小姐產生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呢?」另一大誤讀就是說貝多芬「沒文化」。雖然與大文豪歌德的關係眾說紛紜,有人說歌德從未評價過貝多芬,也有人認為兩人個性不合卻互相敬重,但不可否認的是,歌德與貝多芬於1812年在波西米亞相會後共同度過了一個月的時光。喜愛哲學和文藝應該是二人之間的共同話題。

「狂放」的形象是後人對貝多芬個性的標籤化,真實的貝多芬壓抑、悲哀、柔情。看過《約翰·克裡斯朵夫》的人多少都會被小說內容影響,先入為主地認為頑強對抗不公命運的約翰就是貝多芬。「雖說號稱以貝多芬為原型,但既然定義為『長篇小說』,而不是『傳記』,就說明這其中還有很大的虛構成分」,趙曉生分析道。真實的貝多芬一生與梅毒抗爭,憤世嫉俗,命運確實對他不公,但更多時候他以一種壓抑著的柔情的姿態來面對。所以,鋼琴並不止於彈奏,樂曲背後的典故也是鋼琴學習的一部分,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細節可以幫助理解作品表達的情感,說到底音樂傳達的是內心。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月光」奏鳴曲的情感表達及演奏技巧導讀: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的音樂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樂派向浪漫主義樂派過度的橋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科比演奏鋼琴《月光鳴奏曲》| 我從貝多芬的「月光」中獲得平靜...
    今天,一起再一次聆聽他演奏的貝多芬《月光鳴奏曲》,他曾說:「當我快要奔潰的時候,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總能讓我平靜下來。」▼ 科比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科比之所以會彈鋼琴,是因為幾年前的一個念頭:為妻子瓦妮莎(Vanessa)親自演奏自己最愛的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與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較
    兩首《月光》都是古典音樂中流芳千古的經典名曲,雖都以月光為主題(編者按:關於貝多芬「月光」標題的糾正,我們會在明天的【每晚古典音樂會】發一篇文章來解釋其來龍去脈),但是由於作曲家所處的時期、樂派、背景、內心世界和審美思想的不同,使得以不同的創作表現方式,描繪出不同的精彩。
  • 【聽&讀】貝多芬和他的《月光鳴奏曲》
    貝多芬和他的《月光鳴奏曲》One moonlight evening Beethoven was walking in a street when he suddenly stopped outside a little house. "What is that? It is from my Sonata in F. How well it is played!"
  • 趙曉生:教了一輩子鋼琴,我總結了這四條法則!
    對於琴友來講,當琴鍵在指尖流轉,流淌出優美的音符、美妙的樂章時,那是多麼美好而幸福的事情。奧地利著名鋼琴演奏家車爾尼說:「練習是偉大的魔術師,它使看來無法演奏的樂曲得以演奏,並使它變得容易,得心應手。」的確,要想學好鋼琴,不斷地練習是必經之路。即使是最簡單的樂曲,想要做到無瑕疵演奏,也需要多加練習。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第二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
  • 貝多芬的戀曲—《月光奏鳴曲》完全版賞析
    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 ...奏響貝多芬!鋼琴家吳牧野攜「強者獨白貝多芬巔峰作品選」來青...
    此次吳牧野帶來貝多芬最為知名的「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4首鋼琴奏鳴曲,以「完美」的演奏為觀眾開啟新一年的精彩篇章。在演出的前一天,剛剛來到青島的吳牧野就接受了半島全媒體記者的獨家專訪。演奏貝多芬的作品也是自己的「內心獨白」記者:此次「強者獨白·貝多芬巔峰作品選」選了貝多芬的哪些作品?在您的角度,怎麼理解這些作品?代表了貝多芬創作的哪些階段?
  • 音樂故事:貝多芬用月光說愛
    (圖片來源:德國波恩貝多芬之家Beethoven-Haus Bonn)▲月光奏鳴曲的手稿。由筆跡就可以讀到貝多芬的情感,意志和力。(圖片來源:德國波恩貝多芬之家Beethoven-Haus Bonn)我想說愛。想描述愛的感覺,想表達愛的強度,想勾勒愛的模樣。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LoLa與Hauser演奏 1898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蕭邦是波蘭著名的鋼琴家與作曲家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傳說&音樂欣賞
    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1770-1827)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像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
  • 貝多芬《月光》賞析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貝多芬的《月光》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文主義思想使貝多芬受到了許多啟發,他大量的重要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樂觀主義和強烈的革命激情。他崇尚自由、痛恨封建壓迫,這種思想也逐漸滲透在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中。02 (一)概述《月光奏鳴曲》的曲式結構。《月光奏鳴曲》曲式結構為「幻想曲式奏鳴曲」,我們把它按照三個樂章來劃分。
  •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這一次,讓他的傳人彈給你聽!
    你聽過貝多芬的「月光」嗎?「月光」是貝多芬知名度最高的鋼琴曲,全名是《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作品27之二》,因為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把第一樂章的聆聽感受形容為「如瑞士的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隻搖蕩的小舟」而被命名為「月光」。
  • 貝多芬 | 萊奧諾拉的拯救之旅
    終版《菲岱裡奧》首演節目單,1814 年 5 月 23 日,維也納皇家宮廷劇院《菲岱裡奧》的劇本源自法語拯救歌劇《萊奧諾拉,或夫妻之愛》,由貝多芬的律師和好友松萊特納翻譯成德語。貝多芬為這部嘔心瀝血的歌劇前後創作了四首序曲,尤以第一次修訂版的序曲《<萊奧諾拉>第三序曲》最受推崇。(其實這是四首裡的第二首,只怪之後出版整理的時候把1807年的第三首誤定為《<萊奧諾拉>第一序曲》,第二首就順延成「第三」了。)作品以一個響亮的和弦開始,接以柔和的下行音階,宛若信念和幻想的光輝灑向佛羅倫斯坦的地牢。
  • 快速掌握貝多芬《月光》的音樂特徵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文主義思想使貝多芬受到了許多啟發,他大量的重要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樂觀主義和強烈的革命激情。他崇尚自由、痛恨封建壓迫,這種思想也逐漸滲透在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中。
  • 《月光》貝多芬作品賞析音樂會
    致敬貝多芬系列《月光》貝多芬作品賞析音樂會 演出地點深圳音樂廳二樓演奏大廳演出時間2020年7月5日15點  演出曲目01.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鋼琴獨奏:王加陽 02.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Op.58(改編)Ⅰ.中庸的快板Ⅱ.稍快的行板Ⅲ.活潑的迴旋曲鋼琴與弦樂六重奏王加陽、雲杉室內樂團03.貝多芬:致愛麗絲鋼琴獨奏:王加陽04.王建中改編:山丹丹花開紅豔豔
  • 貝多芬《暴風雨奏 鳴曲》賞析
    其標題源 自貝多芬借英 國劇作家威廉 ·莎士比亞的悲喜劇作品《暴風雨》來闡釋此曲。這首奏嗚曲分為三個樂章,每個樂章都 以奏鳴 曲式 寫成 ,速度布局 為快板 、慢板 、小快板 。作品充滿 了強烈 的緊迫感 ,在灰 暗的感情 基調 下充斥著奇 異的感情色彩 。
  • 不一樣的月光丨貝多芬《月光》與德彪西《月光》分析
    對於這首作品的名字——「月光」,一直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著名的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儘管這個傳說很美,但是它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