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王的盛宴》是一部只需要好好聽高中語文老師講一遍「鴻門宴」課文,或者自己翻一翻「史記」,就能看進去,並能看懂的電影,甚至還能回味很久……只可惜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只有5.5分,中國有很多好電影,但是都會被兩種因素幹擾,第一種是審查,第二種就是觀眾。
有人會對看不懂的電影抱有質疑的態度,導致票房慘澹,直到多年之後才發現其價值,感嘆自己欠它一張電影票,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王的盛宴》是陸川2012年末上映的一部古裝電影,如果你對秦末漢初的歷史略有了解,看完電影就會讚嘆陸川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中抽出的那一絲,剝開的那一繭,如此令人痴迷……
其實《王的盛宴》並不是一部能夠在市場上被廣泛接受的電影,它屬於文藝片,有著強烈的舞臺劇風格,敘事手法也是閃回式,所以上映後就有了鋪天蓋地的「看不懂」、「雷人」等評價。還記得陸川說如果這部電影票房不好,他會永遠退出電影,面對失敗的口碑和票房,他也坦言:
「自己以前被慣壞了,作品中都在表達個人的想法,失去了傾聽別人意見的機會,因此電影有些超出了市場和觀眾的接受程度,與我而言,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自己,不能為了別人而改變。」
說實話《王的盛宴》對歷史的演繹都在合理範圍內,不知道為什麼至少7分的一部電影會被黑成這個樣子,陸川編劇導演的嘔心力作電影《王的盛宴》歷經磨難最終得以公映,而市場反響及口碑都不盡如人意。
《王的盛宴》區別於其他展現統一歷史時段的絕大多數影視文藝作品,以『』宴」為主線,陸川導演以詩意的敘事技巧,削弱了史書所記載軍帳中激烈的戲劇化矛盾衝突,別開生面地以宴席為引,把劉、項、韓三人聯繫在一起。
在劉邦沙啞緩慢輕聲呢喃「噩夢、噩夢」中,故事拉開了序幕……
兩千多年前那場宴會,也許赴宴的雙方都沒有意識到它會給彼此以及中國歷史帶來巨大的影響,更不會知道宴席間的細節,會成為後世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重構鴻門宴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鴻門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自司馬遷《史記》以來,歷代人們在談及項、劉,談到楚漢戰爭甚至秦漢歷史轉折時,都會提到「鴻門宴」,在一代又一代的講述中,人們對「鴻門宴」這個故事也越來越模式化,然而陸川的《王的盛宴》卻解構了這一穩定的敘事結構,選擇重構一個全新的鴻門宴故事。
與以往楚漢相爭的歷史表述方式不同,《王的盛宴》似乎並不努力終於歷史宏觀敘事,也不想全面展示安段紛亂的歷史結構,而是更在意從微觀、從對歷史的結構視角中對歷史的理解和感悟,用一種近乎赤裸與冷峻的態度以旁觀的姿態對那段歷史的宏大描述與傳統形而上敘事進行了解構。
《王的盛宴》擴大了原本故事的範疇,重點講述後鴻門宴時代的歷史,傳統鴻門宴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劉邦冒死赴宴,在項羽謀士範增等幾欲置起於死地的險境下,最終脫險而逃。
電影中更關注劉邦的生命歷程和精神狀態,陸川理解的鴻門宴也借著劇中人物之口道出:「我的一生都是鴻門宴」。雖然鴻門宴已經過去了,但人心中的戒備並沒有消除,即便是後來登上帝王寶座,劉邦的心理狀態還一直停留在鴻門宴上那種緊張之中。
陸川對劉邦這一心理有很好的把握,從劇中人物細節上也有體現,劉邦無時無刻都帶著一柄防身短劍,正是這種時刻提防別人進攻的擔驚受怕,才讓觀眾更加理解劉邦這個人物。
畢竟電影以第一人稱、以劉邦的內心活動作為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王的盛宴》向我們展示了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內心的恐懼和掙扎,古月照今塵,今月照古人!項羽、劉邦、韓信三個截然不同的人,懷揣著同一個理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起兵滅秦。
曾經的劉邦以能和項羽並肩作戰滅秦為最大榮耀,他也會十分滿足地向妻子說「盔甲是項羽給的」。那個時候的劉邦是簡單快樂的,可是當子嬰將劉邦迎進王宮,並親手將玉璽交給他,還懇求他一統天下時,便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欲望的種子。
後來項羽入宮,劉邦將玉璽給他,那個時候他就有一絲權利從手中流逝的慌亂,等到子嬰被項羽腰斬,臨死前看著劉邦露出詭異的微笑,劉邦也明白,自己心中那顆欲望的種子已經開始發芽了。
後來項羽稱王,並將天下分為十九塊,所有功臣都有份,這一反應也說明貴族出身的他對於物質和權力並沒有過多的貪念,卻也是這樣的「大度」,激化了劉邦對權利的渴望。
最終他在韓信等人的幫助下,消滅了項羽的隊伍,電影中將項羽之死描繪成儀式化的場面,如同畫卷一般富有詩意,這是在從藝術形式上展現劉邦最為輝煌和得意的時刻,因為他終於奪取了天下,獲得了最大的權力,成了唯一的王。
不過坐上高位的劉邦,身邊雖然有忠心耿耿的君臣、有能為他分擔解憂的妻子和妃子,還有可以繼承天下的兒子,但是他並不快樂,反而越來越焦慮,根源就是其深入骨髓的自卑感。影片最後進入了劉邦的靈魂時空,在那裡他依然充滿恐懼,似乎在逃避什麼?
死後的劉邦並不消停,他以靈魂的狀態「監視」著一切,只可惜只能看著,影片以這樣的方式結尾,也表現了劉邦的無助和無能為力,他渺小又偉大,電影強調了他的悲劇性,雖然是王,但是到死都沒有王的底氣……
陸川的電影一直都揣著很大的野心,這部電影也不例外,因為他野心大,必然會受到爭議,因為《史記》中對於鴻門宴的精彩描寫,千百年來,我們對於鴻門宴當時的情形如同親臨,並深深相信這種敘述的真實性,電影《王的盛宴》進一步對他們的心理挖掘深究,確實會讓人產生懷疑的態度,不過也確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司馬遷敘述的「鴻門宴」。
雖然電影引起了不同的爭論,但整體來說,導演的表意努力還是值得肯定和稱道的!
不知道你們會給這部《王的盛宴》打幾分呢?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