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奈克瑟斯》,播出時收視率極低,最終被腰斬的事是繞不過的話題。無論現在的評價如何,《奈克瑟斯》始終是圓谷公司尋求創新失敗的產物。是過於成人化,還是世界觀過於黑暗?或許這些都不是《奈克瑟斯》當年受冷遇的真正原因。
2000年以後的幾年,是特攝劇創新集中的幾年。2003年東映就已經推出了顛覆過往騎士劇概念的《龍騎》。同樣是大幅革新,同樣是連續劇模式,《龍騎》的接受度卻高得多。這或許是因為在《奈克瑟斯》裡,我看到了一部同樣因創新而折戟的騎士劇——在《奈克瑟斯》後開播的《響鬼》——的影子。這兩部特攝在主題和基調上看似毫不相干,卻採取了一個相同的選擇,即讓一個不變身的普通人擔任主角,以他的視角展開故事。
初看《奈克瑟斯》的篇幅分配,我對準篇佔據了全劇一半感到十分費解。即使參照網上流出的52話原案設計,準篇也是全劇的絕對重心。一共有四位變身者,卻要在第一人身上用去一半的筆墨,這顯得非常不合理。實際看劇後發現,這一部分統稱為準篇,說的卻不儘是準的故事。至少有一半,或者可以說有一大半的內容是孤門的故事和對世界觀的介紹。
孤門是個普通人,也就是說他不同於一般的特攝劇主角。他能力不強,情感脆弱,會迷茫、還容易被利用,所以觀眾在《奈克瑟斯》的前十幾集很少能獲得痛快的感受。無論是想看到遇到什麼困難都能解決的超人力量,還是讓人為之震撼感動的英雄氣,期待都會落空。影響觀看感受的恐怕不是世界觀是否黑暗,而是主人公看待問題的態度。同樣處在逆境,只要主角的應對是堅定積極的,觀眾也能受到鼓舞,而不會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事態的嚴酷上。而如果主角時常顯出憂愁,哪怕《響鬼》的總體基調非常溫馨,也不免會讓人有種不爽快感。
將這一劣勢進一步放大的則是日本電視劇周更的播出方式。哪怕是成人向日劇,也常常採用單元劇模式或者在單元劇中穿插主線,現在想來這種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周更模式。即使是非常精彩的連續劇,在開頭部分也難免有用於鋪墊介紹的比較平淡的內容,不可能每一集都有高潮。如果是第二天就能見到下回分解還能接受,但是故事卡在平淡或壓抑的位置,要等一個星期才能知道後續,甚至一個星期以後還不能從這種壓抑或平淡中解脫出來,就比較消磨人的耐心了。而看到後續的時候,同樣因為距離上一集已經隔了一個星期,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在這種前提下,恐怕真的要每一集都設置高潮才能抓住觀眾。《奈克瑟斯》的連續劇模式完全是長篇小說的寫法,看前十幾集仿佛連著幾周都在看埃德蒙·唐泰斯遭人陷害在監獄受苦,恐怕成年觀眾都很難撐下去。補劇的時候可以酌情加快進度,倒是規避了這個問題。
到了後半,主角孤門的成長基本寫得差不多了,於是憐篇的重點主要還是在憐身上。我想即使沒有劇情刪減也不太會出現初期的狀況了。不過,雖說後半有相當集數被砍,主創們還是努力把故事圓上了。雖然推進速度比前半快了不少,基本理念和基調應該並沒有改變。儘管有些可惜,但這已經是把影響減到最小的結果了。唯一的缺點或許是西條剛變身還未出一招就被黑暗吞噬了,似乎淪為了工具人。反過來,集數減少也逼迫主創作出了一些精簡,從呈現效果上未必完全是壞事。
回到《奈克瑟斯》的基調,我並不認為它有多黑暗。圓谷公司的特攝向來都以傳播希望和愛為核心,《奈克瑟斯》也沒有例外。《奈克瑟斯》的「黑暗」無非是展示了遇到危機時,「肉食者」會採取的決策。這種思路對圓谷公司來說也算不上新鮮了。況且故事裡的高層們雖然不擇手段、急功近利,顯得冷酷無情,可他們的目的仍然是拯救這個星球。能說他們一定是錯誤的嗎?從這個層面上,《奈克瑟斯》的「黑暗」遠不及《龍騎》,因為在《奈克瑟斯》的世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惡人,也沒有為了私慾而踐踏他人生命的人。
《奈克瑟斯》與系列過往作品最大的區別在於將變身英雄拉下了神壇。無論是準還是憐,對自己獲得的力量多少有些迷茫。準把這種力量和責任當作對自己的懲罰,憐則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了消耗品。他們有過人的境界,也有屬於自己的痛苦。所以這一次,他們也是被拯救的對象。而準的身邊還有默默關心他的同行,憐雖然自己都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創造者和同伴也沒有放棄他。把鏡頭對準這些人物的《奈克瑟斯》雖極力營造現實感,依然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正如大結局最後的獨白,可能會有黑暗,可能會有痛苦,但是你並不是孤身一人。
如今特攝劇創作的大環境已不復當初,雖然為了保持新鮮感,主題每年都在換,但卻不再有跳出舊格局的魄力。或許因為走寫實嚴肅路線的特攝劇成功的先例實在太少,製作方也不再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採取保守的架構,用爆點和笑點撐起劇本。一部電視劇的成功與否牽涉到很多微妙的因素,然而2004年到2005年《奈克瑟斯》和《響鬼》的先後失利或許說明了正如刺激和熱血是特攝的生命,平凡的脆弱才是特攝真正無法承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