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

2020-12-23 古今悉文明

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

聽聞世間流傳: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易經上說:「不節若,則嗟若,無咎。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任何事情在未發生之前,都有一些徵兆會出現,災禍發生前也一樣會提示你。

世間的萬事萬物皆有因果,沒有一件事的發生,是可以離開因果的,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找到災禍發生的原因,找到災禍發生的原因,就能徹底斷除一切苦厄。

關於人生的得失與運氣走向,老祖宗有一句經典的名言: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當喜。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夜裡要常常反省一下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為,如果做的是不正確的事,或者有險惡跡象的事情,我們就應當緊張、驚慌;如果做的是好事,那我們就應當為自己感到高興。

一個人的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往往會有這四個徵兆,發現一個,我們就要驚慌了,然後,去找出最佳的辦法,順利地度過這個危機才好。

第一個徵兆:經常抱怨。

有人說,經常抱怨的人,往往是無能的人。

其實,這句話,也是很有道理的。在我們身邊,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就是因為無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無法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他們就常常抱怨。這些經常抱怨的人,往往不會主動去尋找自身的原因,而是想通過抱怨他人,怪罪他人,來尋得他們內心的平衡。

這樣的人,很不聰明,要知道,大家都要生活,都想擁有更多快樂的東西,而一個經常抱怨的人,只能給人帶來困擾和厭煩,長此以往,經常抱怨的人,大家就會避之唯恐不及了。

所以,一個經常抱怨的人,自己做事不利,而且難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認同,人生走下坡路,是顯而易見的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要驚慌了,一定要想辦法改掉自己愛抱怨的毛病,才能避免自己越陷越深啊。

第二個徵兆:債主上門。

一個人要走下坡路的時候,往往會在經濟上遇到問題。

特別是一個人的家庭,經常出現一些討債的人,那麼,我們就要警惕了。

如果一個討債的人,經常出現我們的家庭,那就說明我們家庭的某個人遭遇事業不利,入不敷出,欠下債務;或者是我們家庭有人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甚至參與了一些賭博等非法活動,結果到處借貸,甚至落得到處借高利貸的結果。

如果我們發現了債主上門的這一類攜帶著黴運和危機的事情,那麼我們就要驚慌了,我們一定要找到家庭中這個人,找出欠債的真正原因,想辦法還了債務,然後叫這個家庭成員趕緊懸崖勒馬,我們才能安然度過這個危機。

不然的話,我們的家庭,我們的人生,必然會被這個債務危機帶入困境中,這樣一來,我們的人生必然會走下坡路了。

第三個徵兆:夫妻罵戰。

都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一個家庭,良好的夫妻關係,是促進家庭興旺發達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人的人生走上坡路的助推器。

相反,如果一個家庭,出現了夫妻不和,甚至經常吵架的局面,甚至是大打出手的場面,那麼,這個家庭的危機就要來了。

古人云: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這句話,雖然有些片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夫妻兩人在遇到困境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各自為陣的情況。是啊,一個家庭,如果作為家庭頂梁柱的夫妻二人,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那麼,這個家庭往往就難以為繼,家庭成員的人生就要走下坡路了。

所以,一個家庭,一旦出現了夫妻罵戰的怪現象,我們就要驚慌了,一定要想辦法扭住這個不利局面,才能避免我們的人生走下坡路啊。

第四個徵兆:子女惹事。

老祖宗常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是啊,當我們的子女長大了,他們懂事了,能夠自己獨立生活了,那我們就應該為此而感到高興。如果子女長大了,沒啥作為,那還不算什麼,但是,如果我們的子女不成器,而且還到處惹是生非,甚至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來,那麼,這樣的子女,必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和禍端。

都說:「塘敗出泥鰍,家敗出毛猴」,一個家庭,一旦出現了愛惹是生非的子女,那麼,我們的人生估計就要走下坡路了。

所以,一旦發現我們的子女常常惹是生非,我們就一定要驚慌了,趕緊去找出最佳的處理方式,教育好子女,才能避免我們的子女越陷越深,才能避免我們的人生走下坡路啊。

因此許多人都說,《周易》不僅僅是一本奇書,也是一本關於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喻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海森堡、波爾、楊振寧、李政道,都曾公開聲稱受到《周易》的啟示。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14項重大科研成果中,有12項和《周易》脫離不了關係。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盛讚古代中國是「世界文明的搖籃」,並將《周易》稱為「萬有概念寶庫」。

孔子在晚年獨鑽《易經》,還曾發出過「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嘆。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全都是以《易經》中的卦象作為自己的立道之本。

人在這世間一世,真的得好好花點時間去讀讀《易經》,去大徹大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相近的注釋和插圖。在書中領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無論為學,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你都能從其中汲取你需要的「變化心法」。閱盡世間萬本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易經》是傳統文化的綱要,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石。讀《易經》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運!

結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讓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後,對於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開朗了!

將易經中學到的智慧,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成功會更進一步!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一個人走財運的三大徵兆,《易經》裡寫的都有,現在知道還不算晚
    那是因為我們被固有的思維蒙蔽了,對很多東西都懷疑不相信,老是感覺有人要騙你,請問你有什麼東西被人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之前我也是這種人!直到後來我親眼看到我的髮小,他這幾年一步步地發展起來,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都是同住一個地方,為什麼差別這麼大?編輯有一次我請他喝酒還帶上幾個兄弟,就是想問問他這幾年是怎麼發家的。剛開始他還不怎麼願意說,支支吾吾。
  • 佛教:一個人開始走「上坡路」,會出現這3大徵兆,你有沒有?
    人生多有不如意,有順境也必有逆境,有上坡路也會走下坡路,說是無常,其實看破了,也是正常。習慣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令這顆心安然不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實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好事,都是來圓滿我們人生的。雖然有些經歷帶給了我們痛苦,卻令我們覺悟和清醒。
  • 一個人開始走下坡路時,會出現4個跡象,再不糾偏,前途堪憂!
    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當喜。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夜裡要常常反省一下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為,如果做的是不正確的事,或者有險惡跡象的事情,我們就應當緊張、驚慌;如果做得是好事,那我們就應當為自己感到高興。
  • 易經說:一個人身上自帶「貴氣」,往往會有這4種跡象,很有道理
    《易經》的確稱得上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我們學易,千萬不能迷信,更不要有「命是天註定的」這種消極的想法。其實《易經》是國學的精髓,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大智慧寶藏。所以,我儘自己所能,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帶領大家讀懂《易經》的規律和奧秘。
  • 易經:一個人「交財運」前有3個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就要來臨
    易經暗示:一個人「交財運「前有3個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就要來臨有一次我約了幾個兄弟喝酒聊天,就是想問問他們這幾年是怎麼發家的。一開始他們不想談,就支支吾吾的。最後,喝得差不多了。這時,他突然說:「到了40歲後,不能走錯一步,你需要「運氣」!這些其實都在《易經》。你看我平時沒事幹。這幾年我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當你突然開始跑步,你的人生就已經在走下坡路」 | 內有福利
    「如果你也是,工作了幾年之後,突然就開始跑步,這就說明你的人生開始走下坡路了。」——開年就說這麼一句話,是不是感覺有點「喪」又無力反駁?這句話其實不是我說的,是脫口秀演員龐博在一次表演中說的,當場包袱沒響,但你品,你細品,一定戳中了不少跑者的心。
  • 當你的人生處於低谷時,一定要看《易經》這兩卦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要這樣做,所有的一切也都來源於一點——《易經》。可能在許多人眼裡這是一本封建迷信的書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群經之首、中國文化之源,幾千年來影響國人思想甚巨,這樣一本說我們有什麼理由這樣理解?全書除了「卦學」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周期」這個東西了。
  • 易經:一個人「發大財」前有3個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就要來臨
    說到《易經》,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書」,儒道兩家深受其影響。它也是現實生活中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智慧之書,可以提前預知並解決你會遇到的大多數問題。《易經》中,寫透了人生哲學,陰陽調和,宇宙變化,為人處世的應對。
  • 周易:一個人「發財」前的3個徵兆,要是有一個,那也要恭喜了
    《易經》中有句話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句話是說,只要一個人能夠你多多的積德行善,自強不息,運氣就會越來越好。所以,博古通今,縱觀歷史上許多成功的人,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一個人在發財之前,通常有3個徵兆,快看看你有沒有?要是有一個, 也要恭喜你了。
  • 易經:「大器晚成,必有徵兆」,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不可小覷
    一個人做事,要持之以恆,成不驕敗不餒,年輕的時候有出息不要驕傲,年老的時候還是一事無成,也不要自暴自棄。一個人要成大事,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而那些走得慢的人,往往能夠「笨鳥先飛」。人生就是一個不但攀登的過程,就要像挑山工一樣,鎖定心中的目標,一步一步走下去,累了就稍作停頓,舒一口氣再出發,速度慢一點,步伐穩一點,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
  • 《易經》:一個家庭富貴之前往往有三個徵兆,如果有要好好把握
    有句話說得很中肯: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周易經》!《易經》的確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在古代,《易經》是公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 易經:「走運之前,必有徵兆」,當身邊有這幾件「怪事」,要注意
    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類追求「功名利祿」的熱情,猶如這「飛蛾撲火」一般,絲毫不知疲倦。縱使是人生苦短,幾十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但有些人卻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出非凡的功績,在歷史上留下隆重的一筆,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進步。
  • 一個人身上,有這四個徵兆,那是他「走黴運」的開始
    但一個人走黴運之前,其實他身上,還是有很多明顯特徵,能夠看出來的。所以阿文覺得,一個人身上出現了,以下四個特徵的時候,那就是他走黴運的開始。開始目中無人,尾巴翹起來了小時候我們學的文章《大禹謨》裡,就曾經說過。
  • 易經:20要走,30要立,40要戒,50要數!要明白這個道理
    《易經》被後世稱為"大道之源、萬經之首",它闡述了世界萬物變化的各種規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也被稱為人生問題的「答案書」,從中我們可以找到任何問題的答案。《易經》用不同的什麼樣的規律解釋了人生的不同階段,非常詳細。它告訴我們:20歲要多走,30歲要多想,40歲要戒,50歲要數。
  • 易經: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求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
    當你」飛黃騰達」,「事業有成」的時候,他恨不得天天巴結你,天天拍你的「馬屁」,跟你走得很近,而當你落魄了需要他們幫助的時候,他們恨不得有多遠離多遠。易經忠告: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交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因此,人在這個年齡段,應該擦亮眼睛,認清自己親戚的"真面目",減少給自己添堵的機會。這兩類親戚應當小心為上,避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
  • 仙翁洩天機:讀懂了易經中的這句話,你就讀懂了人生,太深刻了
    他想表達的意思就是說,不論是國家大事,還是平民小事,凡事皆有徵兆與因果,它們都是在一個軸線上,向某一個方向發展,起點、路徑與終點是一個整體,種下了怎樣的種子,就必然會收穫怎樣的果實。那麼,這句話的出處在哪裡呢?它出自《易經》,是坤卦初六爻的爻辭:「履霜,堅冰至。」
  • 職場開始走下坡路的先兆有哪些?
    無論發生什麼是都是有原因的,就像一個企業或單位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很多領導者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其實開始走下坡路的很大原因是以下幾點。1、混日子小劉剛步入社會,一腔熱血,但是小劉慢慢發現公司裡面有很多的老油條,總是偷奸耍滑,每人一個人會去認真工作,有什麼工作都往外推,有功勞有好處總是往自己身上貼,最讓小劉不能接受的是幹活的人少,安排活的人卻特別多。
  • 夫妻之間的愛情,在走下坡前,可能會有這三個「徵兆」
    一段感情的發展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越來越好,相反的就是越來越差,因為感情是跟雙方有很大關係的。 一段感情的長久是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的,不要妄想一個人的付出就能維繫一段感情的長久,所以當一段感情出現「下坡路」的徵兆時,就說明這段感情已經不能夠維持下去了。
  • 《易經》告訴你:人的命運憑自己掌握,這5個道理讓你事半功倍!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
  • 易經告誡:與人聊天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是有道理的
    俗話說:出言有尺,戲虐有度。凡事要三思而後言,別「口無遮攔」,否則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遇到什麼樣子的人,就說什麼樣子的話,說話要有選擇,給人留餘地,千萬不要「咄咄逼人」。《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