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國內技術領先的消化系統腫瘤早篩產品「早易安」攜手安徽名流健康體檢,開展為期一年的「綠絲帶」愛心公益活動。
活動現場來賓啟動「綠絲帶」↑↑
「早易安」基於國際前沿的全基因組5hmC高通量檢測技術,可針對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等消化系統四種高發腫瘤進行早期風險預警。
以往進行消化系統腫瘤早篩,患者不得不接受消化內鏡等複雜的檢測手段。而如今有了「早易安」,用戶只需取一些血樣,就能準確判斷身體中腫瘤發生發展的情況。
活動現場↑↑
據悉,此次「愛你要趁早·名流之約」愛心公益活動的第一步,計劃從2020年12月19日至2021年3月底面向安徽省徵集300多名嘉賓,藉助「早易安」的基因檢測和B超、CT等傳統檢測技術,把健康帶給所有人。
早在2018年7月,「早易安」產品背後的合肥中科金臻生物醫學有限公司,就已經在合肥建立國內首家「腫瘤表觀遺傳早篩早診中心」
此次中心的建成一方面標誌著全球專利技術——腫瘤表觀遺傳標誌物5-羥甲基胞嘧啶(5hmC)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成果在合肥成功轉化落地,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合肥市的腫瘤表觀遺傳學早篩早診服務走在了全國前列。
像科幻電影一般,從人的DNA裡窺探腫瘤的秘密,實現腫瘤極早期篩查,這一直是人類研究基因的終極目的之一。如今,這樣的技術在我們身邊已經觸手可及。
基因檢測輔助腫瘤篩查
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統腫瘤是我國主要高發的癌種,發病率和死亡率約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40%。
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胃癌、肝癌、結直腸癌、食道癌分列我國發病人數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六位,四種消化系統腫瘤發病人數之和多達140.6萬人。臨床研究顯示,80%以上消化系統腫瘤的門診患者均為中晚期,病死率高。
《「健康中國」2030規劃》裡就明確提出了,要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症開展早診早治工作。已經有部分省份啟動將腫瘤早篩納入當地醫保報銷範圍,實現全民普惠。
在基因技術出現之前,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統腫瘤也有一套臨床總結的早診方法,醫學上稱為「金標準」。然而由於普通民眾體檢意識不高、體檢醫護人員的能力差異等問題,很多早期腫瘤往往被忽視。
基因檢測為腫瘤早篩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常聽到的「核酸檢測」就是基因檢測的一種,測的是新冠病毒的核酸。
只是,新冠核酸檢測所用的螢光定量PCR技術並無法滿足腫瘤早期篩查的需要。PCR技術的基本原理是讓核酸擴增,使其和螢光染料結合發光,這需要有一定的核酸數量做基礎。疫情中對於疑似病例需要多次採樣,正是擔心咽拭子取得的病毒量不夠,無法正常測出。
顯然,對於複雜的人體和腫瘤DNA來說,要想在腫瘤發病極早期就測出來,PCR技術並不是最合適的。
腫瘤有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極早期人體能夠消滅微量的腫瘤細胞,若不進行幹預,腫瘤細胞逐漸佔據優勢,把正常細胞打敗,人就得了癌症。
「早易安」基於的是5hmC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只需要採集一些血液,5hmC技術就能檢測血液中游離的基因片段,這些片段中含有極早期的腫瘤信號,通過高通量測序,將這些蛛絲馬跡放大,直到人類可以察覺它們,從而進行預警。
早在2018年11月,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發起了「外周血微量5hmC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用於輔助診斷結直腸癌」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5hmC模型配合常規的「金標準」檢測,能夠很好區分早期腸癌患者,達到了很高的敏感性。
領先科技的實踐魅力
此次「早易安」與安徽名流健康體檢合作,開展面向大眾的腫瘤早篩,實際上也是對「早易安」的一場考驗。
眾所周知,三甲醫院開展臨床研究有較好的技術水平作為配套,而在普通人群裡開展檢測,條件受限,對檢測的精準度要求其實更高。尤其是此次名流體檢面向全省,開放了300個免費檢測名額,更體現了對「早易安」技術實力的底氣。
目前,負責「早易安」等技術落地的中科金臻已經連續三年,滿分通過國家衛健委臨床檢驗中心(NCCL)的「全國實體腫瘤體細胞突變高通量測序室間質量評價」。這意味著「早易安」能夠為廣大市民提供高質量的腫瘤早篩服務。
讓前沿科技為人民群眾健康生活保駕護航,這一直是「早易安」的初心。
目前,「早易安」攜手安徽名流健康體檢,讓腫瘤早篩產品落地普惠大眾,這只是第一步。未來,隨著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讓天下無癌」,才是整個團隊矢志不渝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
上海易畢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營銷官、合肥中科金臻生物醫學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宇在主辦方致辭中表示,疫情讓我們每個人更加重視健康,也讓我們認識到,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的生活習慣,最好的醫療就是生活方式。
「相信會有更多人會因『早易安』受益, 從今天開始你們便能在這裡體驗到全球領先的癌症早篩技術,體驗到科學之光,從而擁有健康的人生。」
這次「愛你要趁早·名流之約」大型愛心公益活動就是希望通過前沿科技的進步,促進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健康理念,落實預防為主,向全民推行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中國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