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同志大遊行在10月29日上演,來自兩岸三地和世界各地的同志,熱心性少數族群平權議題的其它機構和人士,不分性別,因為愛的信念與生活的意圖走上街頭。
面對一部分網友評論說,奇裝異服和過於暴露的裝束妖魔化了同性戀群體的形象,淡藍網和Blued的CEO耿樂在自己的社交帳號這樣說:「這種質疑真的沒有必要,所有的GayPride奔就是一場嘉年華,性感、熱情、火辣、個性、多元都是應該有的元素,異性戀為主的嘉年華、狂歡也是如此,有性感的猛男、有火辣的大胸女郎……同志們的抨擊,更多源於不自信,希望通過正規的裝束來證明自己的『正常』,其實大可不必,歧視同性戀的即使你穿成中世紀更加保守傳統的服裝,他們同樣歧視你,而真正不能被人看輕的,反而是自信快樂的族群。在柜子裡呆久了,我們也成為歧視別人的施害者……」他同時轉發了奇葩說辯手陳詠開在遊行現場手舉「你不需要足夠優秀 才有資格成為同志」標語的照片。
其實,許多人心裡對於同志特立獨行、在大遊行現場奇裝異服的疑問,不是現在才有,對性少數族群議題社會討論開放度更高的臺灣,早就有對此話題有反反覆覆的「爭論」,而臺灣大學學生會性別工作坊對於此議題中「正常」與「不正常」的分析,相對比較成熟。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為什麼遊行不能都穿得像『正常人』呢?」
well...這大概是每次遊行前後都會出來的慣例提問,我朋友也多次問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奇裝異服呢?
看到拉裘立蓓爾這張圖,又在今年遊行後恰好路過許多萬聖節的 party,實在讓人頗有感觸,所以在此提出較詳細回覆:
1、別再漠視 LGBTIQA 族群,凸顯社會上仍存在的同志議題、弱勢與歧視
不論在任何地方舉辦的同志遊行,首要目標就是希望社會大眾不要再「漠視」LGBTIQA 族群的存在,所以很多活躍的運動者與同志都會在這個時候特別強調「同志就在你身旁,不要再漠視!」以華麗服裝或裸露來凸顯同志的存在,以搞笑、反諷、積極、辛辣的標語凸顯社會上仍存在的同志議題、弱勢與歧視。
2、對抗汙名,打破「避性」與「忌性」
很多同志會在遊行時展現自身的身體與情慾,一方面是因為同志議題本來就跟「性」和「身體」息息相關,不論是性傾向(同性性愛)、性別認同、性彆氣質,又或是各種的性少數、性癖好、性工作、HIV,皆是如此。而「性」常是被「汙名化」最為嚴重之處,也因此更要正面面對,並且將其打破!
而另一方面,裸露與大方談性也是希望藉此打破社會上的「恐性」、「避性」、「忌性」文化,讓我們的社會不再對於性「壓抑不談」,不再壓抑各種心中的欲望,不再忽視各種的需求與聲音,不再汙名各種的情慾與性工作!
3、爭取媒體與議題曝光
非常現實的是,為了凸顯議題,為了爭取媒體的曝光,為了吸引在旁觀看民眾的注議,愈多的『突破性』成為弱勢主要發聲方式之一。
4、對抗社會的「正常規訓」
在一般的「正常社會」中,我們的一舉一動常受到「規訓」,不能穿著「奇怪」,必須要跟大家一樣,而在這類框架下,多元面貌與聲音常被『忽視』,而這不只是同志,也包含廣大的異性戀。
同志身為 Queer,本身就是打破這類社會框架的存在,而跟循著酷兒理論的實踐,我們希望打破框架、去除標籤、展開多元,讓每個人都能自在地展現自我、開心地嘗試各種可能,不再被刻板框架所束縛,而從同志遊行開始,希望將此推廣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5、什麼才叫做「正常人」的打扮呢?
讓我們再回到問題,什麼叫做「正常人」的打扮呢?穿著西裝才正常嗎?穿著傳統服飾就不正常嗎?只揮舞一面彩虹旗才正常嗎?傳著統一服飾或傳統服飾就不正常嗎?我們到底是如何定義「正常」兩個字呢?
「正常」是社會經歷許多時間後所逐漸變成的「潛規範」,他代表了當時的社會價值以及「當時認定的好模範」,並且常用來區隔「異常」,藉著標記「正」來貶低「異」。然而,這類的價值在每個時代中都不盡相同,就如同在中世紀習以為常的「貴族初夜權」以及「獵殺女巫」在現在卻是多麼令人驚恐的一件事。誰說我們現在的「不正常」到未來不會成為「正常」呢?別忘了在二十年前在臺灣「不能說同志才是正常」,別忘了在六十多年前「黑人使用隔離的飲水機」才是正常。
與其這麼著墨在「正常」二字,這麼堅持地想標示出「異常」,不如讓我們放開些,尊重每種多元面貌吧!更何況在同志遊行中,絕大部分的服飾都具有其想表達的含義的。
6、從來就沒有人規定過同志大遊行要怎麼穿!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從來就沒有人規定過同志大遊行一定要裸露或打扮奇特,很多參與者就是按照一般生活的打扮的。
同志是多元的存在,Queer 主張沒有標籤,因此在這場遊行中,無所謂正常與不正常,你想穿哪種服裝都可以,不論是西裝、議題T-shirt、傳統服飾、裸露、超華麗「都一樣」,只要你是開心地走在遊行隊伍中,真心地支持同志/性別友善,真誠地說出自己的訴求,那麼穿什麼及怎麼穿真的「一點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