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自小缺乏母愛,導致性格剛愎自用,生性多疑
很同情崇禎的命運,自小缺乏母愛,導致性格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在位內閣頻頻更換,身邊無人可用君臣關係很是尷尬。埋下禍患,雖在位矜矜業業為國操勞,但已無力回天,崇禎不是個壞皇帝,只是接了爛攤子,自他爺爺,萬曆開始三十年不理朝政,魏忠賢宦官亂政,明朝已走在了歷史的下坡路上。哥哥天啟當政,又志不在此。
於此相比,崇禎無疑已盡到自己的責任。李自成大兵壓境 ,國庫空虛到竟無百萬白銀作為軍餉調回吳三桂,也曾想南遷,卻又不敢承受背祖棄業的罵名自己南遷不成的後果,種種因素後選擇固守京城,1644年是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日子。明朝的歲月走到了盡頭,或許自農民起義建國,又亡於農民起義也是歷史的輪迴吧,崇禎不是一個壞皇帝,只是接過了個爛攤子,民生凋敝,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崇禎痛心疾首愧對先祖,大臣早已不看好明朝的未來各做打算,希望渺茫,推翻統治,對於崇禎,對於百姓也是一種解脫吧。
中國的官僚主義發展到明朝已經很完備了,這時候君主不需要多大智慧,國家機器也能運轉如常,但是君主瞎折騰卻太可怕了。很多時候找對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盲目的努力只會漸行漸遠,有太多刻苦努力的學生卻考不出與其努力相稱的成績,也有很多學習事半功倍的。學生再怎麼樣終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皇帝這樣具有生殺予奪的權力的方向錯了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
崇禎這位仁兄,其實抱負是有的,理想是有的。從他上位之初殺宦臣可以看出。可是,那時候的明朝多年來,其實已經破敗不堪,國庫年年空虛。北方那時候年年有災,戰事不斷,可謂是一大堆爛攤子事。然後崇禎先生做人有問題,刻薄寡恩,猶豫不決,雖然有壯志雄心。就好像你現在開一公司,對真正幫你辦事的總經理啊管理層特別刻薄天天加班還沒加班工資,還經常殺人,誰願意幫你做事啊。
可以從後來的崇禎號召諸位大臣捐款救國可以看出來。有個段子是崇禎先生先去找皇后的老爹,畢竟這種事情,肯定自家人先出力做個標杆嘛。就去找他。事後李自成在他家搜出幾十萬兩,我覺得對於崇禎,這真是種諷刺。不止他一人,滿朝文武,皆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崇禎在諸位的心目中形象差到各種程度。可是崇禎個人的治國理想是毋庸置疑的,他是唯一一個6次下罪己詔的皇帝,而且甚是節儉,到了啥程度,穿的衣服縫十幾個補丁。
由此可以看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皇帝的。總的來說呢,年年災禍,內亂,北方韃虜,在他個人能力也不行,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聚集在一起時,淪為亡國之君。這是我關注崇禎史實所總結的一些原因,應該比較通俗易懂吧,也比較簡單。
然後我想衍生出一個問題。其實當年李自成還未兵臨北京城下時,為何崇禎不迅速轉移,去南京呢?而且皇后提醒了他,那邊還有一個完整的政務中心,完整的內閣,完整的六部尚書。北方當年是一堆亂攤子,北方韃虜,年年災禍,這些爛攤子全部丟給李自成。我跑到南方,當年徽宗也是以外出視察的原因把攤子丟給他兒子呀。而且你受命於天,你皇室血統,老百姓只認你,隨時可以東山再起,揮師北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