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巖梅:只有「社會企業」才有可能成為偉大的企業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出現在演講臺上的朱巖梅令人印象深刻。這位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身著一身深色簡潔的運動服,配一雙同色系的輕便運動鞋,幹練短髮,不施粉黛。她仿佛剛剛慢跑結束,整個人快樂又放鬆地站在臺上娓娓道來,分享自己對社會企業的理解和觀察。當她望向人群時,笑容中透著明媚自信,又不失女性的典雅溫婉。

  這是10月31日,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2020年會現場。朱巖梅在演講中強調,社會企業已不僅是一種企業存在的方式,不一定是賺完再捐,它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組織形態,承擔政府、企業和NGO功能,助力解決社會痛點問題。

  演講結束後,朱巖梅接受了《華夏時報》記者的專訪。採訪伊始,她就笑眯眯地說:「你肯定已經看過我的簡歷了吧?所以你該知道,我今天能加入華大集團工作真的是一種緣分。」

  朱巖梅的過往履歷足夠豐富——在南方證券投資銀行部擔任過項目總監、在瑞士聯邦理工大學(ETH)做過訪問學者、在上海同濟大學當老師...... 2011年,朱巖梅圍繞《華大基因的"基因"》做主題調研,在華大學習了一年。朱巖梅後來說,她與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的談話改變了她的人生。2012年,她選擇在40歲生日那天入職華大。

  朱巖梅認為,創始人精神鑄成了華大的企業靈魂。這也讓包括她自己在內的所有華大員工引以為傲,「總有一股勁頭」支撐著他們勇於面對挑戰、一路風雨兼程。

  在朱巖梅的心目中,真正有理想的企業家應該把自己的企業當作社會企業去發展。「如果企業的創始人和領軍者每天盤算的都是能掙多少錢、怎樣實現利潤最大化,那這個企業一定不會成為偉大的公司。」

  談及女性如何平衡職場與家庭,朱巖梅坦言自己並不喜歡那種「拋家舍業的女強人」,她覺得家庭和孩子可以給予女性更多養分和能量,女性的未來精彩與否取決於自身努力程度,且一定會在未來生命發展空間奏出華彩的樂章。

  當《華夏時報》記者問她緣何看上去如此充滿活力和喜樂,朱巖梅微笑著輕聲答了句:「因為愛。」

  社會企業是企業發展的高階

  《華夏時報》:你如何定義「社會企業」?

  朱巖梅:在我看來,社會企業就是以某些社會問題為目標,用企業的方式去推動和解決這些問題。社會企業的出現超出了原來社會公眾對於企業的狹義理解和固有概念。它是以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為首要目標,而通常人們理解的「企業」,除了賺錢似乎沒有其他的存在價值。實際上隨著社會進步的多元化趨勢,只將賺錢列為唯一發展目標的企業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路也會越走越窄。未來我覺得大量的企業都應愈加重視「解決社會問題」這一發展目標,因為這些社會問題就是老百姓的實際需求,企業的潛在客戶就源自其中。我理解「社會企業」其實就是企業的高階。

  《華夏時報》:有人質疑,現在大部分企業還在為自己的基本生存撓頭,怎麼又冒出個社會企業?這是不是路還沒走穩當,就想越野跑?你怎麼看?

  朱巖梅:嗯,這個問題很好。這就像大人教訓一個少年:「你現在都還沒法養活自己呢,就別想著拯救全人類的事了。」你說這個邏輯是不是也不太對啊。

  很多時候,人也罷,企業也好,你越想著賺錢其實越沒錢賺,越想著成功反而越成功不了。養活自己當然是基本手段,但我覺得作為企業的創始人和領軍者,如果你每天盤算的都是能掙多少錢、怎樣實現利潤最大化,那你這個企業一定不會成為偉大的公司。

  社會企業是以社會目標為目標的,這個目標可大可小,大到解決就業、教育等,但也可以落在解決癱瘓在家的老人問題、解決盒飯問題上面,等等。這些貌似很小的問題一旦擴大到多數人群需求,它的市場就很可以無限大。所以真正有理想的企業家應該把自己的企業當作一個社會企業。

  《華夏時報》:你對中國社會企業的未來是否樂觀?

  朱巖梅:非常樂觀。我始終講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就像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當年信息產業都是從那裡誕生。但是未來是科學生命的時代,中國不僅不會缺席,而且要用更包容的方式讓更多人參與這個遊戲。過去我們是參與別人的遊戲,今天我們可以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但是我的規則不是你贏我輸,是我可以幫助你,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我覺得這種包容是中國文化傳統賦予我們的獨特基因。

  總之,用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是一種很好的探索和嘗試,社會企業的發展越有活力、越蓬勃,未來的社會發展才會越豐富多元、充滿生機。

  華大人已將使命感融入骨髓

  《華夏時報》:你認為華大集團是社會企業嗎?

  朱巖梅:華大集團的本質就是社會企業。就華大整體而言,我們的母公司永遠不會上市,但下屬公司要上市,要給投資人回報,也要給股民們一個交代,這些基礎的工作必須做好。華大集團之所以堅持整體不上市,就是因為我們最終的發展使命是解決社會問題。如果整體上市,你就要一邊顧著上市公司報表,一邊還要顧著社會目標,往往就會很糾結很痛苦,可能最後哪頭都不能夠滿意。

  《華夏時報》:華大主要是科學家群體做專業支撐,但整個集團又是企業化運作。前幾年你曾經對如何讓科學家「適配」企業機制有過糾結,現在呢?

  朱巖梅:華大的起步的確仰仗於一批科學家的加盟和助力,這也是我們創業的先導。科學家隊伍的建構可以解決0~1的問題,但等到這個架構基本搭建完成之後,就需要走向市場,進入市場就要面臨各種競爭,那你就必須掌握市場規則,拿出一套完整的戰略應對,這裡面涉及到市場營銷、人才培養、團隊搭建以及財務制度和品牌建設等多種因素的融合。你要讓科學家又會做科研,又會做市場——那不可能,那你就需要發展出另外一撥專業人才,以便他們能力互補。現在這個問題已經逐步得到完善和解決。

  《華夏時報》:入職華大8年了,你覺得自己的變化大嗎?

  朱巖梅:變化很大。我最早是在鐵路局這種事業單位工作,然後到金融行業做投行,後來又去了大學讀博士,然後當老師。我發現自己到了華大之後內心充滿了一種使命感,而且這種感覺從沒有過往那樣強烈。

  隨著人們對物質生活的崇尚和追求,很多時候可能大家已經忘記了最初的理想,難道現在所謂的「理想」就是房子、車子、票子和包包嗎?我想,總還是會有一些人願意去承擔那些看似沉重的責任,但前提是,空想沒用,沒科學、沒技術,自然也就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還是要立足於科學,要通過組織的能力去真正造福社會,那麼你這個組織的領導高層必須要有使命感。如果說我過去在投行或者大學做教授,可能就是一部大機器中的小零件,但在華大就不一樣——我要帶領一群人共同奮鬥,就算吃不香睡不好,也要想辦法解決問題,我覺得這是人類還沒有發掘出來的一種非常強大的能量:「自驅力」。

  《華夏時報》: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華大的參與度和專業度令人印象深刻。在你看來,華大區別於其他企業的特質是什麼?

  朱巖梅:華大人就是有那麼一股勁,這股勁就是使命感。我們的使命就是通過基因科技造福人類,可以說我們的每位員工都已將使命和願景牢記在心。如果說華大有別於其他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創始人精神注入了企業的靈魂。我們責任重大,更要傳承好,這也是對我們這些新一代企業領導者的一個重大考驗。

  抗疫期間,大家無論心理還是生理,還是工作強度都達到了極限,經常是24小時連軸轉,每個時區都在工作,非常考驗指揮部的通盤調度和指揮能力。但也正是經歷了這次考驗,讓他們的人生變得不同,這段日子也成了他們終身難忘的記憶。

  女性奏響未來生命時代的華彩樂章

  《華夏時報》:作為女性,面對職場與家庭,對你來說最痛苦的妥協是什麼?

  朱巖梅:最痛苦的妥協是對家庭和孩子照顧不夠。我女兒現在才15歲,也是需要母親陪伴的年齡啊,我工作的時間多了,陪她的時間必然就會少。但我還有另外一番感悟——以前人們總說家庭生活的平衡對職業女性來說是一個矛盾,但其實女性完全可以從孩子和家庭的相處當中獲得更多。其實我不是很喜歡人們說的那種拋家舍業的「女強人」,孩子可以教給我們很多東西,而且有時候你為了家庭稍微放手一點,反而能夠有利於工作本身。人不能抓著一個東西死死不放,那就沒有平衡,最終事與願違。我疫情期間從武漢回來隔離了14天——隔離對孩子肯定是會有一點影響的,但我覺得沒有完全的好事,也沒有完全的壞事。什麼東西都需要成長,有時候要付出代價,我覺得這是我和我女兒的共同成長。

  其實從生理層面來講就可以詮釋女性的包容和博大——女性懷孕就是指精子與卵子相遇、受精,受精卵再經輸卵管輸送到子宮腔內這個過程。女性一直是以這樣的一種方式給予才獲得,所以女性在未來生命的時代,發展空間會非常大。當然,未來女性自身還需要很多提高,比如,你是不是甘於過過小日子、買買名牌包包就覺得幸福滿足了?女性的未來精彩與否取決於自身的努力程度。

  

相關焦點

  •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發揮在「六保」中...
    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帶來了哪些啟發?對此,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 /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談企業社會責任:馳援一線 科技抗「疫」NBD:請以聯想為例,談談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面臨較大外部環境挑戰時如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喬健:我就以新冠疫情為例吧。
  • 華大基因汪建:生命解碼
    作者 吳曉波 福布斯中文版高級採編60歲的汪建出現在媒體鏡頭裡時,身穿一件卡其色的華大工服,配著工服長褲。女員工們有穿旗袍上班的,有穿衛衣上班的,感覺就像一個大學校園。這裡沒人有自己的單獨辦公室,汪建和普通員工一樣坐在格子間裡,還美其名曰「我的辦公室是世界上最大的辦公室」。有個細節可以體現出汪建的管理特色:大堂電梯口有體重秤和身高表,食堂的飯菜會有卡路裡標識,汪建說,華大基因裡沒有不健康的胖子,凡是體檢時健康不達標的都會被扣獎金。所以員工們都很自律。
  • 一家企業如何創造百年歷史?殼牌中國執行主席張新勝為您講述殼牌的...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企業發展步履維艱。可以預見,一大批企業又將被淘汰,但總有企業能穿越周期,歷經變遷,與時代為伴!那些歷經百年的偉大企業,無不以解決社會面臨的問題為「使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商機,為社會和個人持續地創造著價值。
  • 專訪伽藍集團副總裁劉玉亮:公益與企業並行
    伽藍集團副總裁:劉玉亮  搜狐文化: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民間工藝的保護?  劉玉亮:我本身喜歡旅遊,去過很多國家,漸漸覺得民間手工藝有很多精華,於是我就想,有沒有可能將這些東西介紹給所有的人?今天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時候,談起能不能結合他們文化的元素,其實在這之前,我們已經收集過這方面的東西,知道他們的文化是有很多和其他文化不一樣的地方,這在他們原來的工藝品都有反映,所以我們就想如果能通過這種方式把這個工藝能夠傳承下去,把這個文化發揚光大,確實是除了做企業以外對社會做的一些貢獻。  搜狐文化:您覺得一個企業和社會責任之間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
  • 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智能經濟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新標籤
    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 沈抖圖、文/時刻新聞記者 楊淑華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智能經濟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新標籤。9月3日,以「合力·共生」為主題的2020百度聯盟峰會在長沙舉行。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在會上表示,智能經濟是移動網際網路下一輪增長的核心引擎,百度移動生態將全面人格化、服務化,滿足用戶不斷升級的移動需求。他同時強調,百度移動生態是開放的生態,將繼續開放生態能力和資源給合作夥伴,幫助百度聯盟企業共同迎接新的時代紅利。
  • ...華大基因:關於受讓高林厚健(上海)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依法須經批准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9、股權結構:上海科技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該企業的股權比例為100% 10、關聯關係說明: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公司、公司控股股東不存在關聯關係,也不存在其他可能或已經造成公司對其利益傾斜的其他關係。
  • 併購華大農業:敗走農業電商後 碧桂園如何發力現代農業
    文/羽杉 3月11日,碧桂園官方微信號發文稱,集團全資子公司碧桂園農業於3月9日對價3億元收購華大農業80%股權,成為華大農業控股股東。
  • 收購華大農業、推進智慧無人農場 碧桂園高科技農業提速
    碧桂園農業不是對農民和農業企業做簡單的替代,而是想做高科技農業。收購的華大農業將會融入碧桂園農業的研發服務平臺,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而2020年,碧桂園農業將加快黑龍江建三江智慧無人農場等項目的建設。
  • 歷時一年半終落地 碧桂園控股華大農業
    歷時近一年半,碧桂園終於將深圳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農業」)收入囊中。碧桂園宣布,碧桂園農業已於3月9日以對價3億元收購華大農業80%股權,成為華大農業控股股東。雙方表示,此次合作將依託碧桂園在資金及市場資源上的優勢,以及華大農業在前沿技術上的領先成果,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格局。
  • 碧桂園農業控股華大農業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張良)3月11日晚間,碧桂園在其官微上宣布,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已於3月9日以對價3億元收購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80%股權,成為華大農業控股股東。
  • 17家企業斬獲企業社會責任獎,助力殘障人士圓就業夢
    在太倉政府的努力推動下,太倉不僅能成為一個文明城市,並且還成為中國共融社會的典範。太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兼黨工委書記王紅星先生2020年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充滿著挑戰,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我們仍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 耗時一年半,碧桂園終於拿下華大基因農業控股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3月11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成為華大基因原全資子公司深圳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大農業」)的新股東。工商信息顯示,碧桂園農業副總裁劉石、公司法人梁裕尤、碧桂園集團資本市場部總經理王晶雪在華大農業任職董事、監事等職位。華大農業的董事長依然是梅永紅。華大集團董事長汪建為該公司副董事長。碧桂園集團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稱,碧桂園已經完成對華大農業的收購,並於近日過戶登記。目前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持股80%,原股東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0%。
  • 賣房的碧桂園併購華大農業!究竟有何意義?
    耗時一年半,碧桂園終於完成對華大農業的併購。 3月11日晚,碧桂園宣布,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碧桂園農業」)已於今年3月9日對價3億元收購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大農業」)80%股權,成為華大農業控股股東。
  • 愛康集團榮膺「2019- 2020 年度中國最受尊敬企業」
    本屆年會聚焦後疫情時代下中國企業使命的傳承,《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文釗,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資深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侯明娟,SAP全球副總裁、亞太區與中國區首席營銷官孫麗軍,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等政學商界、媒體界重磅嘉賓出席了此次年會
  • 閱文集團獲選「上海文化企業十強」
    憑藉在文化行業的持續創新和突出貢獻,閱文集團榮獲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強」稱號,閱文集團執行長、騰訊集團副總裁兼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入選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大年度人物」。這是閱文在該評選中首次同時獲得兩項榮譽,展現了閱文在上海文化產業中積極的創新驅動作用。
  • 三盛集團執行董事、三盛控股總裁程璇:以極致匠心支持企業黨建
    近年來,福州市委組織部、市委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工委堅持黨建引領、紅色領航,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地位愈發突出、態勢愈發良好、成效愈發明顯,兩新組織黨組織服務企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三盛集團執行董事、三盛控股總裁程璇發自肺腑地說。
  • 因使命而致遠——殼牌中國集團執行主席張新勝先生做客浙大MBA
    那些歷經百年的偉大企業,無不以解決社會面臨的問題為「使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商機,為社會和個人持續地創造著價值。這些偉大企業凝結著一個個生命個體,形成組織,使陌生人之間的合作變得緊密,從而讓企業擁有了持續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了不竭發展的動力。殼牌中國集團執行主席張新勝先生以殼牌為例,講解一個企業如何矢志不移地堅守企業使命,創造百年歷史。
  • 聯想集團副總裁阿木:無界智能打破技術、服務和企業三大邊界
    12月21日,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以下簡稱阿木),在第四屆網際網路思想者大會上發表《打破邊界,從數字到智慧》的主題演講,認為智能化時代的核心特徵是無界智能,它打破了技術邊界、服務邊界和企業邊界。
  • 閱文集團榮獲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強」稱號
    憑藉在文化行業的持續創新和突出貢獻,閱文集團榮獲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強」稱號,閱文集團執行長、騰訊集團副總裁兼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入選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大年度人物」。這是閱文在該評選中首次同時獲得兩項榮譽,展現了閱文在上海文化產業中積極的創新驅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