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
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
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灣和出發地
希望父母也能明白
我們最不該辜負的便是孩子毫無保留的情感寄託
孩子小的時候老纏著我們,我們感覺到煩。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了,逐漸有了自己的生活,有時候說話的機會都很少;然後孩子去遠方求學,一年見面的機會都很少,思念的時候也只能打打電話;畢業後在遠方工作,也許接電話的機會都很少了。
3歲他去上幼兒園了,看著他小小的堅強的背影,心中又喜悅又有點小小的心酸。離別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興地奔過來,撲在你的懷裡,跟你說:「媽媽,我想你了。」那一刻,抱著孩子就像抱著整個世界。
6歲他上小學了,孩子終於走進校門,這是多麼值得紀念的事情,孩子的人生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卻沒想到,這也是孩子離開我們的第一步。孩子已經對與你分開一天習以為常了,而且他喜歡每天去學校,這是他更喜歡生活。甚至,有時還會說:「媽媽,在家好無聊,沒有小朋友和我玩。」
12歲他上初中了,甚至有的開始上寄宿學校,一個月或幾個月回一次家,見上一次面。他們開始不再依賴你,甚至,他們喜歡和你對著幹。你想幫他們做點事情,他們說:「媽媽,我自己來吧。」突然覺得這句話讓我們覺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們了?
中國有句諺語:「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這句話形容的是孩子的情緒變化很快,大人很難捉摸。
實際上,不只是孩子的臉、情緒,孩子的心思也是很難捉摸的,大多數時候他們喜歡新奇的、新鮮的事物,常常看到新的就忘掉舊的;但有些時候,他們又會對一件舊物情有獨鍾,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喜愛,甚至是依賴。
有些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這樣的情況:常常抱著一個玩具或者其他物品,幾乎是走到哪帶到哪,有時還會對著它傾訴、愛撫。
如果別人將這件東西拿走,孩子就會表現出非常激烈的反抗情緒。因為絕大部分的孩子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自己喜愛的物品或者親近的人身上。
1、孩子總是故意打擾你,其實是因為你和他缺乏肢體接觸缺乏親密感。
2、孩子撒謊其實也說明你曾經對他犯錯反應過度。
3、就算是都給孩子買了可他們還是去拿不屬於他們的東西,其實這說明你不讓他們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
4、如果孩子很懦弱,其實是因為你幫助他們的速度太快太全面。
5、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其實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讚揚不夠多,他們只有行為不當時才能得到注意。
孩子的內心世界多半由父母塑造的,我們常說你是什麼樣子,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別高估孩子的承受能力,但是也別低估孩子的成長潛力。
作為家長,不要老想著怎麼去丟棄孩子的「情感寄託物」適當的接受孩子的情感寄託,對孩子多點關心和呵護,陪伴孩子一起健康茁壯成長!
所以,孩子的「情感寄託物」該不該扔的關鍵,就是打開孩子陰暗的小心靈,放入親情、樂觀和陽光,能夠接受孩子適當的心理訴求和情感寄託!
● ● ●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