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會當媳婦兩邊瞞,不會當媳婦兩邊傳,老祖宗教你當家的藝術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很多家庭裡最讓人頭疼的莫過於婆媳關係。這種關係很微妙,作為兒媳,和婆婆的關係太冷淡了不好,太親密了也不好。而事實通常是婆媳之間總鬧彆扭,往往即便一點小事都要弄得不愉快。其實老祖宗早就總結過做兒媳的技巧,做一個能當家、會當家的兒媳婦並不難,關鍵要明白一句話。
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會當媳婦兩邊瞞,不會當媳婦兩邊傳」。老人們的話都有個優點,沒有刻板的之乎者也、只是大白話,讓人一聽就明白啥意思,而且實用性還特別強,細細品來總能領悟些做人的道理。
這句話聽起來意思很簡單,意思是:一個好的兒媳婦首先不能是傳話筒,不能別人說啥她就跟著說啥,這樣反而容易引起誤會,心裡要像過濾器一樣把不該說的留下來、該說的再說給別人聽。
其實如果事情都那麼簡單,這世上也不會有那麼多難處的婆媳了,所以要領悟到這句老話的精髓還要細細琢磨。首先我們得明白,媳婦不光是婆婆和丈夫之間的紐帶,同時還是娘家和婆家之間的橋梁,這兩種關係缺了誰都不行。
而這兩種關係肯定是不一樣的、不能以同一種方式來處理,「會當媳婦兩邊瞞」裡的兩邊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兩種關係的雙方。很顯然,不論丈夫婆婆還是娘家婆家,這兩方的關係都要處理好。
結婚多年的媳婦一般知道如何拿捏在婆家和娘家的分寸,而對於一些新婚的媳婦來說就容易走進好些誤區。過來人都知道,在婆家和在娘家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婚前婚後在娘家的感覺更是不一樣。
結婚前作為家裡的女兒遇到困難了肯定要跟父母傾訴、請父母幫忙,而結了婚、嫁出去之後有些事就不好再開口了,因為自己也有家、有婆家,這時候再過分依賴娘家反倒不好,一方面讓娘家人覺得自己過得不幸福,另一方面也會折了婆家的面子。
正因如此,一個稱職的媳婦才會在娘家和婆家「兩邊瞞」,這樣才不容易讓雙方產生誤會。當然了,最難處理的關係在婆家,如果常年和婆婆住在一塊那就更要加點小心。
婆婆一般都是疼兒子比較多,畢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對於自己的兒媳,雖然也有非常疼愛的,但這種愛和對親兒子的愛畢竟有所區別,更別說那些不喜歡、不在乎兒媳的了。所以說我們應該理解這種母愛,作為媳婦不能因為婆婆的輕微偏袒而生氣甚至生恨。
同樣,婆婆和丈夫之前也要「兩邊瞞」。比如最常見的,婆婆的一些看法或者舉措可能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有些媳婦就時不時地跟丈夫發牢騷甚至說婆婆的壞話,嚴重者可能因為這個導致家庭長久不合。
其實大可不必,一家人應該商量著生活這本沒有錯,只不過作為媳婦不應該向丈夫大吐婆婆的苦水,或者向婆婆打丈夫的小報告,這除了逞一時之快並不能改變什麼,一個稱職的妻子應該就事論事,把沒用的牢騷瞞下來去與家人共同改善現狀。
可見家庭關係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處理好的,不過說實話,一個美滿的家庭也不能只是做媳婦一個人在努力,應當全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既然在一塊過日子就要互相體諒、互相關心,這才是長久的辦法,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我們都應該主動做好自己的事。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溫端政主編《中國俗語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