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NBA是一個「巨獸」雲集的地方,無論是「沙奎爾奧尼爾」還是「勒布朗·詹姆斯」都是以高大強壯所著稱的球員,就連身高只有1米75的「內特·羅賓遜」相信大多數人也只能望而興嘆,這傢伙實在是太強壯了~
想要在這樣一個「巨獸」雲集的地方站穩腳跟沒有一身強壯的肌肉,是絕對不行的,但強壯的肌肉卻也不是與生俱來的。
金州勇士隊的庫裡在2009年加入NBA時就有了萌神的稱號,這個萌字除了是因為他年齡較小,而且長相略顯呆萌外,不得不說也跟他那單薄的身板有一定的關係~
庫裡在金州勇士隊效力10年,這10年間幾乎每年都可以看到他技術和得分率的提高,不過這種提高除了是因為技術和經驗的提升外,庫裡在這10年間練就的一身肌肉也是功不可沒的。
與庫裡這種麻杆變型男的「變身系選手」不同,同樣在勇士隊效力,而且打了整整13年NBA的伊戈達拉,也算是比較典型的肌肉型選手,不過他在進入NBA之前就已經有了一身不錯的肌肉了,而且在勇士隊效力的6年間,雖然身上的肌肉圍度有所提升,但是不得不說,他的場均得分可以說是一路下滑~
那麼作為一個王朝球隊,金州勇士隊究竟是怎樣訓練的呢?為什麼兩個同樣經驗豐富而且肌肉強健的選手,在賽場上的表現卻有著這麼大的差距呢?
事實上大多數人對NBA的訓練日程的認識還是有一定誤區的,NBA作為一個職業籃球聯賽組織,參與其中的各球隊的日常訓練和CBA在項目上並沒有太大區別,以技巧、配合訓練為主,體能訓練為輔。
之所以NBA會產出如此眾多的肌肉巨獸,主要原因還在於它的對抗性更強,如果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沒有強健的體魄是做不到的,所以大多數的力量訓練和增肌訓練,其實都是球員自己進行的加練,屬於球員的個人行為,並沒有哪支球隊會強制性的在這方面對隊員提出要求。
當然了,如果你不夠強大,在賽場上沒有可以為隊伍得分的實力的話,自然也就不會獲得上場的機會了,而一個完全沒有價值的球員自然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了,被球隊刷出去,也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就像火箭的周琦,在最初階段因為太過瘦弱,即使一個小個子球員也可以把他撞飛,上場後也只能飄在外線投三分,更多的時候卻是連上場機會都沒有,在這樣的壓力下,用了一年的時間進行力量和肌肉的訓練,體質上得到了極大的強化,肌肉也增強了將近兩圈,在18年的夏季賽中周琦不但可以對抗,甚至還可以突破和暴扣,這樣的提升主要依靠的還是在這種強大壓力下的個人努力,而並不是說NBA或者火箭隊就有什麼高效訓練的秘密武器。
不過金州勇士隊作為一個王朝球隊,壓力比起NBA內的其他球隊來說自然要更大一些。不管是球隊內部的競爭壓力,還是外界對球隊的期待產生的壓力,在最終轉換到球員身上的時候,自然也會讓隊內球員產生更大的訓練積極性。
庫裡和伊戈達拉作為同隊隊友,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大家的訓練內容都是相同的,區別就在於日常訓練之外的時間,這一點大家對比下庫裡和伊戈達拉兩人的肌肉就可以看出來,庫裡的肌肉明顯更加緊緻、更有爆發力,而伊戈達拉雖然在維度上來說還要勝過庫裡幾分 ,但是無論是肌肉形態還是體脂率,伊戈達拉都要比庫裡差上一些。
在高水平的競技中,往往就是這樣,表面上看可能也就差個一星半點,但是真到了賽場上差距就會被無限的放大。
當然兩人的性格和技術方向上有一定的區別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就先天條件來說,伊戈達拉依舊是要遠強於庫裡的,而之所以會在相同的訓練中產生不同的效果,這跟個人的後天努力是絕對分不開的。
即使是號稱NBA史上最強壯的男人卡爾馬龍,在最初時也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天賦,但之所以會獲得「鐵肘」的稱號,除了他那隨意胡來的性格外,最主要的還是要依仗著它那強壯的肌肉,而他那令人畏懼的肌肉卻是源自於他自己的「不知疲倦」,前NBA中鋒戴夫·科茲恩曾這樣評論馬龍「這傢伙總是不知疲倦,他從未停止過工作,而且隨著比賽的深入,他會變得越來越強壯,他簡直像臺機器。」
所以,與其每天看著那些NBA球員的肌肉流口水,幻想自己可以擁有像他們一樣的肌肉,在賽場上任意馳騁,不如抓緊時間拿起你的啞鈴來上一發。
當然我可不建議你在看球的時候擼鐵,萬一興奮起來把啞鈴當籃球扔出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