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或者其他可用於拍攝的設備)已經存在了百年以上,它們深刻地改變了我們記錄世界的方式。經過幾次大的技術革新,今天的相機已經是走入普通家庭的常見產品,同時它們又歸屬於不同類型。
按取景方式分:
1.單反
單反是「單鏡頭反光照相機」(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的簡稱,縮寫為SLR。
數碼單反簡稱為DSLR,是許多攝影者初次接觸攝影會了解和購買的機型。
「單鏡頭」指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個鏡頭,不像旁軸相機或者雙反相機那樣取景光路有獨立鏡頭。「反光」是指相機內一塊平面反光鏡將兩個光路分開:取景時反光鏡落下,將鏡頭的光線反射到五稜鏡,再到取景窗;拍攝時反光鏡快速抬起,光線可以照射到膠片或感光元件上成像。
優勢:
取景方式簡單無視差,響應快,操控性和續航較好,畫質出色,鏡頭群和配件很多,相對廉價。
劣勢:
所見曝光並非所得,需要攝影基礎;鏡頭存在跑焦可能,某些鏡頭使取景器變暗;相對笨重。
常見產品:
佳能、尼康、賓得等(徠卡R/S、哈蘇500系、勃朗尼卡等也是單反)
2.旁軸
取景光軸位於攝影鏡頭光軸旁邊,且彼此平行,因而取名「旁軸」相機。在整個照相機技術發展過程中,這種相機的品類是最為繁多的,最具文化特色。從第一臺旁軸數位相機愛普生R-D1,到著名的祿萊雙反,再到徠卡M系列等,都是旁軸相機。旁軸相機至今一直存在,但與單反相比比較小眾。
優勢:體積小巧,鏡間快門震動小,廣角和標準鏡頭更小巧且素質很高,響應很快,蓋上鏡頭蓋仍然能取景。
劣勢:存在視差問題(近攝尤其明顯),長焦鏡頭領域明顯不如單反系統,價格普遍較貴。
常見產品:徠卡M系列、康泰時G系列、福倫達Prominent等(佳能尼康賓得也造過旁軸,且性能很好)
3.雙反
雙反相機(TLR, Twin-Lens Reflex),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照相機,與單反同屬反光取景式相機。最大特點是具有兩個鏡頭,一個在另外一個的正上方。下面的鏡頭負責傳送影像到膠片,而上面的鏡頭只用於取景和聚焦。所見的影像是通過上面的鏡頭,而實際只有下面的鏡頭才真正用於拍攝。雙反是種古老的結構,已經被單反所取代。祿萊是少數目前仍然在生產雙反相機的廠商之一,產品質量很高有收藏價值。
優勢:曝光期間不影響取景,毛玻璃上的成像與膠片成像大小完全一致,響應很快。
劣勢:存在視差問題(近攝尤其明顯),毛玻璃取景不太明亮,腰平取景對拍攝有限制,鏡頭選擇少且必須兩個一起更換,體積重量較大。
常見產品:祿萊(Rollei)、特熙納(Tessina)、瑪米亞(MAMIYA)、雅西卡(YASHICA)、海鷗相機等
4.屏幕電子取景
直接用機身後的LCD屏幕取景並拍照的相機,微單的EVF取景器雖然很好地模擬了單反的形式,但實際上依然是屏幕電子取景。由於沒有了反光板結構並採用了新的傳感器技術,這類相機快門機震都很小,對焦點數量可以很多且覆蓋面積幾乎滿屏。
優勢:可實時看到曝光情況,真所見即所得;使用很簡單,容易上手;機身普遍較輕便,理論上不跑焦;法蘭距短可以萬能轉接鏡頭,廣角鏡頭設計更自由。
劣勢:握持感和續航力普遍不如單反,搭配部分鏡頭會出現頭重腳輕;電子取景器再先進,仍然會有延遲,體驗上不如原始的光學取景器。
常見產品:索尼A系列微單和RX黑卡系列、佳能專微R系列和G系列便攜相機、尼康Z系列、富士X和GFX系列、松下/適馬/徠卡無反、理光GR系列等
按成像介質分:
1.數位相機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產品都是數位相機,使用成本極低,不用吝惜快門,方便查看拍攝結果和傳輸文件。
2.膠片相機
數位相機流行之前,膠片是攝影的主流,後期投入比數碼攝影多。今天使用它的人不多,但銀鹽的不可預知感是另一種拍攝體驗,十分有趣。
按用途分:
1.民用相機
大多數攝影用戶和職業攝影師使用和接觸到的機器,都屬於民用級別,通常是大批量生產的工業品,它們是相機界的主流。
2.技術相機
某些專業領域(航天/地質勘測/軍事等)使用的相機,成像上完爆同時代民用級產品,但功能往往偏科,體積和操控不利於普通用戶,價格也相當昂貴。
3.手機
最便攜和最便於分享的隨身相機,成像上進步較快但仍遠不如專業相機,但對於非攝影發燒友,手機將是未來拍攝照片視頻的主力。華為、APPLE、三星、小米等品牌旗艦產品,拍攝性能都很強。
4.無人機
普通人獲得「上帝視角」最廉價和簡單的裝備,目前照片和視頻都能有極高畫質,航拍是和普通地面攝影完全不同的體驗。大疆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按畫幅分:
手機(1/2.3、1/1.7、1/1.28英寸等)、1英寸、M4/3、APS-C、135全畫幅、120中畫幅(44*33/645/66/67/69/617等)、大畫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