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楊太太是一位律師,同時也是3個孩子的媽媽。今年9月份,她曾做客我們的《分心多動專家說——午餐直播間》,講述她的家庭故事。最近,她寫了一篇關於日式整理的文章,裡面的整理原則跟馬睿欣老師寫的《理家理心》裡的原則和方法很相似,媽媽們可以借鑑一下。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楊太太的成長日記
作者:楊太太
原標題:楊太太|體驗日式整理
事先聲明:
我自掏腰包花了不少錢體驗了日式整理,沒有從任何人那裡拿錢。
開門見山,今年11月我請了個日式整理師來整理家裡。到現在為止,她一共來了12次,談談感受。
其實我自認為自己對整理房間還是很有心得的。之前也對家裡進行過徹底的大掃除,也寫過《理房記》一文。
之前也看過日本整理師寫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但當時總覺得這個丟丟丟的方法一點也不適合中國人。所以那本書雖然給了我很多收納的主意,但看過也就丟在一旁了。
怎麼會起意找整理師?
今年下半年,工作忽然非常忙碌,尤其是9-10月,我幾乎一直在出差。
楊先生不是特別擅長收納,所以每次出差回家,就看到家裡越發亂了一點。
我也沒時間整理,那個混亂的狀況就一直在發酵——家庭主婦一定能夠明白我說的意思。
10月底,我請了病假。雖然病假本身並不愉快,但很感恩,我有時間安靜思考當下的生活,踩一腳剎車,也梳理一下自己的各種情緒。
對了,病假的前一天,我的筆記本電腦在眾目睽睽之下也壞了。電腦最後被寄去深圳維修,和我一起休了一段時間的假。
在這段安靜的時間裡,我覺得我當下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整理房間——哈哈哈,是不是好奇怪,明明有那麼多重要的事要操辦,我竟然要把寶貴的時間拿來整理房間?
因為病假的時候我天天在家裡,我覺得家裡整潔的話,可以大大提高我的生活質量。
之前上班的時候,每天回來看到家裡亂鬨鬨的樣子,我心裡就很焦慮——更何況我病假的時候每天都在家裡。家裡不乾淨,感覺透氣都不舒服:
當我想給孩子講作業的時候,我要在混亂的桌面上撥開雜物找出一點點空地;
我幾乎每天都有想要找的東西,但是不知道放在哪裡的情況;
很多時候眼睜睜看著孩子亂丟亂放,想給他們養成好習慣,然而家裡本身的收納就不科學,也不知習慣從何養成。
甚至我買東西,都不知道要買什麼東西,有時候還會囤了重複的東西都不自知。
但是因為我在病假,一方面覺得自己的體力很有限,另外一方面我面對家裡雜亂的狀態,根本就沒有勇氣來整理全部的房間……
所以我和楊先生商量,能不能我們花一筆錢,請人來整理一下房間。
楊先生是很體恤我的軟弱的,他覺得只要我感覺好一點,花點錢也沒啥問題。
剛好別人介紹了一位姐妹是日式整理師,於是就加了微信。第一次聽這個姐妹在微信上報價,老實說,比我想像中要貴,但是價格還是在可接受的範圍裡。
為了儘快擺脫家裡烏煙瘴氣的狀態,她第二個禮拜就上門來了。
關於整理方式
整理師叫曉英姐妹。
她第一次過來,我是希望她可以幫我整理家裡最亂的書房。但是她和我說,要從衣服開始整理。因為這樣我可以體會「取捨」。
其實在那時候,我內心是很抗拒這個主意的。
我覺得我們家衣帽間分類很清晰,就算整理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觀。
但是想想,既然想要體會日式整理,也希望家裡徹底改觀,那麼就按照人家的方式來吧。
她當時和我解釋,日式整理的順序是:衣服、書、雜物、紀念品。
然後我眼睜睜看著整理師把我們所有掛著的衣服,所有的抽屜,所有的箱子,所有的東西,全部搬了出來。
我原來整理房間,一般是會把混亂的地方的東西拿出來整理一下,或者重新規劃一下定位,盡少處理,減少工作量。所以我看著她這樣大張旗鼓地整理,我內心是震驚的。
但是衣服全部堆成了小山以後,我內心就更震驚了……我知道我家裡衣服多,但是真的從來不知道我們家裡有這麼多衣服……
當時我全副精神都花在取捨衣服上了,所以沒有拍下那個震撼的照片……
不得不承認,日式豎式收納衣物的方式確實是很好用……
除了衣服好收好取以外,整理師姐妹幫我把家裡的被單被套也都按照格子豎起來放了,被單拿起來真的也方便很多。
關於取捨
隨著她整理進度的推進,我慢慢可以理解為什麼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攤出來了。
整理師姐妹非常尊重我,絕對不會強迫我丟任何東西。如果我說這樣東西要,她一定會兢兢業業地找地方收納起來。
我原本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東西要捨棄,但是看到十件棉毛衫,二十條裙子,幾十雙襪子堆在一起的時候,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我發現我過去買東西的模式是這樣的:襪子買3連雙,2包。用了一段時間,襪子已經舊了,於是我就買了新的襪子,繼續3連雙,2包。
可是舊的襪子呢?感覺還是可以穿,丟了也很浪費,於是就繼續囤著。
日復一日以後,襪子真的就有幾十雙這麼多。
在這個整理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過去沒有體會到的道理:
把東西捨去,至少家裡乾淨,心裡沒負擔,真的想買新的也可以再買。
而且再買新的時候還會考慮一個問題:上次剛丟過,這次是不是還要再買?
然而把東西囤著,可是卻不用它,這其實是一種浪費。不但浪費家裡的空間,還浪費自己整理物品的時間。
更有甚者,我在整理的時候還發現了幾件有點發黴的衣服,然而因為一直「好好地放著」,所以也沒有發現……
恰好在朋友圈有幾個捐贈舊衣服的活動。於是我們就把衣服打包,把這些衣服捐給了更需要的人。
關於分類
為什麼沒有勇氣理房間,是因為家裡的餐邊櫃、餐桌、茶几、書桌,甚至地上,都有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東西。
一眼看過去,有一些東西是知道放在哪裡的。然而就算把這些東西都放掉,家裡也並不會就此乾淨起來。所以就沒有動力去開始整理。
還有一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放,可能是因為定位不清,可能是因為沒有收納空間,還有的情況更複雜一些。
我們家有一個玩具房,但是一段時間以後,分類變得混亂,如果把外面的玩具放回這間房間,可能就再也找不到那些常用的玩具了……
所以我很好奇地想看看,這個姐妹到底是怎麼整理這些五花八門,奇奇怪怪的物品的。
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她還是老老實實把所有的東西全部攤開,花很多時間去分類,同時把柜子裡的東西也全部拿出來,再和我一起商量,重新規劃收納空間。
因為所有的收納空間都重新規劃,整理完畢以後,不但增加了好幾個柜子的收納量,還意外地修改了很多過去不合理的動線。
舉個例子:
我們家原來沒有特別的放野營物品的地方。因為野營的帳篷收起來也挺大的,幾個野營墊也挺大的,我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地方去收納它們。
現在,野營帳篷收在了餐廳上方的櫥櫃裡,尺寸竟然好像是定做的那樣好。
原本這幾個柜子是放了很多裝修的時候的建材、瓷磚什麼。後來不知不覺就變成了家裡的雜物處,我平時也不會去打開。
但是這次在整理師的幫助下,這四個柜子裡的東西全部集中在了右上角的一個柜子裡,下面兩個柜子則變身成為了收納實用度非常高的空間,解放了家裡不少儲物空間。
(除了右邊放了野營帳篷以外,左邊的柜子裡現在統一堆放了家裡囤著的溼紙巾、幹紙巾、廚房紙巾等等。)
關於收納
雖然家裡亂得實在不像樣,但是曉英姐妹還是給我很多鼓勵,她說我們家已經屬於分類很清晰的了。
但我的感受是,對於那些分類很清晰的柜子、抽屜,她的整理還是比我要高明很多。
連每天幫我們家打掃的鐘點工阿姨都和我們一起感慨,專業的確實不一樣。
我舉兩個例子:
1.調味品櫃
在《理房記》一文中,曾經有一個調味品的柜子,當時拍了一張圖。我們家調味品幾乎全都放在這裡面,雖然有點擠,但好像也沒什麼不方便。
當時看著也還行,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東西越來越多,這個調味櫃幾乎要放不下了。
現在整理完以後,這個調味品柜子終於又恢復了比較正常的模樣:
一方面,整理師姐妹給我們配套了很多小籃筐,不但可以分類,也增加了這個調味櫃的利率用。
另一方面,她把這個調味品的柜子裡的「乾貨」、「雜糧」、「麵條」等放在了另外一個抽屜裡。所以原本的調味品的柜子就自然有了空間。
大家可能會問,那個抽屜本來是幹嘛的?為什麼本來不放這些乾貨麵條啥的呢?
是這樣,那個抽屜本來是放烘焙用品的,但是烘焙用品的使用頻率並沒有很高,所以整理師就把它們重新調整了收納位置,放在了廚房的高柜上。而高柜上原本的東西也做了一些調整,讓它們在更合適的地方。
總之,對各種物品一番搬家調整以後,整個廚房的實用性和舒適性大大增強了。
2.進門的抽屜
家門口的抽屜原來是放進出門要使用的各種雜物:鞋套、口紅、口罩、零錢、鑰匙圈、扇子、紙巾、防曬霜……
當時雖然打開抽屜看上去一團亂,但是其實完全不影響我使用。
比如鞋套,我們家鞋套就是放在那裡,進門給人家一對,感覺也很順。雖然有時候要硬塞才能把那包鞋套塞回去,但是我感覺也沒啥嘛。
但是經過整理師整理的抽屜是這樣的:
她用各種小格子,把門口的物品重新分類。雖然還是放在一樣的抽屜裡,但是打開抽屜的感觀完全不同……
對了,整理師上門是大包小包東西,各種收納籃、各種小格子、各種小柜子,應有盡有……反正每次她都能很神奇地拿出配套的器具,我也是很佩服。
整理對我的教育
整理師姐妹很為我們著想,她每次整理的時候,哪怕加班到晚上,也儘量把當天整理的部分全部整理完畢,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著一間間的房間變乾淨,享受著各種窗明几淨的感覺。最大的感受是,經過徹底的整理,維持乾淨也變得很容易。
之前很多時候,一閒下來,我就會去收收弄弄這個那個,不知不覺也花了不少時間。而這次是少有的:在家也有度假的感覺。
因為家裡全部收納乾淨,舒服得不得了,一點心事也沒有,就可以安安靜靜地躺下看看書。
所以當她一共來了10次以後,家裡就只有玩具房沒有整理了。
但是隨後,她開始整理玩具房。玩具房東西太多,她把東西要攤在客廳裡理,家裡好像一夜又回到了過去。
當時心情一下子就變差了很多。看著這麼多玩具,要一點點分類整理回去……
我真的體會到:
物質太多,是一種詛咒。
因為東西太多了,每次都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整理,對大人孩子來說,也都是一種折磨。
因為東西太多了,小朋友反而不珍惜。反而是簡簡單單家裡就幾樣東西,孩子可能玩得反而盡興。
還有,因為東西太多了,家裡亂鬨鬨的,連最基本的整潔的體驗都沒有。
如果你打開賣房的APP,看看上海灘幾千萬的豪宅。你會發現不少豪宅,雖然裝修考究,可是家裡就和我們家過去一樣亂。客廳的地上堆著不明的塑膠袋,兒童房的東西更是多得眼花繚亂。雖然是豪宅,但也並沒有享受。
這個畫面想想就很諷刺:有錢人花錢買東西,再花更多的錢買房子為了放這些東西,讓家裡不要看起來太擁擠——所以到最後幾乎就是為了追求和窮人類似「家徒四壁」的那種感覺。
小時候父母工作忙,也沒時間陪我,就總是買點新東西哄我開心。
至今長大了,很多時候我還是通過買買買來取悅自己。但是物質的東西,哪裡能帶來長久的喜樂。
有時候買了很好看的鞋子,不管多貴,最多也就是開心一個禮拜;可整理物品、丟東西的時候,痛苦好像還更大一些。
雖然最後是整理乾淨了,但我覺得這次整理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提醒:
不要把快樂建立在這些短暫的東西之上。
整理之於孩子
這次整理對我們家三個孩子意義重大。
老三,3歲
先從老三說起。老三有一套很喜歡的小廚房,是以前哥哥姐姐玩剩下的。
她每次都會在小廚房裡燒好「飯菜」,拿來給我們吃。
時間長了,客廳的茶几上、臥室的床邊柜上,沙發的地底下,全是小廚房的各種配件。
因為老三才3歲,她暫時還無法收納。為了收納方便,也為了讓她學會分享,所以我和她說,我們要把小廚房放在教會的兒童看護教室裡去。
老三非常喜歡小廚房,大哭說小廚房不要送人。我們和她解釋,沒有送人,我們是讓更多人可以一起玩這套很好玩的玩具。
等到小廚房放在了教會的兒童看護房的時候,成為了當天最受歡迎的玩具。妹妹和大家一起玩小廚房,也玩出了不同的體驗,她也很高興。
我也趁機教育她說:所謂分享,就是要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
老二,6歲
老二是個特別念舊的人,原來是什麼東西都不願意扔。吃麥當勞送的玩具,他也都當寶貝一樣的全部留著。
但是這次收納了以後,他和我們一起學習取捨,竟然可以放棄很多他原本不願意放棄的東西。
我發現讓孩子一起參與這個整理過程很有意義。他們看到了我們家物質豐富的一面,也看到了物質豐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一面。老二在這個過程裡,慢慢明白了:
他可以保留的是這樣物品當時帶來的美好回憶,但未必非要保留這樣物品本身。
因為人生中美好的事實在是太多了。輕裝上陣,實在好過於負重前行。
(不過老二真的很念舊,最後他堅持要留下的東西還是有一大堆,我也很尊重他的選擇——以後等他大了,我們再整理嘛!)
老大,9歲
老大在整個整理過程裡,是改變最大的一個。
首先,她跟著整理師姐妹學習了包括疊衣服在內的各種收納技能;
其次,她從完全不會丟東西,到能夠很清晰地知道她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第三,她原來沒有看完書就放回去的習慣,現在看到整理師的辛苦,就願意努力在維持整潔上持續改進。
我們家一共整理了12次,最後一次整理完畢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她忽然和整理師姐妹說,她的小箱子亂得像垃圾桶一樣。
在她很小的時候,我給她和弟弟一人一個小箱子,用來放那些他們不願意和人家分享的東西。她的小箱子裡堆積了好幾年的各種小寶貝,也從來沒有整理過。
最後,她在整理師姐妹的幫助和指導下,自己一點一點就把小箱子理好了——我完全沒有參與。最後整理完畢的時候,她那個歡欣雀躍啊,成就感爆棚!
我相信她在這個過程裡所學習到的收納和整理技能,會對她終身都有益處。
結語
我已經和不少朋友安利了日式整理——體驗了以後,確實是有一種令人怦然心動的魔法。
我個人建議,大家如果要嘗試,就要全屋一起整理。
整理師來的前幾次,我還覺得「雖然有點新鮮,但是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但是等到家裡所有的柜子所有的櫥全部乾淨了以後,感受就變成「如果沒有整理師姐妹的幫助,我自己是沒有勇氣去整理一些區域的」。
總之家裡現在很乾淨,非常感恩。下個禮拜準備元氣十足地回去上班囉~~吼吼!
讀完楊太太的文章,你有什麼啟發,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另外,如果對理家感興趣,也向大家推薦馬睿欣老師的《理家理心》。目前這本書的紙質版已經斷貨了,但是可以買到有聲書和視頻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