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滾石唱片時隔34年,首次公開了《明天會更好》的官方高清MV。
2020年,再去這首歌,前奏一響,時光仿佛倒回純真的80年代,聽懂的人或許都已經老了吧……
那是1985年9月,為了迎接「世界和平年」,臺灣樂壇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愛心,華語流行音樂史上最著名的合唱曲《明天會更好》由此應運而生。該曲匯聚了港臺各地20多家唱片公司及60多位歌手,羅大佑、李宗盛、蘇芮、費玉清、齊秦……這是臺灣樂壇前所未有的一次絕響,直接促成了大陸百名歌星演唱《讓世界充滿愛》;這也是華語流行音樂最具人文氣息的年代,今天我們就把那些散落在記憶深處的歌聲拼湊起來,以饗讀者。上世紀70年代,臺灣經濟發展迅猛,流行歌曲也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成為華語流行樂壇的繁盛之地,一批音樂人在這一時期崛起,劉家昌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巔峰期,劉家昌一年創作超過20首作品,代表作有《梅蘭梅蘭我愛你》《一簾幽夢》《月滿西樓》……劉家昌還將一大批歌手帶入行,成為劉文正、費玉清、陳淑樺、甄妮等巨星背後的「教父」。他帶的第一個學生叫尤雅,她演唱了他的《往事只能回味》,竟然在臺灣創下了400萬的銷售記錄,要知道當時臺灣人口不到2000萬。1975年,楊弦在一場詩歌演唱會上,用余光中的八首詩進行演唱,現代民歌的概念開始出現,他也因此被稱為「現代民歌之父」。
一年後的某天,楊弦和胡德夫、吳楚楚等人在淡江大學內組織了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 張艾嘉、胡因夢、李建復等文青就坐在臺下。胡德夫因為前一晚在女友家打架掛彩無法登臺,臨時叫留過洋的李雙澤「代唱」,誰知道這位朋友不按常理出牌。大家都本本分分唱西洋民謠,可到了李雙澤這,只見他拿了一瓶可樂登臺說:「我們在國外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現在在臺灣還是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然後他把可樂扔到一旁,痛心疾首道:「我們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為什麼要花錢買票來聽西洋歌!我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歌!」一片驚詫中,李雙澤拿起吉他唱了一首國語民歌,猶如平地一聲雷。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此後,民族意識覺醒的年輕人們,倡導「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對日後臺灣流行樂壇影響深遠的民歌運動由此拉開序幕,胡德夫、侯德健、李建復、李泰祥、梁弘志、葉佳修、齊豫等等都是這場運動的主角。扔可樂瓶的李雙澤,不久後在海邊為救人溺亡。在他鼓勵下開始嘗試創作的胡德夫,白髮蒼蒼仍在歌唱,多年來胡德夫為臺灣原住民權益奔走,直到55歲才發了首張個人專輯《匆匆》,時光匆匆,人也匆匆,歌不匆匆……當初李泰祥催三毛寫幾首歌詞,三毛最初寫的是「小毛驢」,李泰祥改成了「橄欖樹」,一種盛產於地中海地區的樹,他自己也沒見過,寓意「我的故鄉在遠方……」在那個哪都不能去的年代,「橄欖樹」是一種夢想。
齊豫唱《橄欖樹》時,還是個穿著白裙子、騎著自行車的考古系大學生,李泰祥在她的聲音裡發現了一座瑰寶,「不要問我從哪裡來」的歌聲所到之處,勾起了所有人的流浪鄉愁心緒,是整個80年代全球華人共同的心聲。劉文正是民歌運動中的一個「異類」,也是80年代全臺灣名氣最大的歌星,他不算民歌運動真正的實踐者,但無數校園民歌經過他的演繹而婦孺皆知。
不管在哪個年代,顏值都是最有殺傷力的武器,長相俊美的劉文正是臺灣第一個稱得上「天皇巨星」的偶像派歌手,連續3年獲得臺灣金鐘獎最佳男歌手,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可能很難知道他有多紅。羅大佑也為滾石開闢了一條個性鮮明的創作歌手之路,80、90年代的滾石網羅了一批優秀的幕後製作、創作歌手和明星唱將,人才濟濟,這個名單比《明天會更好》的陣容還要長得多。
民歌運動時期有過許多重唱組合或合唱團,比如童安格領銜的旅行者三重唱,娃娃領銜的丘丘合唱團,還有木吉他合唱團,這個組合的成員多被人淡忘,但有一個名字註定載入流行樂史,李宗盛。參加金韻獎時,木吉他組合以一首《散場電影》技驚四座,z李宗盛進入唱片界,為鄭怡製作了熱門唱片《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兩人還擦出了愛情火花。這是題外話。兩年後,李宗盛來到滾石。就在王傑籤約飛碟時,「紅唇族」美少女組合風靡寶島,一時間市面上各種少女組合。擅長包裝的飛碟看到了市場對青少年文化的喜愛,臺灣流行音樂史上最紅的偶像團體組合小虎隊,由此橫空出世。
1989年初,小虎隊的一首《青蘋果樂園》風靡青少年群體,3個月後出版首張專輯《逍遙遊》,再過4個月出版第二張專輯《男孩不哭》,不到半年又出第三張專輯《紅蜻蜓》……速度之快令人震驚,小虎隊的火紅直至今日仍是一個神話。「地有滾石,天有飛碟」,龍爭虎鬥十年,也讓臺灣的流行音樂迎來豐收季,在80年代末進入了黃金期。1988年,臺灣剛剛解除戒嚴不久,流行樂壇出現了許多標誌性事件,比如羅大佑重返樂壇, 潛力新人風起雲湧,新銳唱片公司破土而出……那一年,曾發誓「永遠不再踏進臺灣一步」的羅大佑,帶著他的《愛人同志》回來了,不變的他,佇立在茫茫的塵世中。那一年,臺大才子黃舒駿以一張《馬不停蹄的憂傷》出道,野心勃勃的他揚言要擊倒羅大佑,幾年後發現臺灣樂壇「只有流行沒有音樂」而一度停止創作。那一年,從小學習古典音樂、15歲在餐廳給黃鶯鶯鋼琴伴奏的伍思凱也發了他的首張專輯,兩年後他把《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唱紅兩岸三地。不過,玉女歌手孟庭葦才是上華唱片的中流砥柱,一張《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大賣特賣,成為90年代在大陸僅次於《吻別》的熱銷專輯,空氣中四處飄蕩著她的歌聲。
成名前的孟庭葦和那個年代的許多文藝青年一樣,一襲白裙、一把吉他就是民歌餐廳的駐唱歌手。她有一個細膩、清亮的民歌嗓,脫俗中自帶一點娃娃音,乾淨得不帶一絲雜質。她的成名讓上華羽翼豐滿,卻也和韓寶儀、卓依婷的走紅一樣,養活了很多瘋狂翻錄的盜版商。進入新世紀,周杰倫、陶喆、林俊傑、王力宏、五月天、孫燕姿、SHE等等一批新人各領風騷,在重娛樂而輕人文的大時代面前,滾石的老將們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與那個年代一同離去的人,今天的人們是否還記得他們?在鄧麗君20周年演唱會上,人們用現代科技讓她在舞臺上「復活」了過來,與歌迷一起共同懷念一段往日時光。整個華人圈,死後多年仍被如此擁戴和懷念的又有幾個呢。馬兆駿的名字還有人記得嗎,這位全能音樂人曾作出了《心雨》《木棉道》等好歌,卻不願成為唱片公司的搖錢樹,成名後選擇流浪生涯,後來又因父親過世而酗酒、吸大麻度日,直到臺灣9·21大地震後債臺高築,病逝前還在為麵包奮力奔走,令人唏噓。蔡藍欽走後7年,31歲的張雨生剛剛綻放,還沒來得及接受喝彩,也沒來得及告別就匆匆凋零……
2011年,為姜育恆寫《再回首》、為王傑寫《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的作曲編曲大師陳志遠走了;2013年,唱「鄉間小路」和「澎湖灣」的潘安邦走了;2014年,為齊豫作出《橄欖樹》《歡顏》的一代大師、樂壇伯樂李泰祥也走了……一生創作500多首歌曲的梁弘志在彌留之際,葉佳修專程從國外飛回來看他,他卻不願以病容世人,讓人給葉佳修帶話:最好的重逢就是舞臺上的擁抱。
梁弘志去世後,每次蔡琴在舞臺上唱《恰似你的溫柔》都引發大合唱,其中所蘊涵的內容已經超越了歌曲本身。幾年前,臺北小巨蛋舉辦一場「民歌四十」演唱會,三十周年時說好不見不散的一些人再也無法赴約。吳楚楚來了,抱著吉他在觀眾席唱了一首《你的歌》;葉佳修也來了,對著大屏幕上的潘安邦唱《外婆的澎湖灣》,人鬼殊途,音樂卻讓靈魂不散。
1989年,中央電視臺突然連續播出了四期名為《潮—來自臺灣的歌聲》的專題片,這成為大陸流行音樂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再回首》《當我想你的時候》《一場遊戲一場夢》《我的未來不是夢》……已經無法考證這幾段片子是在怎樣的操作下進入央視機房的,但大陸觀眾瞬間記住了這些歌曲和明星,片子播出後,他們紛紛寫信給節目組,表達喜愛和感激之情。彼時大陸的流行音樂仍顯得單調而土氣,更無所謂對歌手、MV的商業包裝,明顯和1989年的臺灣樂壇不在一個檔次。「潮」的播出,也是眾多歌迷心頭永遠難忘的經典記憶,從那以後,眾多港臺的歌聲飄進大陸,改變了一代人的審美。流行音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演變,今天看來這些歌或許已經有些陳舊、不合時宜,但生於上世紀60到90年代的人,生命中有很多記憶迴蕩著這些歌聲,世事變遷中又悄然化作生命體驗的一部分,讓我們在功利、浮躁的當下,對單純的美好仍充滿期許,一如那個年代純淨的歌聲。往事只能回味,還是那句話,時光匆匆,人也匆匆,歌不匆匆。參考資料: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李木子
《曾經有一個很夯的唱片公司》,李皖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張釗維 著
《臺灣流行音樂200佳專輯》,陶曉清 馬世芳 編
來源:視覺志(ID:iiidaily) / 作者:張先森
關於作者: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繫(ID:iiidaily)授權。
看更多走心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視 覺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