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秦、林憶蓮、李宗盛…30年前的歌,都很浪漫

2021-02-14 志言至語

2019年,滾石唱片時隔34年,首次公開了《明天會更好》的官方高清MV。

2020年,再去這首歌,前奏一響,時光仿佛倒回純真的80年代,聽懂的人或許都已經老了吧……

那是1985年9月,為了迎接「世界和平年」,臺灣樂壇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愛心,華語流行音樂史上最著名的合唱曲《明天會更好》由此應運而生。該曲匯聚了港臺各地20多家唱片公司及60多位歌手,羅大佑、李宗盛、蘇芮、費玉清、齊秦……這是臺灣樂壇前所未有的一次絕響,直接促成了大陸百名歌星演唱《讓世界充滿愛》;這也是華語流行音樂最具人文氣息的年代,今天我們就把那些散落在記憶深處的歌聲拼湊起來,以饗讀者。上世紀70年代,臺灣經濟發展迅猛,流行歌曲也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成為華語流行樂壇的繁盛之地,一批音樂人在這一時期崛起,劉家昌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巔峰期,劉家昌一年創作超過20首作品,代表作有《梅蘭梅蘭我愛你》《一簾幽夢》《月滿西樓》……劉家昌還將一大批歌手帶入行,成為劉文正、費玉清、陳淑樺、甄妮等巨星背後的「教父」。他帶的第一個學生叫尤雅,她演唱了他的《往事只能回味》,竟然在臺灣創下了400萬的銷售記錄,要知道當時臺灣人口不到2000萬。另一位標杆式人物左宏元,他的得意門生則是鄧麗君。他為鄧麗君定製了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戲曲的腔,民歌的調,流行音樂的軀殼,鄧麗君的歌聲先是風靡港臺和東南亞,80年代又飄向大陸,代表了那個年代的自由和浪漫,也撫慰了全球華人的心靈。

在鄧麗君的諸多經典中,最與眾不同的當屬《淡淡幽情》,專輯裡的12首歌皆改編自中華經典詩詞,傳統文化在流行歌曲的包裝之下竟如此天籟,除了王菲翻唱過幾首之外幾乎無人敢嘗試,因為有些經典註定是無法複製的。六七十年代的華語樂壇,若說還有一個人能和鄧麗君一樣紅的,那只能是鳳飛飛。窮苦出身的鳳飛飛,創造了那個年代最大的造星神話。尤其在和劉家昌合作時期以及瓊瑤電影時期,曾一年內發過十幾張專輯,發片速度令人咋舌。鳳飛飛的嗓音和顏值天賦都不突出,好比臺灣人的鄰家小妹,靠著廣泛的風格和出色的颱風老少通吃,一路從70年代紅到90年代,堪稱濃縮版的臺灣流行音樂發展史,就像臺灣社會觀察家詹宏志說的:「臺灣人心目中的臺灣,可能是:城隍廟、擔仔麵、魚丸湯和鳳飛飛。」要說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流行音樂,最絢爛的一筆無疑是民歌運動。

1975年,楊弦在一場詩歌演唱會上,用余光中的八首詩進行演唱,現代民歌的概念開始出現,他也因此被稱為「現代民歌之父」。

一年後的某天,楊弦和胡德夫、吳楚楚等人在淡江大學內組織了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 張艾嘉、胡因夢、李建復等文青就坐在臺下。胡德夫因為前一晚在女友家打架掛彩無法登臺,臨時叫留過洋的李雙澤「代唱」,誰知道這位朋友不按常理出牌。大家都本本分分唱西洋民謠,可到了李雙澤這,只見他拿了一瓶可樂登臺說:「我們在國外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現在在臺灣還是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然後他把可樂扔到一旁,痛心疾首道:「我們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為什麼要花錢買票來聽西洋歌!我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歌!」一片驚詫中,李雙澤拿起吉他唱了一首國語民歌,猶如平地一聲雷。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此後,民族意識覺醒的年輕人們,倡導「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對日後臺灣流行樂壇影響深遠的民歌運動由此拉開序幕,胡德夫、侯德健、李建復、李泰祥、梁弘志、葉佳修、齊豫等等都是這場運動的主角。扔可樂瓶的李雙澤,不久後在海邊為救人溺亡。在他鼓勵下開始嘗試創作的胡德夫,白髮蒼蒼仍在歌唱,多年來胡德夫為臺灣原住民權益奔走,直到55歲才發了首張個人專輯《匆匆》,時光匆匆,人也匆匆,歌不匆匆……

在「淡江事件」之前,21歲的侯德健寫出了自己的處女作《捉泥鰍》,動機是為了泡妞。他走紅後,校園裡的女粉絲果然都圍著他團團轉。侯德健早期的作品充滿了社會關懷,都是家園和鄉愁這樣的宏大主題,比如那首改變他命運的《龍的傳人》,以及改變蘇芮命運的《酒幹倘賣無》。中美建交當天,還在讀大學的侯德健寫下了《龍的傳人》:雖不曾看見長江美, 夢裡常神遊長江水/雖不曾聽見黃河壯, 澎湃洶湧在夢裡。這首歌所到之處,無不鼓掌喝彩,也帶紅了他的演唱者李建復和他所屬的新格唱片,很多人只曉得王力宏加入R&B風格的翻唱版《龍的傳人》,那時候李建復已經棄藝從商,而王力宏正是他的表侄。


《龍的傳人》走紅幾年後,侯德健經歷了「改歌詞風波」,不願從命的他在戒嚴的時代拋妻棄子,取道英國來到大陸,開啟了他多年的「音樂尋根之旅」。多年後,侯德健出現在「滾石30周年」演唱會舞臺上,鳥巢體育館的上空飄著一個個問號,他的名字和他在海峽兩岸流行音樂史的地位,似乎已經被年輕人淡忘了。「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深入人心時,新格唱片大手筆舉辦「金韻獎」,與海山唱片推出的「民謠風」比賽雙劍合璧,好比今天的快男超女,讓當時的青年無不以彈吉他唱民歌為潮流,湧現出了一批優秀歌手和創作人。齊豫是金韻獎和民謠風的雙料冠軍,但讓她大紅大紫的卻是李泰祥。

當初李泰祥催三毛寫幾首歌詞,三毛最初寫的是「小毛驢」,李泰祥改成了「橄欖樹」,一種盛產於地中海地區的樹,他自己也沒見過,寓意「我的故鄉在遠方……」在那個哪都不能去的年代,「橄欖樹」是一種夢想。

齊豫唱《橄欖樹》時,還是個穿著白裙子、騎著自行車的考古系大學生,李泰祥在她的聲音裡發現了一座瑰寶,「不要問我從哪裡來」的歌聲所到之處,勾起了所有人的流浪鄉愁心緒,是整個80年代全球華人共同的心聲。與齊豫的經歷相似,蔡琴由「民謠風」出道,成就她的卻是另一個人,梁弘志。70年代末,因為《恰似你的溫柔》,梁弘志和蔡琴這兩個只有22歲的年輕人一夕之間家喻戶曉。蔡琴曾說過:「沒有梁弘志就沒有蔡琴。」你可能不記得蔡琴所有的歌,但不可能不知道這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張破碎的臉」,有人說這是「華語流行音樂中最令人動容的意象詩句之一」。跟侯德健和梁弘志都不同,葉佳修走的是鄉土風,代表曲目《鄉間小路》收錄在他的首張專輯中,一經推出跟風者雲,一時間淳樸的鄉村民歌瀰漫全島。葉佳修還挖掘了一位俊朗多才的歌手潘安邦,並連續幾年為他打造歌曲,潘安邦也成了校園歌曲的代表人物,登上央視春晚的臺灣第一人,被譽為「民歌王子」。如果說唱校園民歌中如果還有比潘安邦更帥更紅的,那只能是一個人,劉家昌門下的劉文正。

劉文正是民歌運動中的一個「異類」,也是80年代全臺灣名氣最大的歌星,他不算民歌運動真正的實踐者,但無數校園民歌經過他的演繹而婦孺皆知。

不管在哪個年代,顏值都是最有殺傷力的武器,長相俊美的劉文正是臺灣第一個稱得上「天皇巨星」的偶像派歌手,連續3年獲得臺灣金鐘獎最佳男歌手,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可能很難知道他有多紅。在劉文正蟬聯了3年金鐘獎最佳男歌手後,該獎項終於在1984年頒給了另一個人,與劉文正並稱「雙雄」的費玉清。費玉清少年時代便在夜總會練就了一副尖嗓子,後經劉家昌欽點,搖身一變成為專業歌手。小哥的聲音特質被進一步挖掘,用民族的唱法來演繹流行歌曲,古典中國風也被他唱得韻味無窮,尤其是高音如百靈爭鳴,不是一般的好聽。民歌運動中,不少音樂人都試圖通過歌曲表達在大時代的「民族意識」,童安格便是這樣一位用音樂表達鄉愁的「情歌王子」。這是一個很多人青春記憶裡的美男子,一個儒雅、低調的歌者。他身上洋溢著臺灣式的文藝氣息,多張專輯又在傳達公益、環保、統一等不同主題,一曲《把根留住》在九十年代風靡華人圈,對大陸流行樂壇的影響超過同時期任何一位歌手。

透過齊豫、劉文正和費玉清等人,可以看出臺灣樂壇向來青睞天籟之音,以美聲民歌出道的殷正洋亦是這類,優美的聲線和高亢的音色獨步江湖,前後三次獲得金曲獎最佳男歌手,這個記錄至今周杰倫和王力宏們也未能打破。女歌手中的天籟嗓音還有許景淳,她是大師李泰祥的得意門生,歌聲中獨具典雅浪漫的氣質,樂評家更讚美:景淳是跨世紀臺灣最美麗的聲音,聽見她,猶如看見臺灣美麗的山水。80年代之後,金韻獎和民謠風相繼停辦,民歌運動走向尾聲,滾石和飛碟兩家唱片公司隨之崛起,臺灣流行音樂進入新的時代。1981年,滾石成立沒多久,就有一個戴著墨鏡、一頭捲毛的年輕人拿著一張專輯demo找上門,沒人能想到這個四處碰壁的年輕人即將在臺灣掀起一場音樂革命。這個年輕人就是羅大佑,他繼承了侯德健尖銳、犀利的風格,首張專輯《之乎者也》以鋒芒畢露和毫不妥協的態度,醒世激進的歷史和人文情懷,搖滾的曲風和當時校園民歌格格不入,日後被評價為「在臺灣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戒嚴時代發出批判的聲音,慶幸羅大佑遇上了兩位好老闆,有搖滾樂情結的段氏兄弟。在一般唱片只能賣兩萬張的年代,《之乎者也》狂賣14萬張,滾石收穫了一個意外之喜,羅大佑也迅速成為青年一代的精神偶像。

羅大佑也為滾石開闢了一條個性鮮明的創作歌手之路,80、90年代的滾石網羅了一批優秀的幕後製作、創作歌手和明星唱將,人才濟濟,這個名單比《明天會更好》的陣容還要長得多。

民歌運動時期有過許多重唱組合或合唱團,比如童安格領銜的旅行者三重唱,娃娃領銜的丘丘合唱團,還有木吉他合唱團,這個組合的成員多被人淡忘,但有一個名字註定載入流行樂史,李宗盛。參加金韻獎時,木吉他組合以一首《散場電影》技驚四座,z李宗盛進入唱片界,為鄭怡製作了熱門唱片《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兩人還擦出了愛情火花。這是題外話。兩年後,李宗盛來到滾石。加盟滾石不久,李宗盛就交出了《生命中的精靈》,這是他第一張專輯,或許也是他最好的作品,灌注了李宗盛28年的人生體驗,每一首歌都是一個故事,一種情緒,看似淺白,實則暗流湧動,不忍卒聽。專輯裡的作品大多是他還沒混出頭時在爸爸的閣樓上寫的,偶有朋友來訪,他就彈唱給別人聽,有時還沒唱完,他自己已經淚流滿面。從首張專輯跟潘越雲、張艾嘉合唱,就可以看出李宗盛對女性內心情感糾纏的精準捕捉。在那之後,他為諸多女歌手量身定製了許多流行暢銷作品,也治癒了千千萬萬聽眾。在隨後的二三十年裡,羅大佑和李宗盛成為臺灣流行音樂的兩面旗幟,開始向著更深刻的人性主題和更廣闊的人生體驗拓展了。說到羅大佑和李宗盛,便不得不提滾石旗下的女唱將們。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全世界華人都會唱的《童年》這首歌,是張艾嘉在同名專輯裡首唱的。那時她已經是人氣偶像,也是羅大佑的女朋友,這也算是羅大佑發行《之乎者也》之前的一個積澱。李宗盛寫過一首《最近比較煩》:「女兒說六加六結果等於十三,我問老段說怎麼辦,老段說基本上,這個很難。」歌裡的老段指的是段鍾潭,他和他哥哥段鍾沂在1981年成立的滾石唱片公司,成為了八九十年代華語樂壇的中流砥柱。作為民歌運動中最閃光的一塊璞玉,齊豫是最早加入滾石的女聲之一。齊豫在滾石前期的《有一個人》,一張詩一樣的專輯,李泰祥以一批現代詩歌譜曲,徐志摩、席慕蓉、鄭愁予……而齊豫則用她清亮婉轉的歌聲,將詩中的情境詮釋得淋漓盡致;由齊豫、潘越雲共同演唱的《回聲》,則是三毛的有聲故事,這樣的絕妙組合隨著三毛別世,已成為經典絕響。作為滾石籤約的第一位正式歌手,潘越雲一直是被低估的一個聲音,在「臺灣百佳專輯」評選中,羅大佑的《之乎者也》排在專輯榜第一位,但榮登最佳歌手卻是以7張專輯入選的潘越雲。潘越雲能民歌也能流行,她聲音裡的哭腔哀怨纏綿,就像羅大佑給她的評價,「潘越雲聲音本身張力不高,但傳達出來的情緒張力極高」。民歌紀念合集《重逢木吉他》中有過一段文案:如果李宗盛沒有寫歌,我們就可能聽不到《鬼迷心竅》、鄭怡的《結束》、陳淑樺的《夢醒時分》、辛曉琪的《領悟》……如果是這樣,人生就太寂寞了吧。這麼多「宗盛女郎」,氣勢上卻被飛碟的臺柱給壓住了,她就是蘇芮。話說當年民歌運動的重要推手吳楚楚,決定從滾石出走另立山頭,於是創立了極盛一時的飛碟唱片公司,之所以叫飛碟,寓意「地有滾石,天有飛碟」,擺明了要跟老東家對著幹。成立沒多久,飛碟就召集李壽全、羅大佑、梁弘志三駕馬車聯袂製作,為蘇芮推出了首張同名專輯,其中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酒幹倘賣無》讓蘇芮名揚四海,《一樣的月光》連續霸佔排行榜9周,專輯裡的其他歌曲首首動聽,首首流行……


蘇芮一身暗黑叛逆形象,黑人搖滾元素搭配高亢激昂的演唱風格,以一種高歌猛進的方式登場,宣告「男聽劉文正,女聽鄧麗君」的舊民歌時代告一段落,並隨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音樂革命,被認為是繼鄧麗君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女歌星。首張專輯就狂賣超過百萬張,蘇芮一出道即巨星,也讓飛碟打下了日後蓬勃發展的根據,並在往後的十年裡與滾石分庭抗禮,雙足鼎立。當時的飛碟除了蘇芮,還有黃鶯鶯、蔡琴和王芷蕾,姑且稱之為「飛碟四天後」。黃鶯鶯和蘇芮曾一起在歌廳駐唱,後來被劉家昌帶入行,她以一曲《雲河》成名時民歌運動還沒起步呢。飛碟時期,她發行的《雪在燒》是演唱生涯的巔峰之作,也讓很多人聽到了流行歌曲不只有鄧麗君和羅大佑,還可以用來抒發生命的起伏跌宕。王芷蕾和包娜娜同為翁清溪門下的女弟子,一度包攬了臺視劇集歌曲。後期飛碟又將她包裝為都市女性,在專輯《王芷蕾的天空》中融入歐美流行音樂元素,主打歌《臺北的天空》幾乎成為臺北市的「市歌」。據說當年四天後同坐一輛車去錄節目,半路上被另一輛車撞了,蘇芮高聲喝道:「一樣的天空一樣的土地,誰能告訴我前面到底有啥問題!」蔡琴則壓低喉嚨道:「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撞了我一張破碎的臉。」這時黃鶯鶯露出笑臉:「剛才風吹來了一粒沙,等一下,我補個妝先。」王芷蕾最冷靜:「算了,這裡是《臺北的天空》,我也《不想停留》,就快到了,別跟他吵。」這就是飛碟厲害的地方,包裝和運作。譬如四天後,蘇芮定位暗黑搖滾,黃鶯鶯打造得華麗洋氣,蔡琴是風情萬種,王芷蕾則被塑造為新新人類。這也是早期滾石和飛碟最大的區別,前者更具人文氣質,後者更具商業氣息,他們的競爭也被視為「實力派」和「偶像派」之間的競爭,而王傑和小虎隊正是飛碟商業包裝最成功的兩個案例。1987年,在片場打工的王傑被滾石拒絕後,轉而被李壽全引入飛碟,並將他包裝為「孤獨浪子」的形象,首張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在亞洲銷量達到可怕的1800萬張,昨日的浪子一夜之間成為今日的巨星。

就在王傑籤約飛碟時,「紅唇族」美少女組合風靡寶島,一時間市面上各種少女組合。擅長包裝的飛碟看到了市場對青少年文化的喜愛,臺灣流行音樂史上最紅的偶像團體組合小虎隊,由此橫空出世。

1989年初,小虎隊的一首《青蘋果樂園》風靡青少年群體,3個月後出版首張專輯《逍遙遊》,再過4個月出版第二張專輯《男孩不哭》,不到半年又出第三張專輯《紅蜻蜓》……速度之快令人震驚,小虎隊的火紅直至今日仍是一個神話。「地有滾石,天有飛碟」,龍爭虎鬥十年,也讓臺灣的流行音樂迎來豐收季,在80年代末進入了黃金期。1988年,臺灣剛剛解除戒嚴不久,流行樂壇出現了許多標誌性事件,比如羅大佑重返樂壇, 潛力新人風起雲湧,新銳唱片公司破土而出……那一年,曾發誓「永遠不再踏進臺灣一步」的羅大佑,帶著他的《愛人同志》回來了,不變的他,佇立在茫茫的塵世中。那一年,臺大才子黃舒駿以一張《馬不停蹄的憂傷》出道,野心勃勃的他揚言要擊倒羅大佑,幾年後發現臺灣樂壇「只有流行沒有音樂」而一度停止創作。那一年,從小學習古典音樂、15歲在餐廳給黃鶯鶯鋼琴伴奏的伍思凱也發了他的首張專輯,兩年後他把《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唱紅兩岸三地。那一年,同樣以劍走偏鋒的方式出場的才子還有22歲的張雨生。他在大學時就想搞搖滾,結果卻因為陽光的形象和清亮的嗓音,被只想賺錢的飛碟包裝成一個憨憨的鄰家男孩,首張專輯有一首《晚安妹妹》是他寫給在海邊溺亡的妹妹的,以及後來的《大海》。早期的張雨生並不得志,他不甘淪為偶像歌手,努力在商業與藝術之間保持平衡,可惜後來剛找到突破口,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在羅大佑憤然離開的幾年裡,搖滾的聲音從未在臺灣流行樂壇缺席過,比如李亞明的重金屬,薛嶽的無奈和掙扎,趙傳的平凡和吶喊,齊秦的野性和悽美……1988年,齊秦加盟滾石,但在此前3年他就以「狼」的形象狂野出場,他時而桀驁不馴,時而寂寞孤獨,時而滄桑深情,符合了當時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很快形成一股潮流,和羅大佑、蘇芮一樣掀起了一場音樂風暴。《狼》《花祭》《外面的世界》《往事隨風》……齊秦的音樂風格就像陳昇給他的評價:「高亢明亮的嗓音,帶著冷冷的剽悍與疏離,有些滄桑落寞,有些狂野率性,處處流露著一種原始但質樸的美。」

齊秦之後臺灣樂壇收穫的最意外的搖滾聲音,恐怕就是伍佰了。伍佰剛出道時還叫吳俊霖,因為初中時五門功課全部一百分而取藝名伍佰。誰也沒想這位操著一口臺灣腔的粗獷浪子,唱起藍調搖滾竟然有一種迷之味道,如同樂評人李俊傑說的:「伍佰以介於白話與詩的獨特語法,探討普羅人生裡對自我的掙扎,刻畫出對回到單純的渴望,成功地另闢一條舒緩如詩的荒原道路。」話說,發行伍佰首張專輯《浪子情歌》的魔巖唱片,其實是滾石旗下的子公司,和早期羅大佑的「音樂工廠」、沈光遠的「友善的狗」是一個形態。魔巖的當家人張培仁在90年代初來到北京,湊齊「魔巖三傑」,在他的推動下黑豹和唐朝加入滾石,也才有了所謂的94黃金一代,而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1989年,當紅炸子雞小虎隊開始巡迴演出,他們一路從臺北唱到高雄,粉絲們就組團騎車從臺北一路追到高雄,一個熱氣騰騰的名詞由此誕生——追星。那可真是群星璀璨的一年,此前歌紅人不紅的潘越雲,憑藉一曲《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終於熬出頭了;1989年的金曲獎則把最重磅的獎項頒給潘美辰《我想有個家》,一首歌唱出了那個年代的人們渴望愛的心聲;姜育恆這一年唱的《再回首》,因為登上央視春晚而走紅大陸,憂鬱情歌王子的路線也是飛碟的一個經典策劃案;才氣側漏的庾澄慶這一年發布第五張專輯,「讓我一次愛個夠」的吶喊響徹五湖四海,就連張學友翻唱的粵語版也成了香港年度勁歌金曲。

1989年的李宗盛春風得意,他為陳淑樺制定了一條表達都市女性心聲的音樂路線,由此推出的專輯《跟你說 聽你說》狂銷120萬張,為李宗盛贏得「百萬製作人」的美譽。滾石時期的陳淑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不僅有李宗盛和羅大佑等人做幕後,還有周華健、成龍等巨星搭檔對唱,留下了諸多百聽不厭的金曲。


既然提到了陳淑樺與成龍情歌對唱,順便說一下當時港臺的音樂交流與融合。早期的香港歌手去臺灣發行國語專輯,大多吃閉門羹,直到林憶蓮打破僵局。林憶蓮剛去臺灣發展時同樣苦於找不到發國語歌的機會,後來找到大師陳志遠寫了一首歌拿到飛碟去放,老闆吳楚楚聽完後說:「我聽見錢掉下來的聲音。」果然,這首《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的同名專輯,在全亞洲賣出兩百萬張,讓吳楚楚賺了一筆。在那之後,周華健、王傑等臺灣歌星敲開了粵語歌的大門,臺灣市場也對香港明星敞開懷抱,比如張學友的《吻別》不僅是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同名專輯也是華語樂壇的銷量紀錄保持者。

其實羅大佑出走臺灣後就已赴港發展,他創作的《皇后大道東》在香港風靡。返臺後他又為香港寫了《東方之珠》國語版,最初的版本由李宗盛、陳淑樺、周華健、潘越雲、趙傳、娃娃等六人合唱。香港回歸當晚,舉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電視卡拉OK,數百萬人同時跟著電視合唱,《明天會更好》和《東方之珠》從此深入人心。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初期,臺灣流行樂壇一片欣欣向榮景象,唱片公司破土而出,百家爭鳴。除了滾石和飛碟兩大巨頭,福茂唱片籤了第一位歌手哈林庾澄慶,招攬了巨星蘇芮加盟,還捧紅了玫瑰王子邰正宵……歌林唱片則籤下了退出小虎隊選拔的周傳雄,但遲遲沒有走紅,反倒是後來他為陳慧琳寫的《記事本》,為那英寫的《出賣》,為許紹洋寫的《花香》等等捧紅了一批人,那時候距離他唱《黃昏》和《寂寞沙洲冷》還有好些年。可登唱片籤了退出廣告界的鄭智化,《單身逃亡》和《墮落天使》在樂壇颳起了一陣黑色旋風。不久後鄭智化轉戰即將倒閉的飛碟,唱了紅遍90年代的《水手》和《星星點燈》。


點將唱片則有林慧萍、張清芳、江淑娜以及首唱《魯冰花》的曾淑勤(甄妮版加入童聲伴唱),但讓點將迅速站穩腳跟的卻是一個男子組合,優客李林。走城市民謠路線的優客李林二重唱,慘遭數次拒絕後,卻在1991年成為整個東南亞市場的一匹黑馬,尤其是林志炫那老天爺賞飯吃的嗓音,讓他們的歌聲引發無數年輕人的共鳴。

在林林總總的唱片公司中,能與滾石和飛碟比肩的當屬上華唱片,曾一手捧紅的歌手包括李翊君、高勝美、裘海正、黃安、陳明真、許茹芸、許美靜、熊天平、動力火車、孟庭葦……李翊君是令人惋惜的女歌手,《萍聚》《雨蝶》等歌曲都紅透了,她人卻不怎麼紅;熊天平唱功了得,他的《火柴天堂》《愛情多瑙河》等至今仍覺得好聽;許茹芸則憑藉獨特的「芸式唱腔」,迅速在歌壇佔據一己之地。

不過,玉女歌手孟庭葦才是上華唱片的中流砥柱,一張《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大賣特賣,成為90年代在大陸僅次於《吻別》的熱銷專輯,空氣中四處飄蕩著她的歌聲。

成名前的孟庭葦和那個年代的許多文藝青年一樣,一襲白裙、一把吉他就是民歌餐廳的駐唱歌手。她有一個細膩、清亮的民歌嗓,脫俗中自帶一點娃娃音,乾淨得不帶一絲雜質。她的成名讓上華羽翼豐滿,卻也和韓寶儀、卓依婷的走紅一樣,養活了很多瘋狂翻錄的盜版商。1994年,上華為了續約孟庭葦而幫她完成夢想,掏錢為她出版了一張《純真年代民歌精選》,12首歌皆翻唱自民歌時代的經典。現在再來聽這般純淨的歌聲,往事一幕幕重現,記憶又回到了那個純真年代。1992年,飛碟包裝出了少年偶像林志穎,又相繼籤了費玉清和蘇芮兩位大牌。但也是這一年,國際唱片業巨頭華納入股飛碟,直到第二年完全收購。兩年後,原飛碟的高層彭國華組建了豐華唱片,不久便憑藉一位原住民女歌手迅速站穩腳跟,她就是張惠妹。阿妹的演唱實力毋庸置疑,就影響力而言,她是繼蘇芮、齊秦之後對臺灣流行樂壇最具革命性的歌手,也被認為是90年代最後一位真正的「天后」級歌手。滾石這邊,李宗盛繼續打造他的女郎,為張艾嘉製作《愛的代價》,和林憶蓮唱《當愛已成往事》,給辛曉琪寫《領悟》,給娃娃寫《漂洋過海來看你》,給莫文蔚作《十二樓的莫文蔚》……篇幅有限不展開贅述,直接聽歌吧。與女歌手遍地開花相比,滾石的男歌手中也有三位重量級人物,張信哲、周華健和任賢齊。張信哲以他高亢溫柔的聲線和誠摯動人的歌聲,唱出獨特的哲式情歌,被譽為「情歌王子」,在滾石期間留下了《愛如潮水》《有一點動心》等好歌。加入百代後,他又憑藉專輯《寬容》橫掃各大獎項,一首《過火》至今是KTV熱門曲目。滾石怎麼也沒想到,曾經各種模仿飛碟的偶像包裝套路,自家的周華健卻悄然間成為最大牌的實力派兼偶像派,全臺灣最賣錢的歌手。2003年之前,周華健出了超過40張專輯,累計銷量超過3500萬張,這是什麼概念呢,新世紀最大的偶像周杰倫也沒他賣得多。周華健也被視為最能代表滾石氣質的歌手,臺灣媒體叫他「國民歌王」,香港媒體則封他為「天王殺手」,不可謂不厲害。滾石還沒有想到的另一件事,是任賢齊的意外走紅。任賢齊在新格唱片時名不見經傳,新格被滾石收購後,他一度被放棄和冷藏。只有小蟲慧眼識珠,在任賢齊合約期快滿時為他製作的《依靠》小小火了一把,之後的《心太軟》只能用紅到發燙來形容了。此後的幾年裡,任賢齊唱什麼火什麼,儼然成為周杰倫出道前臺灣最紅的天王歌手。


儘管有一批天王天后在撐著,仍無法逃避滾石乃至整個唱片業走下坡路的事實。盜版橫行,唱片不再賺錢;網絡浪潮來襲,數位音樂更讓唱片利潤急速縮水;資本巨鱷氣勢兇猛,滾石根基再深也扛不住鈔票的壓力。

進入新世紀,周杰倫、陶喆、林俊傑、王力宏、五月天、孫燕姿、SHE等等一批新人各領風騷,在重娛樂而輕人文的大時代面前,滾石的老將們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與那個年代一同離去的人,今天的人們是否還記得他們?在鄧麗君20周年演唱會上,人們用現代科技讓她在舞臺上「復活」了過來,與歌迷一起共同懷念一段往日時光。整個華人圈,死後多年仍被如此擁戴和懷念的又有幾個呢。馬兆駿的名字還有人記得嗎,這位全能音樂人曾作出了《心雨》《木棉道》等好歌,卻不願成為唱片公司的搖錢樹,成名後選擇流浪生涯,後來又因父親過世而酗酒、吸大麻度日,直到臺灣9·21大地震後債臺高築,病逝前還在為麵包奮力奔走,令人唏噓。臺灣樂壇最早的搖滾歌手之一薛嶽,因患肝癌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決定與時間賽跑做完最後一張專輯《生老病死》,辦最後一場演唱會。到了演唱會當天,年僅36歲的他卻再也站不上舞臺,留下了一曲絕響《如果還有明天》,「如果還有明天,你想怎樣裝扮你的臉?如果沒有明天,要怎麼說再見?」能寫會唱的臺大才子蔡藍欽,22歲在錄音室倒地休剋死亡,飛碟還是出版了他未完成的專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有,一點點希望,有一點點失望;這個世界,有一點點歡樂,有一點點悲傷。」

蔡藍欽走後7年,31歲的張雨生剛剛綻放,還沒來得及接受喝彩,也沒來得及告別就匆匆凋零……

2011年,為姜育恆寫《再回首》、為王傑寫《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的作曲編曲大師陳志遠走了;2013年,唱「鄉間小路」和「澎湖灣」的潘安邦走了;2014年,為齊豫作出《橄欖樹》《歡顏》的一代大師、樂壇伯樂李泰祥也走了……

一生創作500多首歌曲的梁弘志在彌留之際,葉佳修專程從國外飛回來看他,他卻不願以病容世人,讓人給葉佳修帶話:最好的重逢就是舞臺上的擁抱。

梁弘志去世後,每次蔡琴在舞臺上唱《恰似你的溫柔》都引發大合唱,其中所蘊涵的內容已經超越了歌曲本身。

幾年前,臺北小巨蛋舉辦一場「民歌四十」演唱會,三十周年時說好不見不散的一些人再也無法赴約。吳楚楚來了,抱著吉他在觀眾席唱了一首《你的歌》;葉佳修也來了,對著大屏幕上的潘安邦唱《外婆的澎湖灣》,人鬼殊途,音樂卻讓靈魂不散。

1989年,中央電視臺突然連續播出了四期名為《潮—來自臺灣的歌聲》的專題片,這成為大陸流行音樂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再回首》《當我想你的時候》《一場遊戲一場夢》《我的未來不是夢》……已經無法考證這幾段片子是在怎樣的操作下進入央視機房的,但大陸觀眾瞬間記住了這些歌曲和明星,片子播出後,他們紛紛寫信給節目組,表達喜愛和感激之情。彼時大陸的流行音樂仍顯得單調而土氣,更無所謂對歌手、MV的商業包裝,明顯和1989年的臺灣樂壇不在一個檔次。「潮」的播出,也是眾多歌迷心頭永遠難忘的經典記憶,從那以後,眾多港臺的歌聲飄進大陸,改變了一代人的審美。流行音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演變,今天看來這些歌或許已經有些陳舊、不合時宜,但生於上世紀60到90年代的人,生命中有很多記憶迴蕩著這些歌聲,世事變遷中又悄然化作生命體驗的一部分,讓我們在功利、浮躁的當下,對單純的美好仍充滿期許,一如那個年代純淨的歌聲。往事只能回味,還是那句話,時光匆匆,人也匆匆,歌不匆匆。

參考資料: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李木子

《曾經有一個很夯的唱片公司》,李皖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張釗維 著

《臺灣流行音樂200佳專輯》,陶曉清 馬世芳 編

來源:視覺志(ID:iiidaily) / 作者:張先森

關於作者: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繫(ID:iiidaily)授權。

看更多走心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視 覺 志

相關焦點

  • 林憶蓮*張惠妹:聲音「合體」始於20年前……
    我親愛的小和尚們啊,其實早在20年前,林憶蓮和張惠妹就已經合唱過了,這首歌就是臺灣《民生報》20周年紀念曲《讓心勇敢飛》,你聽過麼? 在這首歌裡李大叔的「聲替」有兩個,一個是唱第一句時的劉德華,另一個是第一段唱「不管你心裡究竟為了什麼煩惱」那句的庾澄慶,小和尚們自己去聽,簡直都是李宗盛本人上身。
  • 2年前,李宗盛娶小32歲嫩模為妻,朱衛茵、林憶蓮終究敗給了年齡
    在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首李宗盛的歌,不知不覺得都會把自己代入歌中。他的歌不知是多少人感情中的經歷,其中也包括他自己。有人說只有經歷過心碎的人,才會寫出讓人傷感的歌。也有人說李宗盛的歌仿佛有生命一般,直戳人們心靈最柔軟的地方。但對李宗盛來說,他只是在唱自己的感情罷了,僅此而已。2年前,當時已經年滿60的李宗盛又結婚了,對方是一個比他小32歲的嫩模。
  • 林憶蓮的故事,不止李宗盛。丨百家故事
    溫柔浪漫的都市女性,深情中透著無奈與哀愁,曲調纏綿柔情。貌不驚人,卻有著無人可替代的嫵媚。出道六年,林憶蓮推出了九張粵語大碟、一張國語專輯,在1991年才開始她的第一場個人演唱會,很多人都認為來得太遲。
  • 李宗盛背後的女人:拋棄結髮妻、出軌林憶蓮,今又娶小27歲美女?
    許多人都知道這首歌是李宗盛寫的,但卻沒有多少人知道,這首歌曲的背後是一段讓人傷心的愛情。李宗盛出道後,在樂壇上認識了一名叫做金智娟的搖滾歌手,她又被人稱作為「娃娃」。這首歌寫好之後,李宗盛便拿給了娃娃,隨後這首歌曲也被娃娃收錄到了自己的專輯中。或許就連李宗盛自己都不知道,幾年後,「漂洋過海」的戀愛故事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 62歲李宗盛:孤獨慶生,終於放下林憶蓮?如今卻獨自留白頭
    就華語音樂而言,李宗盛的作品,可以說是深入人心。於是有人說,在每個人心中都有李宗盛一首。談起《山中人》,談起李宗盛這些年的往事。現年62歲的李宗盛,獨自慶賀。很多網友感慨,李宗盛終於放下了林憶蓮,如今,一個人孤零零的白頭?一、李宗盛1958年出生於臺北的一個小家庭。那時李宗盛的父親開了一家瓦斯店,生意一般,連生活都有些艱難。
  • 62歲孤獨慶生的李宗盛,終於放下了林憶蓮?如今獨自留白頭
    在華語樂壇上,李宗盛的作品,可以說的上深入人心。所以有人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首李宗盛。說起來,一首《山丘》,說盡了李宗盛這些年的往事。據說,這首歌,李宗盛花了十年,才創作而成。「想說卻還沒說的,還很多。攢著是因為想寫成歌,讓人輕輕的唱著,淡淡的記著。」在生活中,他是穿著一聲藍色休閒西裝,搭配白色短袖的中老年男子。
  • 林憶蓮李宗盛:【當愛已成往事】
    1994年,李宗盛36歲,林憶蓮28歲。有一次,兩個人在臺上合唱《當愛已成往事》,小李一臉掩飾不住的風騷,抓耳撓腮喜不自禁;林憶蓮一頭長髮,淡妝輕抹但明豔動人,她眼神裡有一種光。這種光,只要是戀愛過的男女,都能一眼看出,這是兩個正沉浸在愛中的才會有的雞血狀態——腎上腺素的分泌,令他們將悲傷的歌,也唱的如此情意綿綿,心花怒放。當愛的人處在愛中,其他任何人,都是背景板。
  • 李宗盛是拯救林憶蓮的人,也是毀掉林憶蓮的人!
    當年,音樂教父李宗盛和第一任妻子朱衛茵還沒有離婚的時候,就愛上了林憶蓮,並且在大哥還沒離婚的時候,兩人就有了女兒李喜兒。而情到深處,有的是更愛,有的則是由盛轉衰。李宗盛跟林憶蓮的愛情並沒有到天荒地老,而是堅持一貫的匆匆開始,匆匆結束,因為這場際遇統統都是錯。
  • 林憶蓮李宗盛:如何分一個優雅的手?
    這種光,只要是戀愛過的男女,都能一眼看出,這是兩個正沉浸在愛中的才會有的雞血狀態——腎上腺素的分泌,令他們將悲傷的歌,也唱的如此情意綿綿,心花怒放。當愛的人處在愛中,其他任何人,都是背景板。雖然寫過「愛情它是個難題」,雖然號稱「不懂女人」,可是愛情來了,還有很多人一頭鑽進這個難題裡,比如李宗盛和林憶蓮。
  • 明天升溫51歲的林憶蓮,唱的還是24年前舊愛李宗盛為她寫下的那首!愛過,誰能忘
    唱錯愛後的無怨無悔:曾經以為我會是你浪漫的愛情故事,唯一不變的永遠。是我自己願意承受這樣的輸贏結果,依然無怨無悔。——《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唱猶疑和不自信:有了我你應該什麼都不缺,心再野也知道該拒絕,有什麼心結難解,竟讓你離不開這一切。
  • 寫最深情的歌,做最「渣」的男人,他為了林憶蓮拋妻棄子
    臺灣的華語樂壇是一個星光璀璨的地方,羅大佑、齊秦、周華健、劉若英、張艾嘉等。他們都是最為優秀的華語歌手,在國內整個樂壇都享有一定的地位。可他們都對李宗盛很尊敬,都親切地稱呼對方為「大哥」。滾石唱片的絕大部分歌手,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過李宗盛的影響。
  • 李宗盛林憶蓮:那段遠走高飛卻未曾忘懷的愛情.
    03婚姻以後究竟誰受苦1997年,李宗盛與朱衛茵離婚。說是離婚,是朱衛茵終於同意離婚。1998年初,李宗盛與林憶蓮在加拿大完婚。婚姻是什麼?是圍城,對誰都一樣。別要她相信愛無悔,愛無悔,太絕對她從不以為愛最美她說那全是虛偽這首歌依舊是李宗盛譜詞,依舊是林憶蓮詮釋。用李宗盛的話說:林憶蓮,就是能把自己創作的歌,真正能詮釋得很好的人。可是他們互相之間,真的是人生要尋找的人嗎?
  • 年少不懂李宗盛,愛過方知林憶蓮,願你永遠不懂李宗盛
    2014,李宗盛如願在臺北小巨蛋舉行了個人演唱會,當無數經典的歌曲在空中迴蕩時,我們不僅感嘆眼前這個鬢角發白的男人如今已是不惑之年,而那個讓他一生鬼迷心竅的女人,大概就是林憶蓮吧。當屏幕切換到林憶蓮的MV時,兩人隔空對唱那首當愛已成往事,李宗盛注視著屏幕深情而又遺憾,當他開口唱第一句的時候,已經抖得無法發聲,他努力咽住哽咽,卻還是沒辦法唱下去,或許他依然深愛著林憶蓮,那種愛而不得,那種歲月蹉跎大概只有他自己清楚,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幾多風雨。縱然記憶抹不去,愛與恨都還在心底。
  • 李宗盛和林憶蓮:那段遠走高飛卻未曾忘懷的愛情
    如果說李宗盛和林憶蓮的相遇是一種錯誤,那麼這個錯誤就在於:他們在那個時空裡,都把事業當成是自己人生的全部。他們對事業的強烈渴求和音樂的默契,當作了愛情。如果,這段「愛情」中,最初二人的選擇,只是知已,而非婚姻,是否後來就不會那麼傷?懷孕以前,愛的迷醉愛情究竟該以知已還是婚姻結尾?誰都給不出答案。
  • 隱婚3年李宗盛小27歲妻子曝光 正是3年前 他和林憶蓮隔空對唱落淚
    李宗盛的第一任妻子朱衛茵是香港商業電臺的DJ,當年是香港最火最年輕的DJ之一。她第一次見到李宗盛,是在電視裡,當時李已小有名氣。後來,她通過歌壇巨星蘇芮認識了這位人氣製作人,相識第一天,朱衛茵就被李宗盛的「不懂浪漫」氣到了。
  • 多情才子李宗盛:被張艾嘉「調戲」、與林憶蓮離婚,60歲再娶嬌妻
    當時鄭怡還在臺大歷史系讀書,李宗盛為一位歌手寫了首歌曲《月琴》,但還沒等給到對方手中,就被鄭怡據為己有了。不過事實證明,這首歌由鄭怡來駕馭更合適,她也憑藉著這首歌的影響力,順利進入了唱片公司。但林憶蓮特有的氣質,卻在那一刻深深打動了李宗盛。而李的才氣,也讓林怦然心動。於是雙方瞬間就對彼此暗生情愫。至此,李宗盛與朱衛茵9年的婚姻,便走到了盡頭。可以說在李宗盛所有情感中,他和林憶蓮的戀情是最有故事,也是最浪漫的。
  • 李宗盛疑再婚 李宗盛第三任老婆是誰?李宗盛林憶蓮為什麼離婚
    林憶蓮不必在乎我是誰詞曲都是李宗盛 林憶蓮李宗盛為什麼離婚林憶蓮終於參加歌手了,她唱的歌曲是《不必在乎我是誰》,現場鼓手是她的現任老公恭碩良。《不必在乎我是誰》是林憶蓮加盟滾石唱片後發行的首張專輯,這首歌的製作人是李宗盛,詞曲也都是李宗盛。李宗盛和林憶蓮曾經有一段婚姻,有一個女兒,不過現在已經離婚了。他們的結合可謂是才子佳人的結合,那麼他們當初為什麼離婚呢?世人皆知,林憶蓮與李宗盛的那段故事;林憶蓮轉投滾石唱片,與李宗盛多番合作。
  • 【情感智慧】林憶蓮李宗盛:如何分一個優雅的手?
    有一次,兩個人在臺上合唱《當愛已成往事》,小李一臉掩飾不住的風騷,抓耳撓腮喜不自禁;林憶蓮一頭長髮,淡妝輕抹但明豔動人,她眼神裡有一種光。這種光,只要是戀愛過的男女,都能一眼看出,這是兩個正沉浸在愛中的才會有的雞血狀態——腎上腺素的分泌,令他們將悲傷的歌,也唱的如此情意綿綿,心花怒放。當愛的人處在愛中,其他任何人,都是背景板。
  • 左手林憶蓮、右手朱衛茵,李宗盛《領悟》這首歌,寫了誰的心聲?
    初為人父的「小李」為女兒寫了一首歌《希望》,歌中唱道:「她們是我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樣……這首歌無關兒女情長,只獻給我們家那兩個可愛的姑娘。」再後來,「小李」在歌壇步步高升。李宗盛與林憶蓮「大哥」李宗盛與林憶蓮有一年,李宗盛和林憶蓮在工作上有了交集,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兩個人的對視變得不再自然。
  • 華語樂壇的大師——齊秦
    那時候內地幾乎沒有流行音樂,香港翻唱日本歌,臺灣卻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人,羅大佑、李宗盛、齊秦、周華健、王傑、童安格、費玉清等。論流行音樂綜合水準,齊秦唱作俱佳,當之無愧的第一,既有出色的唱功,又有強大的作曲作詞能力。齊秦的出現,打破了聽眾對於創作歌手唱功不好(比如羅大佑李宗盛),唱將型歌手不會寫歌(比如譚詠麟張國榮)的固有觀念。將樂壇音樂偶像的水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