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依戀心理公眾號
依戀理論 | 缺愛心理 | 缺愛測試 | 系統治療
依戀心理學家鮑比爾說過:「情緒的心理和病理也就是情感連接的心理和病理。」
缺愛的一生到底能有多悲劇?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言情小說家瓊瑤寫過一本書《失火的天堂》,主人公豌豆花被稱為史上最悲劇小說人物。
這本書看哭了無數的少男少女,曾一度掀起對人性真善美或是假惡醜的爭議,書中的女主角豌豆花感受過愛,但在經歷人性殘暴摧殘後,始終沒法走出心理創傷的陰影,最終因無法戰勝自身心理的脆弱和障礙而香消玉殞。
生命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成長的路上,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體驗,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可能會淡忘一些事情,但會深深的記得當初的情感體驗。
原生家庭 失守的安全基地
女孩豌豆花出生的時候,母親難產死去,父親傷心欲絕,一度認為豌豆花是掃把星,對她十分痛恨。後來父親娶了繼母玉蘭,玉蘭為人善良,對豌豆花精心照料。隨著豌豆花慢慢長大,日漸漂亮乖巧,父親在她身上看到了前妻逝去的影子,一改往日態度,對其疼愛有佳。
豌豆花的原生家庭中親生母親缺位,但好在繼母玉蘭對她如己出,在她內心逐漸構建起安全基地,讓她體會到被愛的溫暖。
然而好景不長,豌豆花五歲時,父親在一次礦難中離去。隨著繼母玉蘭的改嫁,豌豆花的家裡出現了繼父魯森堯。更慘的是,不久之後的一次水災中,豌豆花又失去了繼母玉蘭。
父親的失去,無疑在豌豆花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抹不去的創傷。繼母玉蘭的不幸離去,讓豌豆花內心還不牢固的安全基地徹底瓦解,也預示著她人生悲劇的真正開始。
之後, 年幼的豌豆花只能跟隨著繼父魯森堯生活。魯森堯對她實施了慘無人道的虐待,不僅兇狠的打罵,而且對尚未成年的她實施了強暴,導致豌豆花渾身傷痕累累,在12歲就懷了孕。
對繼父法律上的制裁無法抹去對孩子造成的巨大創傷。身體上的傷害,心理上的摧殘,對一個父母雙亡的小女孩來說,都是致命的。
● 人都有依賴的需要。這個可以依賴的對象必須是可以信任的並且能夠為我們提供支持和保護的重要他人。我們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結構中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
● 人類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和尋找著和他人穩定、持續、溫暖的情感連接。每一次連接的斷裂,都會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創傷。
● 豌豆花的內心的安全基地始終是不穩定的。在她的原生家庭裡,擁抱過愛。但是隨著親人相繼離去,一次一次的失守。創傷的疊加以及繼父人性的殘暴,已讓她成為一個心理極度缺愛孩子。
寄養家庭 廢墟之上的重建
豌豆花逃出去後,被醫生秦非所救,並醫治好了身體上的疾病。醫院院長出於同情和憐愛,收養了豌豆花,更名何潔舲,寄養在秦非夫妻家裡。
在秦非夫妻和醫院院長等人的精心呵護下,過去的豌豆花,如今的何潔舲,享受了一段平靜有愛的時光,幾年之後上了大學,長成一位美麗的少女,並極具藝術才華。
一切看起來正朝著好的方向行走。但一些事情可以淡忘,卻無法消失。創傷深藏,雖未被觸及,卻隱隱作痛。
● 長期的缺愛心理,會對愛更加強烈的渴望和幻想。
● 自身的優越和命運的捉弄,仇恨無法釋然,自戀感和羞恥感強烈落差的存在。
秦非夫婦為何潔舲建立了一個新的安全基地,讓她可以很好的重新生活學習,幫她克服心靈上的痛苦,但一直避諱談及過往的創傷。遠離那些痛苦的回憶,看起來是起到了止痛的效果。建立在廢墟上的安全基地,地基不牢,一旦激發舊時創傷,容易房倒牆塌。
隱形創傷 愛情成了幸福的冒險
展牧原的出現,俘獲了何潔舲的心。面對愛情時,何潔舲既渴望又恐懼,渴望的是美好幸福的愛情,恐懼的是內心深處的陰影。二人訂婚之時,這個令何潔舲恐懼的陰影——邪惡繼父魯森堯出現了。繼父曝光了她曾經的遭遇,男友父母不能接受她的過去逼他們分手,懦弱的男友展牧原聽從父母的要求,放棄了訂婚。
對愛情的美好嚮往破碎,對創傷的恐懼陰影浮現,讓何潔舲陷入極度的矛盾和痛苦當中。當知道展牧原無法接受過去的自己時,何潔舲選擇了結束年輕的生命。
● 兒時依戀關係與成人戀愛中依戀關係極其相似。兩者都會有親密的接觸、分享個人心靈世界、尋找內在的安全基地。這是一種愛的需求。在心理陰影的籠罩下,何潔聆無法去正視自己的內心,而陷入更深的痛苦,在愛裡得不到釋放和滿足。
● 缺愛心理對人的影響是彌散的。在心境上構成一種焦慮或抑鬱心理基調。
事實上,就算魯森堯不出現,何潔聆的內心也無法明亮起來。心理的問題沒有解決,只能把自己活成一個謎,更加的焦慮和抑鬱,愛的本身就沒有虛假。
● 缺愛的內心能量不足。在受到挫折時,沒有能力面對自己真正困難。在面對現實挫折的打擊的時候,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感會進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裡推,因為在那裡自己可以是完美的。這是何潔舲走向悲劇的內因。
性侵事件 比想像的危害更大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每個人都以自己無法選擇的方式來到世界,有些人從小就在愛中長大,有些人因家庭各樣的原因,從小缺失了愛……
對於缺愛的孩子來說,由於缺乏與父母的坦誠交流,自身也比較懦弱孤僻,遭受性侵之類惡性傷害的悲劇概率比較大一些,創傷也更強烈。
性侵往往分兩種:幼年時來自熟人的持續性的傷害和成年後來自陌生人的突發強暴,不管哪一種,都會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相對來說,幼年創傷會更難處理一些。
荷蘭一名20歲的少女,從5歲被性侵至15歲,時間長達10年,心理受到嚴重創傷,出現厭食症、慢性抑鬱症和自殺傾向,甚至會產生幻覺,醫生治療過後判定她的心理疾病無法治療。由於狀況太過嚴重,判定她無法治療,最後在本人同意下對她注射安樂死。
性侵事件發生後該如何幫助受害者修復創傷?
修復創傷的關鍵,尤其需要家人的支持。受害女性能否從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那裡獲得更多支持,尤為重要。做為受害者的親友,要告訴受害者「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永遠愛你」,而不是指責甚至辱罵。
在心理方面最好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通過他們的幫助來預防和減輕抑鬱情緒、創傷後應激障礙等。接受心理輔導的最佳時間是事發後72小時,時間久了之後,情緒容易被壓抑。
如果是年幼的孩子受到性侵,更應該及時處理和幹預。否則,負面影響會延續到成年,甚至終身。倘若父母礙於面子名聲,害怕讓人知道,錯過最佳疏導時期只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更多的傷痛。
「依戀理論之母」愛因斯沃斯最早發現先天的、生物驅動的依戀系統是具有可塑性的。舊日的創傷還在,療愈可幫助人正確的面對創傷,改變意義,激活真我。
生命總要朝著療愈的方向前行。守護好你的心靈,建立起內在愛的安全基地,有了愛的能力,才能守住自己的幸福。
有愛,才有幸福。
有愛,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