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秦人,道秦事,話秦風,言秦譜!
秦家人都在關注建立於2008年的秦網!
三臺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鄰綿陽,南連射洪,西靠中江,東接鹽亭,綿遂和成德南高速公路橫貫全境。
三臺縣古名「梓州」、「潼川」,後因城西三臺山而得名「三臺」。
三臺縣域面積2659.38平方公裡,轄62個鎮鄉1個街道辦,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1423749人,是四川首批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之一,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
三臺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三臺始源於古郪王國,自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廣漢郡置郪縣,隋唐為梓州,宋、元為潼川府,明為潼川州,清置三臺縣,迄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
盛唐時期,三臺為東川節度使治所,與成都齊名,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三臺境內有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郪江古鎮,有道教聖地雲臺觀、人間仙境魯班湖、詩情畫意琴泉寺等眾多自然人文景點,吸引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詩聖杜甫流寓三臺一年零八個月,在此創作了名作百篇,並遺留了三臺杜甫草堂。
青槓沱位於三臺縣南部,離縣城約22公裡,地處新生鎮青槓村、魯班鎮徐水村、玉林鎮大王廟村三交界處,以發源於魯班湖的綠豆河為界,河的一邊為徐水村,河的另一邊為青槓村。在從徐水村所在的巒堰灣有一條小河溝與綠豆河交匯處,當地秦氏族人秦清明於一百多年前出資修建了一座石拱橋,名為蟠龍橋,但當地人都稱其為「秦家拱橋」,以秦家拱橋為界,橋的下遊則是歸屬玉林鎮管轄的大王廟村。
青槓沱秦氏以秦家拱橋周圍的新生鎮青槓村、魯班鎮的徐水村、玉林鎮的大王廟村為發源地,不斷開枝散葉,世代繁衍,走向了全國各地。
據青槓沱《秦氏宗譜》記載,青槓沱秦氏入川始祖秦再鶴公,是湖南永州零陵縣孝悌鄉下堡裡秦巖洞秦興輔景文公行仲脈系後裔,為景文公十一世裔孫,其父德明公,其兄再通公。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在朝廷「招民徙蜀」的詔令下,順著湖廣填四川的大潮,青槓沱秦氏入川始祖秦再鶴公攜妻唐氏祖婆、子興聯公,其兄秦再通公攜妻張氏祖婆、子興桶公,由湖南永州府零陵縣下堡裡保坊寺側白竹園,即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黃田鋪鎮白竹園起程,千裡跋涉,餐風飲露,一路風塵的來到四川。
兄弟二人先是在潼川府中江縣五碓磨(今中江縣高店鄉有五墩磨,不知是否為同一地方)居住數年,再通公遷成都府德陽縣消水溝(今德陽市雙東鎮青山村秦家溝吳公嶺)落業,後葬吳公嶺。再鶴公則由中江五碓磨遷至三臺縣南路豐饒鄉(後改名為心月鄉,今古井鎮曾名為心月鄉)高磨堰(今玉林鎮大王廟)青槓沱(今新生鎮青槓村)老宅居住。
據譜載,再鶴公生於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歿於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享年70歲,葬三臺縣南路高磨堰青槓沱(今新生鎮青槓村)老宅後。
秦再鶴公生興科公、興聯公,興科公妣崔氏,早故無嗣。興聯公妣陳氏,生三子,長子天文、次子天美、三子天福。由此,天文、天美、天福三大房逐步繁衍,分布新生、太林、玉林三個鄉鎮,目前人數已達數千人之眾。
天文公為興聯公長子,妣卿氏,生二子榮宗、榮甯(nìng),繼妣韋氏。榮甯幼故無嗣,榮宗公生五子,長子三傑、次子三釗、三子三楚、四子三彪、五子三奇,由此開啟了天文公眾多的裔孫,至今已至景文公二十四、二十五世。
天文公後裔中,除了分布在青槓沱附近的新生鎮青槓村、魯班鎮徐水村3、4、5組、玉林鎮大王廟村等地外,因各種原因也外遷不少,如:秦盛岱遷居廣元市青川縣,其後人秦延洪、秦隆碧等移居江油彰明;秦延鑑考學至成都畢業先分配至貴州,後由貴州返回成都工作,其後人定居成都;秦世平、秦世裡、秦世富遷居江油;秦邦寧部分後人落戶於新生鎮德光鄉唐家灣;秦建全等因工作定居攀枝花;秦邦壽及其後人落戶廣元市三水鄉(疑為「廣漢市三水鎮);秦世熟遷新疆,其後人也在新疆安家等。
天美公為興聯公次子,妣楊氏,生四子,長子榮富、次子榮愷、三子榮顯、四子榮龍;榮富妣熊氏,生四子,長子三品、次子三玉、三子三義、四子三禮;榮愷妣謝氏,生四子,長子三良、次子三卿、三子三壽、四子三辰,繼妣何氏生五子三耀;榮顯、榮龍的後人則暫時沒有記載。
天美公後裔是人丁興旺,除了分布在青槓沱附近的玉林鎮大王廟、新生鎮木桂村、青槓村、魯班鎮太林馬蹄王村、徐水村5組臨近木桂村等地方,還有多人因各種原因外遷,如:秦盛美因到鹽亭幫工落業鹽亭,其後人在鹽亭定居;秦延政居新疆;秦延年部隊轉業到內蒙古包頭鋼鐵廠工作;秦延高部隊轉業到四川川北石油局子弟校工作;秦世財及其後人居綿陽市遊仙區石板鎮石板河;秦延禮及其後人因工作定居都江堰;秦延智及其後人因工作定居綿陽、成都;秦世華及其後人定居綿陽市青義鎮下龍溪村;秦隆榮部隊轉業工作定居於綿陽;秦世大部隊轉業後到北京中科院工作;秦世銅全家遷鹽亭縣;秦世財、秦世寶遷文臺鄉;秦世華遷劍閣縣;秦世金遷江油彰明東興建設四隊;秦延興遷綿陽市遊仙區;秦世第在綿陽市遊仙區劉家河鎮居住;秦盛永居江油大堰鄉李家碾;秦盛恆及其後人定居鹽亭縣安家場8村3組;秦世國、秦世銀、秦世文等住綿陽市梓潼縣石牛鎮11大隊5小隊;秦易學及其後人定居綿陽涪城區塘訊鎮;秦盛田及其後人定居綿陽市涪城區青義鎮龍鬚村4組;秦盛敏及其後人落戶定居於成都市金堂縣玉紅公社楊柳大隊6組;秦盛林及其後人居於成都市金堂縣龍威鄉新生村3組等。
天福公為再鶴公三子,妣陳氏,生四子二女,長子榮貴、次子榮輝、三子榮定、四子榮璋。榮貴公妣楊氏,生二女無傳;榮輝公妣唐氏生二子一女,長子三舜、次子三珩(無傳);榮定公妣羊氏,生三子一女,長子三喜、次子三讓、三子三略;榮璋公妣張氏,生二子,長子三善、次子三晉。
天福公後裔除了分布於青槓沱原住地外,也有很多人因各種原因遷居外地,如:秦林生曾任解放軍陸軍七十五醫院院長,在外地工作定居;秦世泉到了江油川西北石油局子弟校任教;秦世明、秦世金、秦太平等定居成都;秦世崇遷居綿陽市遊仙區;秦世華在成都工作;秦華貴到了南充雙女石木材廠工作;秦世軒部隊轉業在黑龍江五常縣工作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變,工作、生活的流動性大為增加,很多青槓沱的秦氏族人紛紛離開了老家,在外地工作、安家,分布在了國內各個城市、鄉村。因為年代久遠的緣故,還有很多族人的信息已沒有記載,無可考證。
在青槓沱秦氏中,也湧顯出了許多優秀的族人。
據再鶴公後裔秦榮定公碑文記載,秦榮定公為皇封五德郎;據鹹豐五年乙卯漢章譜記,秦榮定公次子秦三讓公為癸酉科武舉人;秦世駿(女)曾任綿陽市廣播電視局局長、市政協常委;秦林生曾任解放軍陸軍第75醫院院長;秦延禮曾任川西森工局、毛爾蓋林業局書記、場長;秦延智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朝輝中心主任、工會主席等。還有很多青槓沱秦氏族人在從政、從商、從教,在各行各業辛勤工作。
根據湖南永州《秦氏通譜》記載,景文公行仲脈系的字輩為:
景、仲、子、均、以、志、思、文、朝、明、再、興、天、榮、三、成、翰、邦。
青槓沱秦氏再鶴公入川後,新議定字輩:
盛、世、延、隆、運、賢、家、啟、瑞、光、祥、徵、齊、衍、慶、福、厚、永、懷、良。
而遷居德陽雙東鎮的再通公入川後議定字輩則是:
盛、世、家、國、鼎、昌、紅、顯、茂、芳、民、廷、建、止、正、永、定、可、懷、良。
一九三六年清明日,青槓沱秦氏作為敦本堂參與了入川景文公後裔的五祠聯宗:敦本堂(三臺新生鄉青槓沱)、傑仕堂(三臺幸福鄉鍾家橋廟子壪)、玉升堂(樂至縣盛家池、良安、全勝、大墊、倉山)、明德堂(中江通山秦家大院子)、修禮堂(中江通山秦家小院子)等族眾商議,將字派擬定更改後,統一使用:
得啟富貴大,榮三成翰(漢)邦,盛世延徽壽,民安毓士昌,廷開家衍慶,永定可懷良。
然後下接五祠議定字派:
恢復宏謨顯,崇隆俊烈光。
因此,按照五祠聯宗確定的字輩,青槓沱秦氏完整的字輩應該是:
景、仲、子、均、以、志、思、文、得、啟、富、貴、大、榮、三、成、翰(漢)、邦、盛、世、延、徽、壽、民、安、毓、士、昌、廷、開、家、衍、慶、永、定、可、懷、良、恢、復、宏、謨、顯、崇、隆、俊、烈、光。
但是,因為青槓沱秦氏已延續使用了「朝、明、再、興、天、榮、三、成、翰、邦、盛、世、延、隆、運」近十五代字輩上百年歷史,目前最小的字輩已使用到「賢」字輩,因此,更改起來十分困難,大家還是習慣了「朝明再興天,榮三成翰邦,盛世延隆運,賢家啟瑞光」的字輩,因此,青槓沱秦氏實際使用的字輩是以下48個字輩:
景、仲、子、均、以、志、思、文、朝、明、再、興、天、榮、三、成、翰、邦、盛、世、延、隆、運、賢、家、啟、瑞、光、祥、徵、齊、衍、慶、福、厚、永、懷、良、恢、復、宏、謨、顯、崇、隆、俊、烈、光。
如今,青槓沱秦氏為了記住祖輩們的護佑,就以再鶴公的生日農曆二月初八為每年的祭祖日。這一天,附近的秦家族人都會紛紛趕來湊份子錢「趕清明會」,在祠堂裡擺上二三十桌,祭祀祖先,燒紙上香,大家也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談談各自的情況,互相問候著各自的身體和家庭的情況。
參考:秦延智主編青槓沱《秦氏族譜》2007版。
大秦族譜——告別手工抄寫,手機移動錄入,讓修譜更方便!
秦網商城籌備中,誠邀各秦氏商家免費入駐!
掃一掃或長按識別下面小程序碼立即編制秦氏電子家譜。
延伸閱讀:
大秦族譜——告別手工抄寫,手機移動錄入,讓修譜更方便!
新版《秦歌》高清MV視頻出爐了,還有詞曲簡譜MP3!趕快圍觀
你再也不用在群裡發廣告惹人厭討人嫌擔心被踢了,只因為。。。
秦家拱橋丨四川三臺的「蘇州楓橋」
三臺中江兩支景文公後裔同日祭祖 秦氏宗親話親情敘友情共商家鄉發展大計
橋見綿陽|秦家拱橋:三臺小鎮裡的一道江南風景
美麗的秦家拱橋美麗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