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8歲的少年放著好日子不過,一心想著外出航海探險。孤島生活二十八載,面對人生困境,他的不屈不撓,彰顯出一個的堅毅不屈的硬漢形象。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與其說是名著,倒不如說是對自然作了滿意的論述,盧梭是這樣如此的高度評價他。小說篇幅不長,只有十一萬字左右。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卻不甘於安穩生活,一生志在遨遊四海。在一次航海途中遇到風暴船隻擱淺,隻身一人荒島求生的故事。
有人說最幸福生活的人來自於中層階級。因為底層人的日子太苦,而上層人的生活壓力又很大。所以不上不下的中間人的生活是最幸福安全的。這個道理,肯定經歷過的會很明白。可是自己沒親生經歷,又怎麼會說服呢。有一種人生就是: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魯濱遜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本出身在一個體面的英國中產階級的商人家庭。父親希望他能夠在家鄉找一份工作。有著安安穩穩的生活。即使說他不夠富裕,但也絕不算是貧窮了。但他卻拒絕了家庭所給的舒適安穩生活。而是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為實現自己志在四方,遨遊四海的理想,他選擇出海。
人生沒有對錯,選擇了,便只顧風雨兼程。父親給的路有錯嗎?沒有錯。出身在中產階級,完全可以通過家庭的條件,在當地找份安穩工作,平淡度過這一生。自己選擇的路有錯嗎?也沒有錯。不後悔就行。
從他的實際行動中,可以看出,他沒有悔恨不已的意思。有的只是直面恐懼和生活。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當初的理想和言行。孤身一人逃到荒島求生,度過了28年之久的島上生活。
這其中,也看到了他不屈不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他從沒有放棄過自己。當所有人遇難,唯獨他一人活下的時候,他沒有絕望,而是當做上帝的恩賜。勇於接受這一切。就是他說的一句話:「我不知道怎麼說,那是一種神秘的支配一切的天命,促使我自我毀滅,即使它就在我眼前,我也會睜著眼衝過去」。
落難荒島後的他,理智的把船上的物資搬運到島上。無意中發現落地長芽的糧食後再島上種植大麥和水稻。意外在洞中捕獲山羊並馴服有了養殖;製作泥甕瓦罐用來盛稻米穀物;研究烤麵包;生活給了他重重一擊,他也反過來用行動對生活報以微微一笑。
他聰明,睿智。在一切都沒有的情況下,推算出遇難時間並在島上記錄著每一天。與此同時,也未放棄過重回文明時代的願望。他想方設法製作離開孤島的工具——獨木舟。花費半年時間去製作,奈何太重無法拖動又放棄。轉而造輕便一些的。
如果是你。會不會此時已經放棄?什麼都沒有,這怎麼能活,還不如一了百了。現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人。他們因為經受一點挫折,就一蹶不振。每天被短暫的快感所捆綁。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低級人的欲望靠放縱,高級人的欲望靠自律」。
魯濱似乎每天都在鼓勵自己:「告訴自己,每天沒有奇蹟,只有努力的痕跡」。他始終未放棄過離開孤島的想法。但同時他也對當前的現狀做最大努力的改變。發現了成片的果林,然後就在那裡蓋了間小木屋。海島物產豐富,他抓魚、養鳥。有了自己的小夥伴——「鸚鵡波兒」。
有了基礎後,他慢慢積少成多。從第一年打下的二鬥稻米和大麥到後面吃不完的糧食。吃上了自己親手做的麵包。羊的數量也一點點多了起來。開始只有羊奶喝,到後面有羊肉吃,最後穿羊皮的衣服。
他沒有自暴自棄,靠著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將荒無人煙的孤島變成了人類文明的家園。若干年後的一場意外打破平靜。吃同類的野蠻人入侵了他的領地。他再次憑藉智慧和勇氣,擊退了入侵者,俘虜者「星期五」變成了他忠實的僕人和朋友。
假如他沒有離開家,而是按照家裡的規劃,留在當地生活。那麼他的人生可能就沒有那麼精彩。也就不會懂得去創造工具,捍衛自己的家園。但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雖然他歷經千辛萬苦,同大自然做鬥爭。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努力。
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自己想過的生活。當然,魯濱遜還說話一句話:「做任何事,若不預先考慮下所需要的代價,不正確的預估自己的力量,也是十分愚蠢的」。
我有一個大膽的假想,假如重新給小說起名字,想它叫《荒島餘生》。
題外話:當你面臨深陷孤島,島上已有前輩魯濱遜給你打下的江山。如果可以,你會選擇哪個人和你一起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