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過很愛郭靖,很希望郭靖就是他的父親。
楊過又幾乎有點恨郭靖,不是他的父親。
這感情聽來稍微有些彆扭,然而正反相成。
於是,楊過一直想用某種方式,來對抗「郭伯伯不是我父親」的遺憾。
同時,骨子裡又很希望能得到郭靖的認同。
在襄陽城頭,楊過曾面對這麼個問題:
眼望著城下的慘烈廝殺,心中的念頭卻只是繞著這個難解之謎打轉:「他和我爹爹義結金蘭,交情自不尋常,但終於下手害他,難道我爹爹真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麼?」
他自小想像父親仁俠慷慨,英俊勇武,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好男兒,突然要他承認父親是個壞人,實是萬萬不能。
可是在他內心深處,早已隱約覺得父親遠遠不及郭伯怕,只是以前每當甫動此念,立即強自壓抑,此刻卻不由得他不想此節了。
他一直隱隱覺得:郭靖遠勝自己的父親,甚至,他為此覺得自己父親可能是個人渣。
但他又不能直接接受這個設定,所以很痛苦。
這重心魔,是直到最後柯鎮惡跟他講了當年之事,才勘破的。
打個比方。
你喜歡一個人,但他/她不是你的伴侶。
於是你,一方面說服自己「他/她也不是那麼好」。
一方面,總想表現點什麼給他看。
楊過對郭靖便是如此。
他從一開始就討厭全真教,對他們態度不恭,是因為郭靖在他面前打敗過全真教。他不相信郭靖跟他說的全真教玄門正宗,他懷疑過,郭伯伯怎麼把自己扔在這個武功低微的所在,是看不起自己麼?
楊過一直需要是母愛(母親早死)和父愛(沒見過父親)。
所以他對孫婆婆和郭靖的敬愛,銘心刻骨。
楊過有兩種執念。
其一,「世人不愛我,我何必愛世人。」來讓自己的一些行為正當化。這種時候,他就想不管蒙古人怎麼屠殺漢人,去害郭靖了。
其二,當看到郭靖舍己為他時,他就熱血上湧,寧可以自己去代替郭靖而死。金輪法王都笑他反覆無常。
其實金輪法王不懂。哪裡反覆了?這只是楊過在「我沒有人愛我,我不高興」到「郭伯伯愛我,我要為他而死」之間轉換罷了。
楊過在小說裡,成年之後,僅有一次,哭出來,而不為了小龍女的,是這個情景:
黃蓉:「我不傳你武功,本意是為你好,哪知反累你吃了許多苦頭。你郭伯伯愛我惜我,這份恩情,我自然要盡力報答,他對你有個極大的心願,望你將來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我定當盡力助你學好,以成全他的心願。過兒,你也千萬別讓他灰心,好不好?」
楊過從未聽黃蓉如此溫柔誠懇的對自己說話,只見她眼中充滿著憐愛之情,不由得大是感動,胸口熱血上湧,不禁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這一瞬間,他應該是有種,得到父愛和母愛照耀之感了。
十六年後,楊過為郭襄做那些事、送那些禮物時,並沒愛上這小姑娘。
某種程度上,他要當神鵰大俠去行俠仗義,去做三件大事給郭襄過生日,是給郭靖看的——郭襄甚至不明白那些禮物,什麼蒙古兵耳朵,的意義。郭靖是明白的。
結果便是,看結局。當楊過來幫忙解了襄陽之圍後:
郭靖攜著楊過之手,拿起百姓呈上來的一杯美酒,轉敬楊過,說道:「過兒,你今日立此大功,天下揚名固不待言,合城軍民,無不重感恩德。」
楊過心中感動,有一句話藏在心中二十餘年始終未說,這時再也忍不住了,朗聲說道:「郭伯伯,小侄幼時若非蒙你撫養教誨,焉能得有今日?」
二十餘年,比他等小龍女的時間還長。
為什麼這句話要壓二十年才說呢?
之前說不行麼?
楊過拼了這些年,其實內心的希望,便是能在取得個成績後,堂堂正正對郭靖說這麼一句話。
有沒有一點像兒子/女兒發了第一筆工資,給爸媽買了件好東西時的成就感?
有沒有一點像孩子,從小對父親又愛又敬畏,一直追趕著他的步伐,有了出息後,終於可以挺直腰杆,對爸爸說:
「爸爸,我長大了!」
——這就是楊過對郭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