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超級女聲》之後國內的選秀節目基本是石沉大海,以至於這之後的各檔選秀節目結局都能一眼望到頭。要說真正開啟國內愛豆選秀新熱潮的要屬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它由此開創了仿照韓國《produce101》的男團女團的選秀元年。
《偶像練習生》的爆火讓各大資本看到了商機,打著「純素人出道」的口號讓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更卯足了勁擠破腦袋想來一探究竟,電視前的觀眾也是對掌控選手命運的那種沉浸式參與體驗良好。於是,這兩年,男團女團的選秀模式綜藝迎來井噴。
但我們發現,除了偶練,近幾年的《創造101》、《創造營》、《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等選秀,除了小部分選手名字被記住從而大紅大紫之外,大部分出道或者沒出道的選手都隨著高速更迭的網際網路記憶銷聲匿跡。有的去拍戲,有的回歸素人,有的改行……出道嘛,撇開資本那一套文縐縐的東西之外,也還真是靠運氣的活兒。你能不能在有限的綜藝時間得到觀眾的喜愛,實力、情商、觀眾緣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何況,就算出道了,運營團隊不當就還真有「出道即失業」的團體存在,在這裡就不點名道姓了。
當然了,也正是因為這種選秀的性質是粉絲觀眾打投的結果,必定會有人歡喜有人憂愁。真情實感追選秀不如意的結局就是,如同標題——我再也不zqsg搞選秀了!!!以至於在今年婧結束之後,《少年之名》打著「收留心碎婧妹」的口號來吸引秀芬(追選秀的觀眾)。
綜藝嘛,總還是綜藝,不停的玩花樣吸引觀眾眼球,在一次次炒冷飯中找出新鮮有趣的模式或者引導式剪輯製造話題,也讓秀芬在心碎、我又可以了這兩種心態之間來回踱步。
要論本年度期待值最高的兩檔選秀當屬《乘風破浪的姐姐》和《明日之子樂團季》。姐姐們自身在圈內的腕兒地位以及觀眾們本著吃瓜心態讓《乘風破浪的姐姐》在開播之時就有非常高的熱度。以及最近非常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這兩者的出現,好像在想向市場傳達一種若隱若現的信號:年齡不應該成為衡量人們的價值指標。什麼年齡能做什麼的局限都應該統統拋掉,社會在渴望一種更加包容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各類群體的存在。
本著這種觀念,這的確是一檔層次立意上拔高的選秀,它也值得被大家喜愛。那話又說回來,它高開低走的原因也很明顯,節目這幾次的評選制度又讓這淪為選拔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練習生的競技比賽了。二十歲的時候,我們追逐夢想成為女團和三十歲的年紀我依然想追逐女團夢,這兩種其實本質上應當有區別。刻意迎合現今年輕女團的成團標準反而讓姐姐們的個性和實力被掩埋,有些古怪。
但話又說回來,娛樂圈還真是吃青春飯的。這當然不是娛樂圈的硬性規矩,但怪圈在於好像大家默認一直都是這樣的。所以這也不能怪這檔節目,他的初衷自然是好,但歸根結底在於人們對於女團男團、對於娛樂圈的生存法則至始至終都是有一個標準在那裡。大家一方面想著「自由」,其實思維還是被禁錮在以往的認知當中,或者說潛意識裡還是一塵不變的。
說白了人心底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帶著新鮮和吃瓜的態度想從節目的過程中感受三十歲定義女團的概念無果。所以當三十歲的姐姐們乘風破浪變成年輕姑娘追逐夢想的舞臺之後,新鮮勁兒過了,熱度自然也就下來了。
無獨有偶,《明日之子樂團季》也陷入了這種尷尬的局面。想選出「有一群夥伴比啥都浪漫」的純粹樂團,在愛豆偶像的選秀規則下少年們的樂團夢還是淪為了粉絲集資投錢的比拼,老飯圈文化了。
我們會發現,追選秀的網友們在吐槽中從未停止「真香」,心甘情願的為喜歡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們打投,在小編看來這就是青春。管他節目結果怎麼樣,我真的在認真地喜歡、欣賞這位選手,付出時間精力在追尋自己的快樂。當然了,也還是得提醒大家,追星只是生活很小的一部分,選秀綜藝尚是如此,切不可讓它成為生活的全部,要過好自己的三次元生活。正如標題所說,我再也不真情實感追選秀了,不是不讓大家追,而是得意識到節目終究是節目,它的結果未必就是你所想的那樣。看個綜藝,本就是圖個快樂,圖個放鬆,純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