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爛,秀才半」。一部《昭明文選》塑造了多少歷史風流人物?三國時代的曹操究竟是一代梟雄還是白臉奸臣?「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曹操,又是如何在詩歌中吐露自己心聲的?
今天下午,由南京市全民閱讀辦主辦的「2020共讀南京」七月品讀會走進鼓樓區消防救援大隊,特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武黎嵩教授講述《曹操的詩歌與人生》。
書香南京大講堂全媒體直播。
講座現場,武黎嵩教授從多個方面深入淺出地為消防官兵了闡述了曹操的生平與詩作。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家一聽到三國,會把曹操劃歸三國時人,好比我以前講秦漢時候,講到劉邦,大家都把他劃成漢朝,但是劉邦是徹底的戰國人,他一生當中前四十年在戰國。曹操是什麼人?是徹頭徹尾的東漢人,他死後一年,是曹丕的皇初元年,也就是說才進入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時代。我們如果把曹操放在東漢的歷史背景下來看,曹操的很多問題就能夠解釋清楚了。
曹操六十六歲去世,一生經歷了漢桓帝、漢靈帝、漢獻帝三朝。《魏書》記載:「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曹操一輩子帶兵打仗30多年,經常拿著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詩品》有云:「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武黎嵩說,這是一個並不高的評價。古,說明曹操樸拙,沒有經過後代的繁華;直,是比較直白,沒有後代的雕琢。換句話說,曹操的詩不需要大家做注,看字面意思都能理解。後面一句,「甚有悲涼之句」,是說曹操的作品當中,有悲壯的色彩,這和他詩作的歷史背景有關係。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裡蕭條」的荒涼景象。
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遊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徵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
苦寒行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
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
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苦寒行》是曹操在徵討高幹時作的一首樂府詩。蕭統將此詩選入《昭明文選·卷二十七》樂府類。
曹操在詩中生動描寫了艱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厭戰情緒。但實際上反映的是曹操不畏艱苦,積極向上,充滿勝利信心的奮發精神。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在《三國演義》裡,《短歌行》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被安排在建安13年赤壁大戰前夜。曹操臨江橫坐賦詩,在大宴將領的宴會上唱了這首詩。短歌行其實是喪歌,你會發現曹操這首《短歌行》的句子其實是湊來的。認真分析,沒有什麼學理,明顯不是一首經過雕琢,經過細心構造的詩,極有可能就是隨手寫下,隨嘴唱出來的,但是特別好。
開頭八句,曹操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
最後八句的前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確切地點明了此詩的主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
所以,建安15年,建安19年,建安22年,曹操在他最後的十年當中,連發三次選人的詔令,被稱為「求賢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