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平臺上了一部新的綜藝——《德雲鬥笑社》,導演和製作團隊都挺強的,郭德綱、于謙二位帶著一眾徒弟駐場,目前已經播了兩期。小結一下,些微的令人失望。
節目整體分兩個部分,前半場跟很多綜藝類似,幾個徒弟參與遊戲,但除了嶽雲鵬,明顯其他人都還沒學會綜藝中怎麼表演,我都心疼導演和後期為了剪輯出效果得多費腦。後半場徒弟們各自搭檔,根據限定主題登臺表演,老郭、于謙、觀眾投票,按規則來說兩期就要出現淘汰,卻被愛徒心切的老郭硬生生又拖到第三期去。
不說規則的問題,咱看德雲社也不是奔著緊張、煽情去的。回到德雲社的本業,也無法讓人滿意。兩期下來,徒弟們表演中甚至到了需要cue李誕來抖包袱,如果不是最後一場孟鶴堂、燒瓶和嶽雲鵬的力挽狂瀾,德雲社的招牌怕是就要砸了。
不知是不是因為德雲社現在越來越頻繁的商業運營,他們的相聲已經不怎麼好笑了(忠粉勿噴)。說到好笑不好笑,笑點這種事還是存在差異性,衡量標準其實應該因個體而異。但就拿一天前《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王勉那場關於選擇和逃避的演出來說,公眾對於好笑這件事還是挺有共鳴的,帶著楊天真還上了熱搜。
德雲社的現狀跟二人轉有點類似,缺乏創作底蘊和創新能力,就靠過往的老段子重複演出。二人轉線下演出基本淪落到只有賣「奇」、賣「怪」。德雲社的藝人就只能靠各自人設,賣萌扮傻,依託粉絲繼續存活,但粉絲大部分都是短情的,你能寄希望所有的粉絲一直跟隨下去,不停買票聽同樣的段子、相差無幾的現掛,跟臺上演員不厭其煩的玩同樣的互動梗?
同樣致力於線下推廣的脫口秀,卻經歷了笑果文化持之以恆的「線上網綜擴散+線下新人培養」的模式,漸漸形成了自身的良性循環。觀眾在線上平臺看到脫口秀演員的演出後,很容易引發線下入場,為什麼?每個演員的個性與表演風格都非常特別,差異明顯,最重要的是脫口秀演員都在持續創作、不斷創新,一個稿子如果在線下持續演出兩個月,演員們自己都慌了。
當然,這本身也存在表演形式的差異性。相聲演員根據表演腳本不同,每一出需要進入不同的人物,脫口秀演員要進入的人設只有自己一個。
另外一點,脫口秀演員相比相聲演員門檻的確要低,只要不怯場、放得開,就可以上臺,再學習一些表演技巧,稿子好的話就能炸場。相聲一直以來都很強調演員的基本功,而郭德綱在德雲社一直以來也非常堅持這一點,這個固然有他的道理,但造成的局面就是幾千名學員學的都是那幾套活,在外演出全是翻來覆去的這幾本。久而久之,觀眾腦海中都被打足了預防針,不止德雲社,其他相聲演員演出這幾本都很難收到好效果。
有人說了,相聲線下表演也不弱,電視演出時長限制,相聲演員發揮餘地受限制。那幾年前「相聲新勢力」的盧鑫、玉浩帶著一群基本功欠缺的愛好者,硬生生的擠進專業相聲演員中,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他們不滿足於老段子,某方面原因固然是因為同樣的老段子表演起來對基本功是有一定要求,他們完成度並不高;另一方面一要吸引觀眾入場聽他們的相聲,逼得他們必須創新,也正因為創新,當年的「相聲新勢力」才能一炮而紅。再看德雲社自己,孟鶴堂怎麼火的?那一場「盤他」難道不是在電視上演出的?
郭德綱沒有創新嗎?當年老郭靠什麼紅的?「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我系列」、「你系列」一本接一本的新創作或翻新相聲,融入自身特點,將相聲復興在小劇場中。到了現在,從老郭到徒弟們創作怎麼就這麼難了呢?一年能拿出一兩個新本子都像是懷了哪吒一樣。
紅了的徒弟們的確也有了更多選擇,對於自己的發展有了不同的方向。嶽雲鵬戲約、綜藝通告越來越多;德雲社粉絲最多最狂熱的張雲雷,倒是一直堅持在劇場,我只敢說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最初「騷浪賤」組合時期,一度在臺上表演也挺有趣的,現在有包袱了,舞臺表演都收了回來,卻離一個有趣的相聲演員越來越遠。繼承了師兄們「賤」、「傻」真傳的秦霄賢、尚九熙基本功還欠缺,舞臺控制能力遠未成熟,完全憑個人人設挺著。
這大半年的疫情導致德雲社無法演出,其實未必是壞事,既然老郭用綜藝給徒弟們掙點收入安安心,那大家更能沉下心來琢磨琢磨創作,畢竟老本終是有啃完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