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共誕生了400多位帝王,目前為止,他們的陵寢多數都被發現,只有極少數還隱蔽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而這極少數裡就包括被喻為「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
現存成吉思汗陵園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的伊金霍洛旗,號稱「八白室」。不過,這座氣勢恢宏的「八間房子」建築只是一個「衣冠冢」。也就是說,裡面根本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只是一個方便後人祭祀憑弔的地方。即便如此,出於適應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慣的需要,這座「八白室」原來還是一座遷來遷去移動陵墓。所以也有「馬背上的陵寢」一說。
八白室裡供奉著成吉思汗的遺像,衣服、家譜、及貯藏他逝世前的最後一口氣及靈魂的靈塔。
據《蒙古秘史》(也稱《元朝秘史》)記載,早在出徵西夏之前,成吉思汗便因打獵摔下馬而受傷,並且一直高燒不退。而當時進攻西夏如箭在弦,所以成吉思汗又在無奈之下打算改勸降在先,武力攻伐退而求其次。
但西夏將領阿沙口出狂言,藐視蒙古大軍,於是被激怒後的成吉思汗帶病出徵。雖然最終還未攻滅西夏,但成吉思汗因病情惡化而無力回天,最終以「馬革裹屍」結束了縱橫捭闔的一生。那麼,成吉思汗的遺骨究競葬於何處呢?到現在眾說紛紜,還沒有定論。最常見的是一個傳說。
據說,成吉思汗生前有一個願望。有一年,他率軍西徵,路過鄂爾多斯草原時,被眼前這片如詩如畫的綠地所吸引。目極處,水草肥美,鳥鳴鹿奔,霧靄繞青山,重巒疊疊而不可盡數,使人頓覺心曠神怡,豪情壯志就像泉水一樣噴湧四溢,就連手中的馬鞭也在不知不覺中滑落。
部下趕忙上前將鞭子撿起,雙手舉過頭頂,示意成吉思汗收鞭。沒想到成吉思汗依舊眺望遠方,並語重心長地說:「這裡花草繁華似錦,樹木鬱鬱蔥蔥,王者之氣四溢,就將馬鞭放在這兒吧!將來我死之後,務必葬於此處地,此馬鞭為信。」
然而成吉思汗還是沒有堅持到攻克西夏都城的那一刻,便去世了。為了穩定軍心,瓦解西夏反抗意志,他只好下達「秘不發喪」的命令。之後,他的靈樞由少數親信秘密運到傳說中落馬鞭的地方安葬。為了保密起見,護送靈樞人還殺光沿途路人。
到了預估的地點後,眾人先砌草皮,挖深坑,將靈樞掩埋,然後將墓穴回填平整。最後將之前鏟下的草皮在覆蓋在上面,一切還原如初。再經過一年多的風吹雨淋,群馬踩踏,百草復青,再也看不到了墓葬的痕跡。
為了讓親族在祭奠時準確找到埋葬地點,負責安葬的人們還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們牽來一隻幼駝,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掉,將血灑在墓地。據說,駱駝有辨識自己血親的天性,每逢祭祀時,人們只要把那隻母駱駝牽來即可輕鬆找到墓地。因為駝母會在幼駝灑血的地方徘徜哀鳴,久久不願離去。
當然上述只是一個傳說,並不可信。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母駝也有壽命,如果母駝突然死掉怎麼辦?是不是就意味著下次祭奠是就找不到了地方?至於這個傳說的其他漏洞還很多,這裡不作例舉。總之,駝母是靠不住的。
不管怎麼說,目前關於成吉思汗陵寢就是以一種「無墓有冢」的狀態存在。而這種葬俗在許多民族都有出現,並以南方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居多。蒙古人原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死後屍骨回歸自然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他們無論實行土、水、天等何種葬法,但不會保存遺體。
因此可推測,即便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寢,並不代表裡面一定有他的遺體。或者只是一把骨灰,或幾塊散骨。但是蒙古人這種「其墓無冢,以馬踐,使如平地」的喪葬方式,無疑給成吉思汗陵寢的位置鋪上了層層迷霧。因為,在地面上找不到任何關於墳冢、碑記一類的標誌物時,那種探尋如同大海撈針一樣渺茫。
另外,關於成吉思汗墓葬如此保密的原因,還有一種說法。也就是說他一生徵戰,殺人如麻,樹敵無數,為避免被仇家報復性地挖墳掘墓,挫骨揚灰,所以不得已才密藏。再就是中國人的「厚葬」習慣更容易成為居心叵測的人下手的理由。其實這兩種擔心代表了每一位帝王的心理,要不然他們就不會一即位便為自己修建陵寢,而且一直修到閉上眼睛的那一刻。持久浩大的工程量,求得就是「安全」二字。
不過幾千年的歷史證明,帝王費九牛二虎之力修建之陵寢,根本不存在絕對之安全,所以也見證了成吉思汗之精明。數百年來,一直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寢,但均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徒勞而無獲。
目前,關於成吉思汗陵寢的位置還有如下幾種推測:
一、今蒙古國境內。
二、我國內蒙古地區。
三、一處深水湖底,或一條大河的河底。
四、我國新疆北部阿勒泰山青和縣三道海附近的一座疑是人工改造的大山。
成吉思汗的陵寢究竟在哪裡?或許將永遠是一謎。
感謝朋友們點讚、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