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本寶寶好死不死(自作孽)看了一部號稱科幻片的恐怖片《異星覺醒》,然後終於明白了院線不排3D的原因。
話說好萊塢似乎特別熱衷於各類型外星生物大片,它抓住觀眾對未知領域的這種恐懼感塑造出科幻、怪獸、打怪這一類的電影,從而撬開「自虐」的錢包。可謂:外星虐我千百遍,我待外星如初戀。
回顧好萊塢電影這些年經典的外星生物形象,主播認為非《異形》莫屬。雖然沒有一般怪獸的高大猙獰,但在這種八爪的造型,卻讓人忍不住聯想到那些軟體動物。那就趁著這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熱乎勁,讓主播帶你把好萊塢的外星生物一次看個夠。
《異星覺醒》對於主播這種軟妹子來說簡直就是史詩級的恐怖,全程帶著「好papa 」的感覺縮在了影院的座椅上。說它恐怖,在於其秉承了經典好萊塢式的血腥原則,說它的靈感來自《異形》你應該就懂了吧?影片內存在大量外星生物纏繞人體、鑽進人體內吸血的鏡頭,不少家長在帶孩子觀影后都後悔不已。
不過也怪不得影片本身,這部電影自宣傳起就打著「科幻恐怖片」的名頭,在北美被評為R級。不過,主播發現,按照以往的經驗,R級電影或者驚悚片引進國內時,經常會面臨刪減的問題。而《異星覺醒》這次一刀未剪,共104分鐘,只有個別購票APP上註明了「家長引導」。這真是要全面降低進口片門檻的節奏嗎?
話說回到故事本身,這又是一個不作死就不會死的電影。影片取材於宇宙探索,講述了六位被委以重任的太空科學家,在空間站收集並培育火星生命體之後,經歷的一場浩劫。出於安全性考慮,科學家們決定在空間站內培養並喚醒火星生命體,我只想說這是為了安全還是不想活了?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這類影片都熱衷於創造一個近似人類的形象,而這次這個生命體長得像大章魚,幼時還挺萌,透明的肢體,像樹葉,跟科學家互動時甚至有點調皮可愛,地球人給它取名為卡爾文,還進行了全球直播。不過長大後,科學家再介紹它時,你就會發現,它的每個細胞都擔負著多種功能,具有強悍的生存能力和高智商。反正就是一個「我很牛逼」的設定。
雖然整部片子都大寫著「套路」兩個字,不過主播覺得很新鮮的一點是,(我好像忍不住要劇透了),故事第二幕剛開始不久,導演居然就對影片中最大牌的明星做出「那樣」的事。在我觀影的20年中,除了故意惡搞這一橋段的,正經商業片中還沒有另外一部作品會如此爽快的讓其大牌明星「領盒飯走人」。
反正具體的細節還是需要大家親自觀影,只能說它是部清水血腥恐怖片,面對「一個物種想求生存,就必須幹掉另一個」的生存法則,誰最終黑化?
一部外星科幻電影正在熱映,《異形:契約》又即將上檔了。科幻迷們的春天正大踏步的走來。異形契約於5月19日北美上映,為電影普羅米修斯的續集。據悉此片已經過審,有望引進內地,但這部片子在北美評級R級,包含不少暴力血腥鏡頭,能否再次一刀不剪是現在所有影迷最關心的。
其實從《異形》到《異星》不難發現好萊塢是十分熱衷拍攝外星科幻影片的。還記得主播小時候看的第一部外星影片,應該就是《E.T》了,那個和地球小男孩相處十分融洽的可愛外星人一度讓我覺得外星人都是善良,可事實太「骨感」了,大部分的外星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入侵地球。下面主播來和大家回憶一下五大好萊塢經典外星人入侵的科幻片。
1、《星河艦隊》
1997年的《星河艦隊》,講述了男主角違背父母意願,加入了機械化步兵學院,後來當地球遭到來自外星球的昆蟲襲擊時,男主角也加入了對抗外星昆蟲的鬥爭。這部影片曾經獲得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視效獎」提名。
2、《火星人玩轉地球》
蒂姆·波頓1996年執導的《火星人玩轉地球》,並沒有像很多影片那樣依靠電腦特技來吸引眼球,而是充分借鑑了集換式卡牌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科幻片,同時波頓還努力讓影片擺脫了時間的限制。這外星形象很萌有木有?
3、《獨立日》
20年前,羅蘭·艾默裡奇執導了《獨立日》,這部由威爾·史密斯、比爾·普爾曼和傑夫·高倫布聯合主演的科幻片,講述了科學家和軍人聯合為人類的命運而奮鬥,從而阻止外星人入侵、保護地球的故事,成為一代經典。
不過,《獨立日2》已達不到過去那樣的高度了。
4、《世界大戰》
2005年的《世界大戰》是由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經典科幻片,湯姆·克魯斯扮演的男主角本來是一個遊手好閒的父親,但是當外星人入侵地球後,他勇敢承擔起父親的責任,並且帶著女兒在絕境中求生。這是第一部看哭的科幻片。
5、《明日邊緣》
在湯姆·克魯斯和艾米莉·布朗特聯合主演的《明日邊緣》中,阿湯哥扮演的男主角在同一天內不斷的「死去活來」,在這個過程中,他一次次學會如何跟外星人戰鬥。儘管道格·裡曼執導的這部電影並非經典,但卻讓觀眾們猶如玩視頻遊戲一樣過癮。有種反覆闖關掛掉再闖的feel。
能讓我們感覺到恐怖的東西,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未知的恐懼。在許多關於宇宙探索的電影中,那些未知的生物很多都能牽動我們恐懼的神經,好萊塢最喜歡打造那些看上去恐怖的外星惡魔最後被人類制服的故事。如果在生活中你碰到這些怪物會害怕嗎?
《異形覺醒》沒能將太空之美拍到極致,也未簡單聚焦於「外星生物殘暴虐殺人類」這一恐怖元素,而是試圖探討「生命」這個大概念本身:一個有智慧的生命,它為了生存所做的一切,都不存在主觀善惡分別嗎?它的行為究竟是智慧選擇還是本能驅使?
關於外星生物的「善」與「惡」,在電影史上似乎從來都分為兩個流派。在充滿童心的史匹柏眼裡,外星人是能和孩子們逗趣玩樂的Q萌生物:
在蒂姆·伯頓鏡頭下,外星人卻是陰險狡詐、欲圖徵服地球的壞蛋:
災難片大導羅蘭·艾默裡奇更是粗暴,外星人都不露面,上來就先把摩天樓炸成齏粉:
究竟外星生物應該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其實就是人類站在自我價值判斷上的意淫,用這個標準來框定其它生物的行為無疑是刻舟求劍。所以我們面對科幻影片能做到對人類生命的自省就可以了。《三體》作者劉慈欣說:「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但願,我們不是被幹掉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