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朋友都乘坐過中國中車生產的復興號、和諧號高鐵動車組。
但有這麼一群小朋友與眾不同,居然坐過中車生產的兒童小火車!那熟悉的鳴笛聲迴蕩在耳畔,小火車成了他們不可或缺的童年記憶。
哈爾濱兒童公園第一代小火車車廂
圖片來源:網絡
1
哈爾濱,我國第一個解放的大城市,在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期,曾是經濟、文化發展的戰略要地。「一五」計劃期間,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加緊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城市公用事業的建設步伐。當時人們聽說莫斯科有一輛兒童火車,完全由兒童來運營,頗為感興趣,於是希望在與莫斯科和鐵路都很有淵源的哈爾濱,也能建立這樣的一條小火車。
1955年,團市委借鑑蘇聯共青團的經驗,向市委第二書記任仲夷、市長呂其恩提出修建兒童鐵路的建議。市委對團市委的建議十分重視,決定由鐵路部哈爾濱機車車輛廠(中車哈爾濱公司前身)等14個單位19名負責人組成哈爾濱兒童鐵路修建委員會,並於1955年10月22日召開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開始著手修建兒童鐵路工作。
兒童鐵路路址,選定在了南崗區馬家溝河畔的鐵路花園(今哈爾濱兒童公園)。在哈爾濱鐵路局的支持下將鐵路花園劃歸地方使用。
2
1956年春,兒童鐵路的各項建設任務開始運作。
為使孩子們從小就珍視和牢記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兒童鐵路修建委員會決定修建象徵兩國人民友誼的「北京站」和「莫斯科站」。兒童鐵路西端建成以華表、大屋頂為標誌的「北京站」,設有侯車室、售票處、廣播室及站前廣場。鐵路東端是以鐘塔為象徵的「莫斯科站」。
原兒童公園「莫斯科站」
圖片來源:檔案照片
兒童列車的設計與製造任務分別由鐵路部哈爾濱機車車輛廠和林業部哈爾濱車輛廠組織部分技術人員和工人,在不影響工廠生產任務的前提下用業餘時間完成的。蒸汽機車是林業部哈爾濱車輛廠用廢舊的森林小火車的機車精心修復的。四節客車是哈爾濱機車車輛廠設計與製造的。
黑龍江省郵政公司退休幹部李玉濱介紹,那時候,哈爾濱車輛廠及哈爾濱鐵路局等單位還屬於「中國長春鐵路局」管理,由於經濟困難,上級只布置了任務,卻沒有給予經費支持,市委建議他們「變廢為寶」,製造兒童小火車。
車輛廠當時承擔的都是設計和製造大火車的任務,大火車上的零部件小火車又用不了,這可把大家難壞了。群眾智慧無窮盡,小火車的車廂最後是大火車的車廂改造而成。考慮到當時是夏季,而且小火車的功能是遊覽參觀,如果採用普通客車封閉式的設計,會使車廂顯得狹小悶氣,也不便於旅客在車上觀光。於是,設計人員就把車廂設計成了不帶窗戶的開放式花車,配上了許多裝飾,使小火車童趣盎然。
第一代小火車
圖片來源:網絡
工人們為了把車廂造得漂亮、舒適,想盡了辦法,電焊工在車廂的走臺板上焊制了「和平鴿」、「祖國花朵」、「世界和平」等圖樣。四輛牆廊上掛著淺色垂簾、立柱鑲滿了金黃色雲形花邊的天藍色外皮的小車廂甫一亮相,就贏得了滿堂彩。
哈鐵工務段和三棵樹工務段在園內鋪設全程2.14公裡的鐵軌。兒童鐵路信號裝置是由來哈爾濱實習的上海鐵路電訊學校學生安裝的。
兒童鐵路的鐵軌近影
圖片來源:網絡
在員工方面,為培養兒童自己管理鐵路的本領,在中小學中選拔13歲至15歲的「三好」學生為培養對象,並決定小員工均以在校學習為主,兼職培訓、上崗,實行定期輪換制。具體人選由各校團組織、大隊輔導員推薦,並經團市委、市教育局和哈爾濱鐵路局批准。最後從三中、四中、六中、九中、繼紅小學挑選出131名優秀兒童為哈爾濱兒童鐵路第一期小員工。由團市委少年兒童部和少年宮負責組織培訓。每周一、三、五下午為培訓時間,培訓主要內容是政治思想教育和技術與服務教育。此外,按各自分工在哈爾濱火車站對口實習。小員工的組建完全按照鐵路建制,設站長、司機、列車長、列車員、乘警、信號員、售票員、廣播員、服務員、值勤人員等,並身著統一制服和佩帶臂章。
身著制服、佩戴臂章的小火車列車長
圖片來源:網絡
兒童鐵路經過4個月的修建,於1956年5月底竣工驗收。
1956年6月1日,在新建的「北京站」站前廣場上,舉行了通車典禮暨兒童公園命名儀式,哈爾濱的孩子們收到了一份最好的節日禮物。剪彩後,「少年號」兒童列車一聲長鳴,首次滿載小旅客徐徐駛出「北京站」。
《輔導員》雜誌1956年第11期封面,
圖為將半身探出火車頭微笑眺望的
兒童公園小火車司機
圖片來源:網絡
3
60多年來,當初的小火車已經更換到了第五代,曾經的「莫斯科站」經過1965年改建成「金邊站」後,再次改建,成為現在的「哈爾濱站」。
第二代小火車
圖片來源:網絡
第二代車在1969年至1983年運行,模仿我國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的內燃機車的樣子,沒有了高高的煙囪,機車和車廂都是青蓮的顏色,車頭前鑲嵌著一顆紅五星。
第三代車頭的運行時間是在1984年至2001年,由哈爾濱車輛廠對兒童小火車進行改造,車頭車身改成了流線型,又美觀又前衛。車頭部分是由鈑金技術非常高超的老師傅一錘子一錘子鑿出來的,在機車的前部鑲有金黃色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徽「星星火炬」,還有紅色的「少先號」三個大字,列車上還設有軟包的貴賓車廂,塗著紅白相間的顏色,顏值頗高。
第三代小火車
圖片來源:網絡
第四代小火車
圖片來源:網絡
第五代小火車
圖片來源:網絡
1965年,西哈努克親王訪問哈爾濱,
「莫斯科站」連夜改建成「金邊站」,
圖為西哈努克親王在小火車前留影
圖片來源:網絡
「哈爾濱站」
圖片來源:網絡
現在的「北京站」
圖片來源:網絡
4
60多年來,當年的兒童已經變成了老人,他們曾領著自己的孩子去坐過小火車,今天,他們的孫子輩又將在兒童節乘上小火車,留下這一代的美好回憶。
哈爾濱的這條兒童鐵路小火車先後培養了 3 萬多名小員工,安全運行 270786 多公裡,運載旅客 20885229 人次,接待過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元首和國際友人 10 萬多人。如今,兒童鐵路已經成了哈爾濱一張獨特的具有歷史感和地標式的城市名片。
作為 1956 年 11 月號的《輔導員》雜誌的封面人物的欒昌義,今年 79 歲了。他當年從二中被選上在兒鐵工作了一年,這位中國第一位 " 小火車 " 司機後來從事了一輩子的醫務工作。
北京友誼醫院口腔科教授張方明今年 58 歲,不是哈爾濱人。他 1972 年母親不幸離世。在哈爾濱的姨母家寄讀,由承德市轉學寄讀於馬家溝小學。1973 年 " 兒鐵 " 來學校選小員工,張方明被選中,擔任北京站的值班站長。1974 年小學畢業,1979 年在哈畢業參加高考,考上了河北醫科大學。那樣一個年代,哈爾濱的兒童鐵路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接納了一個借讀的孤兒,讓這個 " 少先號 " 服務的小員工,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國中車生產的高鐵動車組出行
但這輛童年記憶中的小火車
依然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本文撰稿:中國中車微信平臺,根據大話哈爾濱、哈爾濱兒童鐵路、新晚報等報導綜合撰寫
圖片來源:大話哈爾濱、哈爾濱兒童鐵路、新晚報
視頻來源:黑龍江電視臺新聞頻道直播報導組
編輯整理:中國中車微信平臺
聞道有先後,文章有遺漏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原標題:《一列開往童年的「小火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