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65歲的周潤發,夫妻感情和睦,
婚後從未鬧過緋聞,絕對模範丈夫,
但膝下無兒無女,世俗認為不完滿。
媒體自帶八卦屬性,愛挖明星隱私,
記者多次追問發哥:為什麼不要孩子?
發哥脾氣好,被問到總是一笑而過:
「做周潤發的小孩壓力一定很大。」
直到後來,發嫂陳薈蓮面對鏡頭講述,
他們婚後第二年,就有了寶寶,
但很不幸,在臨盆前一周,
這個寶寶因臍帶繞頸窒息而亡。
這次意外對他們的打擊極大,
發嫂一度崩潰,花了七年才走出悲痛。
而發哥不忍心再讓發嫂承受任何意外,
於是他們勇敢地做了個決定——
此生不要生育孩子!
10年前,演員任泉跟發哥一起拍戲,
覺得周潤發這麼拼,不可思議,就調侃:
「發哥,你賺這麼多錢,給誰花呢?你又沒孩子……」
周潤發笑著說:
「這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而已。」
確實,他的錢就像不是他的一樣。
你很難想像,
像周潤發這麼大牌的國際影星,
出門竟然經常坐巴士,搭地鐵,
還會穿著十幾塊的地攤拖鞋,
到香港最平民的菜市場買菜。
難怪鄭伊健這樣評價周潤發:
「當很多明星整天想著如何炒作自己時,
發哥已經做回普通人了。」
別的明星一身名牌還嫌不夠炫,
周潤發一身雜牌隱入人海。
你說「普通市民」周潤發是很缺錢花嗎?
發嫂透露:他們的家產,
「一共有56億(港元)」。
緊接著,她說了一句話:
「我們已把這筆錢百分百捐了出去,
已設立好慈善基金會,手續也辦妥了。」
發嫂談裸捐56億。
原來,發哥說的「暫時保管」是這個意思:
56億,捐!全捐!裸捐!
周潤發出身貧窮,年少艱辛,
但當他賺到大錢之後,早已看破錢財。
他說過自己拼命拍戲,純粹出於熱愛。
他對媒體講過:
「人生中真正難的不是賺多少錢,
而是如何保持住一顆安寧的心,
過著平凡而快樂的生活。」
我們驚訝於他的裸捐,他的偉大,
但對他而言,
這只是他一直想過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如此而已。
盧永根,中科院院士,2019年8月病逝,享年89歲。
2017年,在他罹患癌症,
自覺時日無多的情況下,
他和老伴商量,
決定把一生的積蓄全捐出去。
老兩口原本可以讓唯一的女兒繼承這筆財產,
但他們沒有選擇這麼做。
當時,盧永根在老伴的攙扶下,來到銀行,
把十多張存摺裡面的錢,
一一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帳戶,
前後花了一個多小時。
那一次捐贈,
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
這是華農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學校設立了教育基金,
這筆錢用於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
但是,熟悉盧永根的人都知道,
慷慨捐贈這筆巨款的背後,
是盧永根夫婦一輩子近乎苛刻的節儉。
盧永根出生、成長在香港,
父親是一家英國律師行的高級職員,
可謂自小生活優渥,前途無憂。
但新中國成立後,19歲的他毅然回到內地,
在廣州做一名窮學生,學農業。
1983年起,盧永根做了12年華南農業大學校長,
1993年,他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首屈一指。
這時候的盧永根,早已功成名就。
按照世俗的設想,他早已大富大貴。
現實卻是,身為校長的盧永根,
不僅在交通、住房、電話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而且把企圖走後門搞工程的親戚罵了回去:
「只要我一天在,
你一天不要進華農大門。」
甚至連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的成果,
也沒有惠及盧永根的個人生活。
他家裡的擺設,讓人恍惚回到1980年代:
破舊的木沙發,老式的電視機,
幾張椅子,用鐵絲綁了一圈又一圈,
鐵架子床上,撐著掛蚊帳用的竹竿,
一頭用繩子綁著,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
早些年,盧永根會挎著購物袋,
步行到附近的菜市場買菜。
年紀大了,他和老伴到學校食堂,
與學生們一起排隊買飯,
然後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
把飯菜吃得乾乾淨淨。
老兩口對自己節儉到了這種程度:
連快遞送過來的包裝紙盒,
都會折好後放在陽臺,用於賣廢品。
盧永根的學生們,
不忍看到老師一把年紀還這麼辛苦,
建議請個保姆,好有個照應,
出門叫上學校配的專車,保障安全。
還沒聽完,盧永根就直搖頭,
繼續背個挎包,緩緩步行到公交站坐車,
遇上大雨,就摞起褲腿,趟著雨水回家。
沒有人知道,這個不起眼的老頭,
曾是211大學的校長,是中科院的院士。
早在30年前,時任中國農科院名譽院長金善寶,
向中央推薦盧永根擔任下一任院長,
盧永根毅然婉拒了,留在華農。
改革開放之初,盧永根赴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
母親希望他從此留在美國,不要回國,
但他依然選擇回來,回到「落後」的祖國。
一個人可以淡泊名利,
一個人也可以拋棄享受,
但很難二者同時做到。
盧永根,同時做到了。
去年病逝後,遵照他的遺願,
他的遺體也無償捐獻給了醫
可惜我們這個社會,
總是習慣於質疑好人的動機。
當盧永根一次性捐出880多萬元的時候,
有人就開始追問:
「880多萬從哪裡來的?」
言下之意,老院士如果不貪汙不挪用,
怎麼可能留下這麼多錢?
最後還是老院士的秘書站出來解釋:
「其實也很簡單。
這是夫妻兩人數十年來共同的積蓄,
基本都是工資。
他們兩位平時生活非常簡樸,
房子也只有一套,平時很少花錢。」
社會風氣惡劣,導致好人難做,
由這個小細節也可見一斑。
但願這些來者不善的質疑,
不會刺痛盧永根夫婦的心。
16歲時,盧永根寫過一首詩:
假如那麼的一天到來喲,
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飯吃……
假如那麼的一天到來喲,
人人有書讀,人人都是詩人,都是音樂節……
我們的生活啊,就是詩境。
我們的語言啊,就是音樂。
有的人,年少有理想,慢慢就沒有了,
而盧永根一直謹記著,踐行著,
他生前「裸捐」880多萬元,一點也不突兀,
就跟他年少時寫了一首詩一樣,純真自
95歲的葉嘉瑩,去年做了一個決定:
將畢生積蓄1857萬元,全捐了出去,
捐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
設立「迦陵基金」,
用於支持中華傳統文化研究。
捐贈儀式當天,她沒有去現場,
還特別交待學校要低調處理捐贈消息。
然而,還是有無數記者追問捐贈的事情,
葉嘉瑩無奈,只好在一次活動中做了統一回應。
她淡淡地說,
自己不是一個對現實利益很關心的人。
在保姆眼裡,她每天就是趴在桌上看書寫字,
在親戚眼裡,她就是個苦行僧、工作狂,
很難想像,一個年逾九旬的老人家,
還在加班加點研究她畢生所愛的詩詞,
還在為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而授課講學。
事實上,早在1993年,
葉嘉瑩就捐出自己一半退休金,約10萬美元,
設立了學術基金。
兩三年前,她又委託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
把她位於天津和北京的房產變賣,
賣房所得,全部捐給了南開。
葉嘉瑩因為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聞名於世,
一生獲得無數榮譽和頭銜,
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儘管如此,她的晚年素衣淡茶,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吃什麼無所謂,填飽肚子而已」。
1924年,她出生在北京一個顯赫家族,
本姓葉赫那拉,自小吟詩作對。
十幾歲時,遭遇抗戰,
繼而父親失蹤,母親病逝,
「國破家亡」四個字,
重重捶打在她身上,字字戳心。
身為長女,她年紀輕輕卻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
一邊照顧弟弟們,一邊求學念書,
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顧隨先生。
這段經歷,奠定了她一生的學術底色。
婚後,她隨丈夫趙東蓀去了臺灣,
生下一個女兒不久,
臺灣四處瀰漫白色恐怖,
丈夫被當作「匪諜」抓走,她也面臨審查。
警察看了她的自白書,
發現她痴迷詩詞歌賦,並不懂政治,
便打發她回去。
懷裡抱著女兒的葉嘉瑩追問:
「那我丈夫呢?」
「哼,誰知道他還能不能活命!」
3年後,丈夫出獄,卻性情大變,
常常對葉嘉瑩咆哮發飆,
還整天閒待在家,變成一個無業游民。
葉嘉瑩要教書賺錢,要照顧兩個女兒,
還要忍受丈夫的辱罵,
最痛苦的時候,
她數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1966年,葉嘉瑩應邀赴美國講學,
擔任哈佛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等客座教授。
三年後,定居加拿大,
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至此,她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大師,
卻在52歲的時候,又遭遇人生的厄運——
她的大女兒和女婿突發車禍,不幸身亡。
這讓她陷入長久的悲痛,再次看淡生死。
1979年,她獲批准回祖國講學、授課,
從此開始海內與海外兩頭跑。
很多人勸她不要這麼拼,好好享受生活,
她卻說:
「我們中國的古典詩詞,
有這麼多美好的東西,
我有責任把它傳承到下一代,
如果我不能把這些美好的東西傳給下一代,
我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
此時,她的格局已經超越了個體與家庭,
而寄寓於傳統文化的興衰傳承。
世俗的榮華、財富與房產,
在她眼中,
不過是一個值得捐掉的數字而已。
她說過,她個人的生平離亂微不足道,
蓮花凋零了,
但有一粒蓮子留下來,足矣。
在回應捐贈1857萬元的時候,她說:
「我從來不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憂慮煩惱,
這也是我為什麼經歷那麼多挫折苦難,
居然還頑強地活下來了。
內心有理想,有持守,
這樣就活得很平安,也很快樂。」
這樣通透的女先生,
真讓人為她的每一個決定而高興
最近這幾天,媒體報導:
77歲的河南農業大學老教授王澤霖,
將他畢生科研轉化所得的8208萬元,
全部捐獻給了學校。
王澤霖的同事說,
「老先生對待金錢讓我感覺兩極分化,
他合法拿到的數千萬元眼都不眨就捐出去,
可是出差在外住宿吃飯,
差幾十塊錢他要較真!」
王澤霖曾應邀到全國禽病大會上做報告,
他穿著舊衣服,兩個袖子都磨破邊了,
好多人勸他說:
「你是大專家,也是校園的形象,得弄套好西裝穿穿。」
王澤霖回答:
「我一輩子當馬醫師,豬大夫,
這幾十年是給小雞治病的,
你讓我穿那麼好給誰看?
關鍵是耽擱幹活啊!」
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吝嗇到底的人,
毫不猶豫把8000多萬元裸捐了出去。
坦白說,我很少被活著的人感動,
但當我了解到,
周潤發、盧永根、葉嘉瑩和王澤霖的人生後,
卻久久難以忘懷。
不是因為他們捐出了很多很多錢,
所以我膜拜他們,
也不是因為他們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就,
所以我仰望他們。
而是因為,
他們明明很偉大,卻不自認偉大,
始終抱著平凡心態去成就偉大的事情。
這一點最真實,也最打動人。
這個社會,每時每刻,
都在用血淋淋的事實,教會我們兩樣東西:
第一,你要做一個成功的人,有錢有地位。
第二,你要做一個「假」人,越假越成功。
那些製造假疫苗的人,
名下有好幾家上市公司;
那些兜售假藥酒的人,
獲得了「社會責任明星企業」獎……
這些人,站在社會階層的頂端,
曾經被追捧、被宣揚、被塑造成人生典範。
無數的年輕人,
一踏進社會就用了個「混」字,
這真是拜當今社會風氣所賜。
但以混混心態打拼,即便成功了,
也只是為社會增加一個不良的上位示範而已。
你想過沒有,
哪怕是像周潤發、盧永根這些人,
這些正正噹噹的「成功人士」,
他們認為自己是明星,是院士,是大師,
就是成功嗎?
很明顯,他們從未這樣看待自己。
人的境界有高低,但職業和頭銜沒有。
明星也好,院士也好,大師也好,
都只是戴在人身上的一頂帽子,
它或許很新潮,或許很華麗,或許很高聳,
但你永遠不能用帽子去評論戴帽子的人。
他們中的每一個人,
都認為內心安寧才是最大的成功。
捐贈錢財,拋棄虛名,簡單度日,
不是他們增加個人光環的操作,
只是安頓內心而已。
可惜,這個社會,
周潤發太少,盧永根太少,葉嘉瑩太少,王澤霖太少,
而有太多的人生導師在教導我們,
如何職場晉升、投資賺錢、炒股買房,
從來沒有人教會我們,
怎樣對待和安置自己的內心。
很多年以前,教育家陶行知說: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很多年以後,我們才驚覺:
道理我都懂,可社會,它不講道理。
越是如此,
越彰顯周潤發、盧永根們的可貴,
但願一股清流,潺潺不息,
但願一個真字,長留人心。
蓮花凋零了,有蓮子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