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善之所著《殘水滸》中,梁山好漢的結局與《蕩寇志》、《水滸後傳》等續書截然不同。書中梁山好漢的結局分成了五種,一種是主動離開梁山後退隱不出;第二種是接受朝廷的招安,成為朝廷官吏;第三種是在抵抗官軍的戰鬥中陣亡;第四種是死於梁山內訌當中;第五種是被官軍抓獲後等待處理。在五種結局當中,首次出現的是第一種。這個第一位離開梁山的好漢是誰呢?他便是在梁山排名高居第四位的入雲龍公孫勝。
公孫勝離開梁山的經過,出現在《殘水滸》的第七十二回。據書中描述,林衝、武松奉命下山搶劫官軍糧草時,遇上了昔日的同僚、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隨後,王進受到宋江的邀請,在梁山住了一天,並向梁山好漢們介紹了北方的戰事。到了第二天,宋江、盧俊義等人在梁山腳下的斷金亭送走王進後,公孫勝突然提出返回家鄉薊州的要求。宋江等人非常吃驚,連忙詢問緣故。
公孫勝回答道:「薊州一城,一月之內,被圍三次,雖然不曾攻開,但屬下各縣,都已焚掠一空。契丹兵馬,一面抵擋女真,一面抵擋大宋,還嫌不夠,哪裡還有空來徵剿?這是王進昨日在忠義堂上談北邊軍事說起的。公孫勝母親,便住在薊州屬下九宮縣二仙山,怎能不驚慌呢?」
對於公孫勝提出的理由,宋江和吳用等人不便反對,便提出了另外的解決之法。吳用認為,如今北方戰事正酣,局勢混亂,應該想一個較為穩妥的方法才行。吳用提出,自己回山後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將公孫勝的母親接到梁山,以便公孫勝照顧。宋江一聽,連忙在一旁附和。不過,公孫勝的態度卻非常堅決,自稱「心急如焚,卻等不得」,堅持要走。神行太保戴宗見狀提出施展神行之術,送公孫勝前往薊州,結果也遭到了公孫勝的婉言拒絕。
就在此時,在加入梁山時拜公孫勝為師的混世魔王樊瑞突然站了出來,表態說要隨師父一起前往薊州。宋江見公孫勝主意已定,只好表態同意。臨別前,宋江特意囑咐道:「好好!只是公孫先生,見了母親,務必設法接到山泊裡來同住,公私兩盡。」於是,就在王進剛剛離開梁山後,公孫勝和樊瑞也離開了梁山。至此,公孫勝成了第一位離開梁山的好漢。
不過,令宋江等人沒有想到的是,公孫勝離開梁山後,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回到梁山。不久後,被派往薊州尋找公孫勝的段景住、石勇回來稟報宋江,九宮縣二仙山被強盜佔領,公孫勝母子和羅真人早已消失無蹤。
那麼,身為梁山四巨頭的公孫勝為何要一去不復返呢?《殘水滸》第七十四回中,玉臂匠金大堅在與聖手書生蕭讓的談話中,道出了事情的真相。按照金大堅的表述,公孫勝離開梁山,是擔心遭到殺人滅口,因此才離開梁山避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一百零八將齊聚梁山後,宋江為了控制梁山,製造了所謂的天降石碣碑之事,故意將自己的名字列在首位,造成權力來自上天的假象以迷惑梁山眾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吳用命金大堅和蕭讓偷偷躲在一間秘密的小屋內,一個撰寫蝌蚪古篆,一個將其雕刻在石碣碑上。等這些事情做好後,宋江和吳用認為應該將事情更加玄幻才能令眾人信服,於是便央求公孫勝配合。公孫勝架不住兩人的多次請求,便當眾施法,故弄玄虛。不過,公孫勝此舉也不是沒有破綻的。金大堅說:「其實那晚已有好幾位兄弟疑心是從山頂上放一個絕妙廣東焰火,還有說聞到硫黃味的。」
石碣碑之事過後,公孫勝對宋江、吳用非常失望,下定決心伺機離開梁山,以便慘遭殺人滅口的噩運。為此,他還專門告訴參與此事的蕭讓和金大堅,讓二人萬分小心,「怕有借軍法殺人滅口的事」。當王進上山將北方戰事情況相告後,公孫勝立即意識到,這是自己離開梁山的最佳時機。因此,他才以回家照顧母親為藉口離開梁山。回到二仙山後不久,公孫勝又帶著母親前往霧靈山參同道院,與師父羅真人一起潛居修行,從此遠離塵世。
參考書籍:《殘水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