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看了三部以母女關係為主題的影片。一部是由新人楊明明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柔情史》,在業內拿獎拿到手軟,但是票房一般,所以鮮有人知。它的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我和我媽,相愛相殺。
接著我還看了反映同一主題的影片《春潮》,它的海報上寫的是:你與母親的關係就是你與世界的關係。
這兩部影片,雖然講述的都是親子關係,但是觀影過程中卻鮮有親子之間溫情脈脈的感受。真實、絕望、市儈、算計、糾纏、攻擊、醜陋、陰暗、病態,是影片給我留下的整體印象。
影片裡成年的女兒們寡言、壓抑,老年的母親們咒罵、攻擊。她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缺乏理解與溫情的母女關係是常年累積的結果,令人唏噓,讓人感慨。母親這個角色既是天然賦予的身份,更離不開後天學習以完善自然屬性的不足。正如高爾基所言,愛孩子是母雞也會做的事。
看完這兩部影片,反觀作為媽媽的我自己,我最感謝的是女兒的「逆反期」。
那時候,女兒剛上初一,我在她就讀的學校任教。我和大部分家長一樣,給孩子設定了通往成功的人生軌道,重點初中——重點高中——好大學——好工作——高薪酬,似乎一步走錯,就會滿盤皆輸。孩子的細微舉動只要不合我設定的預案都會讓我焦慮、暴躁並對她進行更加嚴格的管控。
那時候,她的班級裡有七八個教師子女(都是我的同事),每次大考小考,孩子們的成績難免成為家長彼此比較的對象。老師偏愛的都是成績優異的孩子,作為家長身份的自己孩子成績不拔尖的教師,在同事那裡,也只剩下了自慚形穢!
在虛榮心與好勝心的驅使下,那時候的我是瘋狂的,毫無理智的。我逼迫著孩子去承受她稚嫩的心靈還承受不了的重壓……
孩子逆反期的到來,挽狂瀾於既倒。
那個順從著我無休止的學習以提高成績的孩子逆反了,厭學了,不願去學校了。一向自以為是的我不得不停下腳步,反思自己。
本想讓孩子成績進步,卻導致了她厭學;本想讓她有個好前途,卻導致了她生命能量的退縮。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才有了這樣的局面。我痛苦、困惑、無助,無解的時候,我選擇了讀書,向有經驗的高人請教答案。那個階段,我讀完了我所能找到的各種有關青春期孩子教育的書籍:我單位圖書館的藏書,新華書店在售的書籍,網絡上的相關文章。我漸漸找到了自己失敗的原因。
一、我壓制了孩子形成完整獨立人格的需求。我只向她提我的主觀要求,卻不傾聽她的心聲,沒有啟動她生命自發的動力。
二、我控制欲太強,打亂了孩子自身成長的節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每個生命都自帶能量,孩子自身的成長、進步的需求就很強大。
三、我虛榮心太強,忽略了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我把她和我捆綁在一起,她原本應該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卻錯位肩負了我的期待。
四、自以為是的說教太多,「有效溝通」缺失。如果你的嘮叨孩子聽不進去,說得再多也是「無效溝通」,必須放低姿態,換位思考,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溝通,才能有效果。
五、沒有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同盟軍,而成了瞎指揮。要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強,自戀心態要不得。
是缺點就該,雖然改起來很痛,但是不改,更痛。改,傷的是自己;不改,傷的是孩子。
現在想想,當年那個把手術刀指向自己的我,相當勇敢無畏。我的改變,源於我想明白了下面幾個問題。
其一,不活在假想觀眾的壓力裡,不和任何人比較,只成為更好的自己。從此,我沒再和孩子同學的家長聊過孩子們的成績和表現,也迴避所有「比孩子」的話題。不因為孩子某一次的成績好而沾沾自喜,也不因某一次的成績差而抓狂,成長是一個緩慢而自我的過程,眼睛如果一直盯著別人,把超越別人作為奮鬥目標,就會迷失自我。
其二,樹立正向的母親形象。孩子的高中就是在我工作的學校上的,當時我也當班主任,和她在同一個年級。我更加努力地工作,讓她換一個角度,看到她從前沒看到的媽媽在工作中積極、樂觀、上進的另一面。讓她從同學們的評價中再次去認識她的媽媽。
其三,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因優勢的發揮而不斷增加自信,提升戰勝困難的能量。女兒擅長文科與美術,於是,就選擇了美術文,我們鼓勵並欣賞她擅長的科目的不斷取得的進步,包容她短板科目的不盡如人意。
如此,她從上高中開始,越來越優秀。
那天看完電影,我感慨良多,對女兒說,我從心底裡感謝你的逆反期,感謝當時逆反的你!她挽救了你也挽救了我!我曾經是控制欲那麼強烈的媽媽,如果你當時對我的不當管教不是選擇了逆反,而是選擇了順從,那麼你和我就可能會成為影片裡那對可怕的相愛相殺的母女的樣子。正因為你的逆反,你的反抗釋放出的強大的生命能量,讓媽媽意識到了自己錯誤,選擇了知錯改錯,選擇了成長,才有了現在讀研的你和心平氣和的我,和我們之間的相親相愛,和我們一家人的和睦幸福。你覺得媽媽改得怎麼樣?女兒向我豎起了大拇指,兩個。我再問,媽媽也是學著去當媽媽,缺少經驗,曾經做錯了,你能原諒我嗎?她點點頭,我們相視會心一笑。
走過了歲月,走過了孩子的成長,現在回望,女兒的「青春逆反期」,她的個性與反抗;自己當初的倔強、努力、堅持、付出,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我問女兒,你怎麼理解相愛相殺這個詞,她說她不願意理解這個詞。我說,我同意你的觀點,對待親密關係,一定不能啟動相愛相殺的模式!既然打算相愛,就不要相殺,既然相殺,就不要糾纏不休。
親密關係為什麼不能在接納、寬容的基礎上和睦相處,偏要在攻擊、鬥爭的模式下傷害不休?
究其原因,我認為原因有二:
第一,母親的自我不夠完整與強大。弱小的自我無力掌控外部世界,更無力改變自己的處境,於是就牢牢抓住女兒想借親情綁住女兒,讓她替自己去抵禦生活的風雨,這就體現為控制欲爆棚,只要女兒一有反抗的舉動就情緒失控、咒罵咆哮,母親把對自己無能的不滿,投射到了女兒身上。
第二,病態的依賴。表現為互相看不順眼,互相攻擊,卻不拉開距離,持續糾纏,在相愛相殺的過程中減弱了生命能量,對欣賞美好與追求美好喪失了興趣,在持久的相互傷害中,把自己最惡毒、最醜陋的一面展現給對方,以此來折磨對方,卻不成想這種病態、腐爛的相處模式釋放的毒氣讓彼此上癮,使得病態的相處模式成了死循環,找不到突破的出口。
當然,溫暖的親子關係更多,我和女兒一起看了電影《你好,李煥英》,這是我春節假期觀看的反映母女關係的第三部影片。我認為賈玲的成功離不開她媽媽給予她的精神滋養,雖然她媽媽已經去世,但是媽媽的愛,卻永遠溫暖著女兒,讓她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人世風雨。
如果想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那麼先強大自我,擁有完整的自我是先決條件,然後正確地去愛,用你的愛讓你的世界溫暖,還要尊重彼此的獨立,任何共生關係都是病態的。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媽媽,她給予了我無私的愛,同時教會了我如何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