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江門中醫藥發展歷史悠久,名醫名家輩出,出現了近代廣東四大名醫之一陳伯壇,而一代代江門人也傳承中醫傳統醫術及救死扶傷精神。
記者了解到,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成立於1958年,是我省成立較早的中醫院。是國家級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業界中稱為「三甲的三甲」,醫院是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具備開展藥物和器械臨床試驗的資格。相繼成立了江門市新會陳皮研究院、江門市骨科研究所、江門市中西醫結合肺病研究所、江門市中醫藥研究所,以打造科技創新平臺來提升醫院競爭力。
幾十年來,有著一批批為江門中醫事業前赴後繼,付出巨大心血的名老中醫,為江門市五邑中醫院作出巨大貢獻。
建院創始人——省名中醫簡錫禧院長
簡錫禧,原江門市中醫院院長,江門市第六屆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副主任。廣東省名老中醫。簡錫禧於1932年畢業於廣東省中醫藥專門學校,先後在江門、新會等地行醫, 1942年應聘為江門明善堂駐院醫生。1954年5月參加江門市新中中醫聯合診所;1958年5月參加江門市中醫院工作,歷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
簡錫禧從事中醫內兒科臨床工作50多年,潛心於發揚祖國醫學遺產,擅長「傷寒」,以精通小兒科而著稱。任江門市中醫院院長期間,在振興中醫工作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1983年11月退居二線後(任江門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仍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參加臨床診療,帶教下級醫生。
簡錫禧學識淵博,臨床經驗豐富,中醫理論造詣頗深,他撰寫有《對傷寒論六經次序的商榷》、《論眩暈》、《關於三焦的一點體會》、《略談血症》、《十四經穴點穴概要》、《風溫病與溫溼病的初期治則》、《骯髒蓄淤治療概要》、《產後發熱一例治驗分析》、《清脾飲加蜀漆治瘧疾》、《腎炎與水腫異同》等二十多篇學術論文,並指導中醫師進行「湯頭歌廖的格律名式和語法特點」的醫古文研究,成果顯著。
建院創始人——省名中醫溫玉良院長
溫玉良,新會雙水王井頭鄉人。1930年,溫玉良到廣州市清水濠42號陳月樵中醫處從師習藝, 1933年滿師後,在江門新慶街1號開設溫玉良醫務所執業中醫,懸壺初識者日多,口碑日盛。溫玉良從習傷寒而妙用溫病,醫病與時、域相結合,遂能名噪一方,豐富了嶺南醫派之實踐。1954年5月,在江門組建新中中醫聯合診所,任所長。1958年6月,與江門全市11間聯合診所於永利街5號組建江門市中醫院,任院長。
1958年11月及1960午10月,為培養充實中醫後繼人才,於江門市中醫院先後舉辦20期江門市中醫院中醫學徒班,學制分別為3年、5年。主持規劃教學、考試、量才分科等,並具體講學、臨床帶教。
1959年,成立中醫院肝炎研究小組,制訂肝炎病的中醫診斷(辨症分型)和治療,制訂無黃疸性肝炎綜合快速療法方案,在住院部設氣功室,以氣功、太極拳配合藥治,並探索其治療保健作用,開創傳統溼溫治肝炎從肝論治之說。
在肝炎病治療的基礎上從事肝硬化腹水科研臨床實踐。將肝炎、肝硬化腹水與傳統溼溫、積聚、膨脹、痰厥對應,以痰溼為病、氣血為治的辨治關係認識肝炎病歸轉,使傳統證治的完整性對應於現代病變發展規律,為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作嘗試。
溫玉良終生專注診務。任院長期間,工作繁忙,仍堅持坐診、查房、帶教工作。應診之餘,還擔任多種社會公職:原江門市中醫公會理事長、廣東省名老中醫,廣東省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及江門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江門市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及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江門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委員等。
陳保黎:三代傳承痔瘻傳統療法
陳保黎,1900年出生,17歲後任江門石衝鄉小學校長,23歲拜廣東四大名醫之一陳伯壇為師,並邊學醫邊坐診。
有感於「十人九痔」之說。他矢志專攻痔瘡病治療,經過反覆探索,總結出一套簡單可行的診治方法。1958年,陳保黎帶著兒子到剛創立的江門中醫院,創建了痔瘻科,多年來求醫者眾,無不為他的精湛醫術,高尚醫得所感動。
20世紀60年代,他被選為江門市第四屆政協委員,多年來被評為江門市先進工作者。目前,陳保黎早已離開人世,但他在江門中醫院創建的痔瘻科,卻得到很大發展,其長子陳立均,次子陳立榮,長孫陳彬榮也繼承了陳保黎傳統治療方法,為中醫發揚光大。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黃文生 通訊員:江軒(圖片由江軒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