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辨偏色的方法很多,大家普遍常採用的有以下幾種:第一眼印象法、灰部法、中間密度法和觀察膚色法。
第一眼印象
可以利用第一眼印象來識辨偏色程度。對一些偏色並不嚴重的照片來說,此法尤為有效。因為人的眼睛適應顏色的能力較強,對有輕微偏色的照片反覆觀察,會逐漸減弱識辨的能力,所以必須抓住第一眼印象。
灰色部分
在圖像所有顏色中,灰色最難被準確還原,也最能說明色彩平衡程度。因此很多老手將彩色照片上的灰色部分作為識別是否偏色的依據。
如果把圖像景物的灰色部分校正好,其它色塊及漸變的還原度也會很高。反之亦是如此。
中間密度部位為準
在一張彩色照片中,包含有從低到高一系列密度等級,顏色表現最充分、最豐富的地方是中間密度部分,而且它在畫面中所佔的比例也最大,又常常是主體所在部位,因此識辨照片是否偏色以中間密度為主是很有代表性的。
在照片的低密度部位,雖然也能識辨出偏色,但由於層次淺淡,偏色的程度和嚴重性不如中間密度部位暴露得那樣明顯。
皮膚顏色
通常在正常色溫條件下拍攝的片子,只要皮膚顏色能得到真實還原,整個畫面上的其它景物也會取得較好的色彩效果。不過,由於人種、職業、性別和年齡不同,人物的膚色都會有差別。
識辨和校正偏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平衡色彩和真實還原色彩。但是在有些環境條件下拍攝的片子,需要強調和渲染現場氣氛,甚至用誇張的手法,以加強其藝術效果。
色彩校正
1、 原稿自身由於攝影過程及材料而造成的色偏和呈色介質變色(色衰減)造成的色偏。
2、 色分解過程中光源、鏡頭、濾色片和光電倍增管等誤差造成的色偏。
3、 色還原過程中紙張和油墨誤差造成的色偏。
因此必須進行彩色校正。彩色校正功能既要消除彩色複製過程中客觀存在的上
述色差,還要滿足原稿彩色複製特殊要求時色彩校正。通常彩色校正是以青色(Cyan)、品紅色(Magenta)、黃色(Yellow)、紅色(Red)、綠色(Green)和藍色(Blue)等六色為基準來進行。對於以某一色調為基本色的圖片可以把基本色做適當誇張和給足色調使其印刷效果更為突出,可適當減少相反色的量,來加強基本色的純度。在不影響圖像整體灰平衡的基礎之上,可以使用區域處理的方法對局部主體色彩進行校正。而對於一些以灰色為主體的圖片,適當提高色彩純度就會增強圖像整體的色彩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