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為「高質量小康的中山樣本」分論壇昨日下午舉行,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領袖、戰略諮詢專家等齊聚一堂,圍繞高質量發展、文化建設、社會治理等話題發表觀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言獻策。
作為「2020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的分論壇之一,主題為「高質量小康的中山樣本」分論壇於12月26日下午舉行,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領袖、戰略諮詢專家等齊聚一堂,圍繞高質量發展、文化建設、社會治理等話題發表觀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言獻策。
《求實》雜誌社原社長高明光,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連寧,國家審計署原金融審計二局副局長連啟華,《小康》雜誌社社長舒富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楊宜勇,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楊劍飛等分別在論壇上發言。
中山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
高明光認為,作為珠三角區域的重要城市之一,中山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位於全國前列,在建設全面小康徵程中目前處於較高水平、較高品質的小康社會階段,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山領全國風氣之先,強化樞紐意識,通過積極打造灣區交通樞紐,灣區創新資源要素配置樞紐和灣區產業樞紐,參與到大灣區城市協同發展之中。同時,中山把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的全過程,形成精優的產業、精緻的城市建設、精細的城市管理的有機統一,建設高質量小康。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中山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調整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民生事業不斷發展,社會建設不斷加強,政府建設取得進步。由此可見,中山市的高質量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中山創造了好多經驗,中山的高質量小康建設樣本,可以為各地提供參考。
當前,中山作為高質量小康建設的樣本城市,正以更加開放與更加包容的姿態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中山要更加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品質的更高要求,努力使發展更有溫度。在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繼續帶好頭,爭取再創新輝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山樣本。
連啟華表示,中山以發展實體經濟為中心,以民眾富裕為目標,建設高質量小康社會。他建議在當前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中,中山要抓住製造業優勢,以實體經濟為根本,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推動中山變得更美好。舒富民認為,中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獲得較高的成就,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精神強、生活質量高、人民幸福感強,是「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高水平小康城市。中山樣本對推動全面小康建設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要將中山建設全面小康的優秀經驗和做法推向全國。
把中山打造成為灣區建設城市範本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的演講主題為「從珠三角西翼到灣區西岸—大灣區格局下中山的戰略思考」。他認為中山優勢和成就在於:以產業集聚領跑全國,城鄉人居收入差距小;生態宜居建設成就非凡,人居建設理念超前;獲得諸多榮譽,城市美譽度高。
馬向明對中山發展提出建議:一是藉助深中通道建設和中山區位優勢,深入融入深圳都市圈發展;二是以灣區西岸城市定位,強化與香港、廣州和澳門三個中心城市的合作關係,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利用「中間地帶」尋找發展機遇,如順德的北滘就是以製造業相關企業聚集,為產業發展提供土地、公共服務、網絡等依託;三是注重腹地製造,一方面要通過跟深圳的聯繫,使現有的製造業數位化,另外一方面跟江門、佛山等地建立廣闊的製造業網絡聯繫,成為西岸製造業的重要總部基地;四是整合資源,空間聚力,要站在高位謀劃空間格局,提高對灣區市場的吸引力;最後是實現從江城融合到山海融城發展,提高中山對人才的吸引力。
楊劍飛以「創意營造:構建灣區風格的中山場景」為題,從文化場景營造方面為中山建言。對於中山的建設來說,人文灣區的中山場景是什麼?楊劍飛說,這是在「十四五」期間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在堅持文化保護的前提下,融合現代科技、商業、旅遊休閒理念,實現環境、業態、體驗和產業的全面升級,向文化要價值、向運營要效益、向市場要活力,構建中山特色場景。在具體操作上,他提出要建設「創意城市」,建設鄰裡的過程中,要發展文創融合力;在設施的建設過程當中要重點體現空間識別力;要充分發揮文化想像力,使更多人參與到文化建設過程中;強化文化包容力,服務城市的發展。這些都離不開政府、社會、市民的攜手同心、共同營造。通過構建中山特色文化場景,讓中山的自身優勢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特色,把高質量的中山樣本打造成灣區建設的城市範本。
走出一條頗具中山特色的發展之路
在分論壇上,中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銳熙專題介紹了中山建設高質量小康的探索與實踐。林銳熙表示,三十多年前,鄧小平在中山留下了「不走回頭路」的時代強音,寫下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濃墨重彩的篇章。三十多年來,一代代中山人民不負殷殷囑咐,朝著小平同志描繪的「小康社會」發展道路敢闖敢試、拼搏奮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跑出「加速度」,走出一條頗具中山特色的高質量全面小康發展之路。
在論壇議題對話環節,與會嘉賓認為——
全面小康應讓群眾更具獲得感幸福感
在議題對話環節,楊宜勇,楊劍飛,衢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錢偉剛,中山市香山智庫研究院院長項俊波繼續圍繞小康展開深度討論。大家認為,全面小康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小康,也是精神層面的小康,是人民群眾切切實實有獲得感、幸福感的小康。
「南孔聖地·衢州有禮」是衢州市的城市品牌,錢偉剛表示,衢州正在讓生態經濟化,讓經濟生態化,目前在協同高鐵,實現與杭州同城化,主動成為杭州的副中心城市。他認為,長三角城市屬於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城市,注重經濟發展,也非常注重教育和文化,現在也越來越注重融合發展,衢州要主動做長三角的後花園。中山在小康之路建設上有特點、有亮點,有很多地方值得衢州借鑑的地方,在推動衢州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衢州要向中山學習新理念。
楊宜勇說,粵港澳大灣區給中國發展提供一個有力的支撐,這一片土地是一塊寶地,值得展望和奮鬥。他多次來到中山,今年再來發現中山從外表來看,形象更美了,老百姓更加富足了,文化更加繁榮了。高質量的小康社會是全方位的,中山是高質量小康的一個代表。楊劍飛說,如果從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來說,特點就是文化的稟賦不一樣,但兩地都把文化傳承和保護得非常好。隨著城市到城市圈,從單獨的城市到整個城市集群,都在融合發展。如今,大家正在以一種新的形態和新的文化標識去構築新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他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政府主要是通過各種數據來衡量小康程度,而對老百姓來說,小康是關係切身的獲得感和體驗感,也可以說要看這個城市能否讓年輕人承載夢想、實現夢想、安放靈魂。
項俊波認為,理想中的小康應該是城市配套、城市管理、城市生態都要齊頭並進,整個城市發展熱氣騰騰。他認為中山一直非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慈善萬人行」、常態化創文等一系列探索和做法,都形成了很好的經驗。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山小康的最大魅力之一,是「樣本中的樣本」。
中航環衛與航天恆星空間技術應用有限公司舉行籤約儀式
共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在分論壇上,中航美麗城鄉環衛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環衛」)與航天恆星空間技術應用有限公司舉行籤約儀式,中山企業將與央企達成戰略合作,發揮各自特長,共同推動智慧城市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助力我國智慧城市建設。
中航環衛總部位於中山市,是由H股上市公司雅生活集團參股的全國環衛行業十強企業。近年來,公司多次中標地方政府網際網路+城鄉環衛一體化PPP項目,助力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航天恆星空間技術應用有限公司是中國東方紅衛星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衛星)的全資子公司,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衛星應用系統與終端產品核心企業。
中航美麗城鄉環衛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程東允表示,目前環衛工作面臨環衛工人老齡化、人才青黃不接的現實難題,通過機械化、智能化減輕作業負荷,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服務質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中國航天集團的北鬥導航技術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加上央企高技術人才集中,今後將加強人才資源對接,積極「借腦」,同時在信息系統方面加大合作,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共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中山高質量
全面小康亮點
中山全面小康,是一條堅定信仰信念信心之路。中山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善於從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中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找動力,匯聚起強大精神力量。目前,中山「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註冊用戶數逾86萬,佔常住人口比例高達26%,居廣東省首位;11月份,被中宣部授予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優秀理論宣講公眾號」,是唯一同時獲得兩項榮譽的地級市。
中山全面小康,是一條城鄉統籌發展之路。中山大膽探索、勇於改革破解外來人口與本地戶籍人口、城市與鄉村「雙二元」社會結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長期優先投向民生領域,讓全體市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中山首創流動人口積分入戶、積分入學、積分申領保障性住房租賃補貼制度,所有鎮街成為廣東省教育強鎮、省級以上衛生鎮,鎮鎮建有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和健身廣場,村村建有農家書屋和健身園,城鄉居民享有同等質量的社會保障,綜合醫療水平居全國地級市前十。
中山全面小康,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中山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致力把這份財富保護好、傳承好。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山就獲評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致力「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建成鎮級以上公園160餘個,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進林」。
中山全面小康,是一條「兩個文明」齊頭並進之路。40多年來,中山始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早在1999年中山就被評為首批「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5年中山榮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今年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績成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近年,中山相繼躋身國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