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佳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導演喬斯·韋登可謂是美國電視界的喬治·盧卡斯,他的《捉鬼者巴菲》、《天使》和《螢火蟲》擁有媲美《星戰》的牢固、專業科幻粉絲群。
受限於篇幅,《復仇者聯盟2》在不脫離主線故事的前提下,卻很難對每個英雄著墨太多,這使得大段的文戲很是僵硬和刻意。
5月12日,在北美地區經過了兩周的公映後,《復仇者聯盟2》在中國內地上映,首日佔據了全國院線93.6%的排片,當天票房達到2.24億元,僅次於剛剛大賣的《速度與激情7》。
據說,漫威的資源庫裡有8000多個超級人物,他們的拍攝計劃已經排到了2028年,橫跨電視和電影兩個領域,將同樣擁有超級英雄資源的DC拋在了百米之外。
就在《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北美公映前幾天,超過500位粉絲在洛杉磯組織了一場長達29小時的馬拉松觀影會,一口氣「複習」了11部漫威出品的超級英雄系列。
之所以稱之為「複習」,是因為這部好萊塢大片,有著縱橫交錯的故事線索和人物關係圖譜。不想錯失某句臺詞或某個微表情的潛在之意,真得從頭到尾認真捋一遍漫威相關的漫畫及電影。
也有好心人早早釐清了「關於《復仇者聯盟2》你必須知道的N件事」,或解讀了「《復仇者聯盟2》與漫畫時空的隱藏秘密」,但就像看懸疑電影,依靠旁人點破,哪有自己把「彩蛋」找出來過癮。
漫威影業的靈魂人物、《復仇者聯盟》製片人凱文·費吉曾直言,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首先要滿足漫畫硬核「粉絲」的審美。至少在營銷層面上,「復仇者聯盟們」試圖把自己包裝成更為「geek」(極客)的產品——在Comic-con動漫展發布信息,邀請喬斯·韋登擔任導演,後者可謂是美國電視界的喬治·盧卡斯,他的《捉鬼者巴菲》、《天使》和《螢火蟲》擁有媲美《星戰》的牢固、專業科幻粉絲群。
就此以為漫威只是一群小眾極客的盤踞地,你就大大忽視了好萊塢工業生產的本質。有人評價,漫威電影仍然是賣給18歲以下年輕人的糖果,嚴重依賴視覺堆砌和明星陣容,是不折不扣的爆米花大片。
21世紀以來,它生產出了全球最賣座的超級系列電影,並通過《復仇者聯盟》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平行宇宙世界。《美國隊長》的全球票房為3.7億美元、《復仇者聯盟》15億美元、兩部《雷神》分別為4.49億和6.45億美元。5月12日,在北美地區經過了兩周的公映後,《復仇者聯盟2》在中國內地上映,首日佔據了全國院線93.6%的排片,當天票房達到2.24億元,僅次於剛剛大賣的《速度與激情7》。
據說,漫威的資源庫裡有8000多個超級人物,他們的拍攝計劃已經排到了2028年,橫跨電視和電影兩個領域,將同樣擁有超級英雄資源的DC拋在了百米之外。在越來越交叉的人物關係和故事走向中,如何處理「硬核」粉絲和大眾票倉之間的關係,就顯得越發急迫。
超長待機的電視電影
在果殼網的社區裡,有一則關於《復仇者聯盟2》上映前,「漫威電影正確觀影順序」的討論,經總結如下:《鋼鐵俠1》→《無敵浩克》→《鋼鐵俠2》→《雷神1》→《美國隊長1》→《復仇者聯盟1》→《鋼鐵俠3》→《神盾局》(1~7集)→《雷神2》→《神盾局》(8~16集)→《美國隊長2》→《神盾局》(17集)。
情節間的環環相扣、每一部電影都充當下一步電影的前哨戰——這正是漫威影業獨立發展出來的營銷手段。《復仇者聯盟》始於2007年《鋼鐵俠》在Comic-Con的十分鐘片段曝光。第二年,《鋼鐵俠》出乎意料的全面成功,帶動後續幾部漫畫英雄影片的熱映,《雷神》、《美國隊長》等影片都有預示性的「彩蛋」,直到《復仇者聯盟》的大集合。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為一部電影鋪墊最多的營銷了。
《復仇者聯盟2》繼承了相似的路數,既有舊人物的新發展,也有新人物的出場,為後續電影的開發積攢人氣。它也適時地埋入了一些小「巧思」,等待粉絲去發掘。比如「鋼鐵俠」託尼·斯塔克和「綠巨人」班納博士聯合製造了反浩克裝甲,命名其為維羅妮卡。這個名字看似不經意,其實順承自電影《無敵浩克》。片中,班納博士的女友叫貝蒂,而在美國一本很有名的漫畫系列書《貝蒂和維羅妮卡》中,維羅妮卡是貝蒂的死對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好萊塢的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曾預言,隨著大銀幕的衰退,電影的未來在於電視劇化,其間,人物有更多的成長性,讓觀眾得以「移情」。而漫威正在朝著「超長待機電視電影」的方向大步向前。
不知不覺中,它的棋局已經鋪開,牢牢地將消費者包裹其中。在漫威公布的第三階段影片拍攝計劃中,除了已經上映的《復仇者聯盟2》,還包括《蟻人》、《美國隊長3:內戰》、《靈怪博士》、《雷神:諸神的黃昏》、《黑豹》、《異人族》等,它還將迎回索尼手中票房不佳的「蜘蛛俠」——那可是漫威歷史上的核心人物。
與電影大屏幕呼應的是電視劇的製作。繼《神盾局特工》與《特工卡特》後,漫威與迪斯尼旗下的ABC電視製作公司合作,宣布將逐次推出四部電視劇集:《夜魔俠》、《盧克·凱奇》、《鐵拳》與《傑西卡·瓊斯》。最終,這四位二線英雄將在電視屏幕上效法「復仇者聯盟」進行組合。
可以說,《復仇者聯盟》拓寬了好萊塢電影常規系列片(franchise)的慣常做法,構建出一個不同以往的宇宙觀。以往,《指環王》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三部曲結束後,要麼拓展前傳,要麼開發後傳。但《復仇者聯盟》把雷神、鋼鐵俠、綠巨人所有可以獨立成系列片的人物又統統歸納其中,繼而又發散出去,織成一張大大的網。手握同樣資源的華納及其DC沒能取得這樣的成功,福克斯儘管也在利用X戰警、金剛狼打相同的算盤,成效也遠不如漫威。但這種將電影連載化或電視劇化的拍法,或許會改變整個好萊塢的策略。
極客的粉絲電影
《復仇者聯盟2》的製作成本大約為2.5億美元,僅靠那些有志於馬拉松式觀影的粉絲埋單,是不夠收回成本的。為了滿足原著黨漫畫迷和普通觀眾的雙重需求,這個系列一開始就很善於在角色陣容上排兵布陣。小羅伯特·唐尼、斯嘉麗·詹森等一眾好萊塢明星的加入使影片的吸引力跨越了各個年齡、種族、性別群體。
不過,隨著漫威的劇集增多,以及單部影片承接營銷任務的日益繁重,粉絲和大眾之間的裂痕也越發明顯。《復仇者聯盟》一共有11位漫畫人物出場,其中兩位是新增人員,其他大部分人都有各自為主角的電影,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平衡戲份?如何兼顧人物前史和新的矛盾?如何讓新的人物形象迅速給觀眾留下印象?2個小時的時間顯然不夠長。
漫威在真人電影製作中的去卡通化上一直得心應手,這次,為了不讓劇情顯得重複(這往往是系列電影的通病),《復仇者聯盟2》試圖把衝突重心放在每個英雄自身的內心矛盾上。受限於篇幅,影片在不脫離主線故事的前提下,卻很難對每個英雄著墨太多,這使得大段的文戲很是僵硬和刻意。在漫威的整個籌劃中,《復仇者聯盟2》就像是個過渡,僅僅為了引入角色和鋪墊劇情。因此,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隊3:內戰》的超長預告片,而這個預告片遠沒有真正的預告片來得精彩。
就像一塊樂高積木,只有動手搭建的人才會沉迷其中。對於一路票房高歌的《復仇者聯盟2》,有不少影迷就自稱「看不懂」,倒不是說劇情有多複雜,超級英雄拯救世界能有多燒腦?只是如果不享受一個個碎片式的線索勾勒出來的拼圖,你將失去觀看這部電影的絕大部分樂趣。
但為了一部《復仇者聯盟2》,還得補課《鋼鐵俠》、《美國隊長》或《雷神》,再追一部《神盾局特工》,研究一下原著漫畫,那真是一個複雜的選擇題。在粉絲和大眾之間,漫威超長待機的電視電影還需要一個更周詳的計劃或是一個更好的編劇,才不會提前過度消耗自身的資源,掉入「粉絲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