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10分鐘的AI上色老北京視頻(解讀AI修復視頻中的老北京)火爆朋友圈。利用AI技術修復視頻並上色的北京小夥兒「大谷Spitzer」介紹,原始視頻使用的是來自加拿大資料庫、標註為1920年至1929年拍攝的資料影片。而據研究老照片的專家韓立恆分析,這段視頻應攝於1908年至1910年間,與「地球檔案」的拍攝時間基本吻合。
阿爾貝·肯恩
「地球檔案」是法國銀行家阿爾貝·肯恩(Albert Kahn)先生發起實施的一項龐大工程:派攝影師到世界各地拍攝照片、建立「地球檔案」,「一勞永逸地把人類活動的多面性、操作形式和類型記錄下來。」
肯恩,1860年出生在法國的一個普通猶太家庭,16歲進入銀行工作,邊工作邊學習,最終成為了巴黎古德霍克斯銀行的大股東,後來又成立了自己的銀行。
1908年,肯恩應邀赴日本參加一個金融研討會。1909年初,肯恩和他的司機兼攝影師阿爾貝·杜帖特來到了中國。這是肯恩一生中唯一一次中國之旅,在23天的遊歷中,他到過青島、天津、北京、漢口、南京等地。期間,肯恩和杜帖特攜帶了大量攝影耗材,為中國留下了最早期的彩色照片。
故宮西北角樓附近的筒子河畔。年久失修的角樓門窗已無,金頂依舊燦爛。城牆下值房的朱紅牆面也已大部脫落,呈現出衰頹的景象。筒子河裡,是密匝的蓮葉。昔日的帝王已退位,平民子弟哪怕衣衫簡陋,也可以涉足這片皇城禁地。照片拍攝於北京西郊,時間或在夏秋時間。大人對於相機已經不陌生,神情自若地坐著,孩子們面對生人則多少有些緊張。那時的鄉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在京郊之地,這樣的壓力或許更加沉重。粗布衣褲的灰、藍、白,皮膚的黝黑,以及土地與水面的暗黃,是這種生活的底色。
彼時,彩色照片誕生不久。1904年,發明電影技術的盧米埃爾兄弟找到了第一種工業化彩色直接攝影工藝——彩色玻璃正片,獲得專利,並於1907年使該產品完全商業化,命名為盧米埃爾彩色幹版。肯恩在中國拍攝的彩色照片,用的就是盧米埃爾兄弟的專利產品。肯恩返回巴黎後不久,就開始委派攝影師們到世界各地拍照,把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記錄下來。這就是「地球檔案」計劃。自此,「地球檔案」的攝影師在肯恩的資助下,足跡遍布全球48個國家,直到肯恩1929年因金融危機不幸破產,計劃才於1931年中斷。
1940年,肯恩離開了人世。幸好,「地球檔案」的成果保存了下來。72000張盧米埃爾彩色攝影幹版、4000張立體照片和18300米約120小時的電影素材,如今全部收藏在巴黎的阿爾貝·肯恩博物館。其中關於中國的影像包括黑白立體玻璃照片1111張和彩色玻璃照片655張,以及近1個小時的影片。
1912年7月的日壇景升街牌樓。在日壇西北角有一條與朝外大街相連的南北大街,原名神路街,雍正三年改名景升街,相接處即牌樓所在的壇口。景升街一度頗為熱鬧,兩側有不少估衣攤、小吃攤。宣武門外大街上的興隆鐵鋪。宣外一帶因會館眾多,因而商業發達,尤其是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鋪面,多有名字號,如王麻子剪刀鋪、雙十字菜刀鋪,都開在這條街上。來到中國並拍攝這些影像的是一名叫史蒂芬·帕瑟的小夥子。1912年至1913年,他在中國停留了兩年,拍攝了大量彩色照片。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到太多帕瑟在中國的資料,只能通過他的鏡頭粗略地了解他曾經到過北京、瀋陽、青島、曲阜、上海、武漢等地。其中他在北京拍攝的照片最多,有800多張。存留百年的彩色照片上,一切仿佛穿越時光而來:太陽光在角樓附近鋪上了一層金色,香山碧雲寺掩映在綠樹叢中,朝陽門大街的馬車拉著白色的糧袋,護城河邊的男孩身穿藍色短褲,雍和宮裡的喇嘛頭戴黃帽、身披紅色袈裟……1912年六七月間,攝影師史蒂芬·帕瑟拍攝於永定門箭樓南側,門側的仁丹廣告清晰可見。拍攝時間接近中午,門外的石橋上並沒有太多的車流。鄉間的孩童上身赤裸,下身著藍色短褲,好奇地打量著眼前這位手持相機的外國人。1913年6月27日,站在金剛寶座塔上俯瞰碧雲寺中軸線。蔥鬱的松柏掩映下,磚坊、石坊、御碑亭以及羅漢堂獨特的屋頂清晰可見。正午時分的朝陽門內大街,已有了些許新氣象。街面經過整飭,種上了行道樹,並開鑿了排水的明溝。雍和宮內的一位著便服、戴黃帽的喇嘛。彩色照片可以讓我們更直觀地了解僧人衣著服飾的細節。這些照片曾經沉寂。肯恩破產後,1936年塞納河省收購了包括「地球檔案」計劃在內的遺產。1986年,阿爾貝·肯恩博物館建立。而今,經過肯恩博物館多年數位化的努力,這些資料不僅在展廳內逐步開放,還能在網站上被全世界的人們看到。正如肯恩期待的那樣,這些資料真正成了人類活動的珍貴記錄。